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权威发声 > 京昆汉新闻

京昆汉新闻

昆山腔、昆腔,傻傻分不清楚?

2021-11-27 19:17:46作者:王若皓
有一种说法,说昆曲、昆剧的渊源,其始祖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地点就在以江苏昆山为中心的娄江流域,早期的发源地即是巴城镇。
大凡熟悉昆剧的人都知道这样四个概念,就是昆山腔、昆腔、昆曲、昆剧。

今天我们先来说说昆山腔和昆腔。

有一种说法,说昆曲、昆剧的渊源,其始祖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地点就在以江苏昆山为中心的娄江流域,早期的发源地即是巴城镇。

尽管2001年以前,在昆山的大街上接受采访的路人几乎没有谁知道什么是昆曲,更不知道自己的脚下就是昆曲的发源地。但江苏昆山的确是一个具有艺术传统的地方,六朝时期有民歌咏唱,唐宋时盛行“伎乐送祖”。到了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元代后期,这一带流行着一种地方小调,叫作昆山腔。不过,这一时期的昆山腔已经相当情绪化,擅长表达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等真情实感。据考证,顾坚(元末明初戏曲家)就是当时演唱这种小调的一个代表性人物,而诗人杨铁笛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演奏家。

现存证明顾坚擅长演唱昆山腔的一个证据,就是明代魏良辅在其著作《南词引正》中所说的:“惟昆曲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词,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南词引正》形容顾坚是 “善歌”、“善作古赋”、“善发南曲”。其好友、元末诗人顾阿瑛在家乡正仪界溪(今属巴城)建造了“玉山佳处”,广结天下文人雅士,而顾坚就是最积极的参与者,并创立了昆山腔。

这是第一个概念—昆山腔的出处。

文中“千墩”就是现在的千灯镇。文中提到的黄幡绰,是唐朝时一位宫廷艺人,擅演“参军戏”,是中国十大名伶之一。安史之乱以后,黄幡绰流落到了昆山正仪(今巴城镇正仪街道),死后就葬在“绰墩”。由于前有黄幡绰的影响,继有顾坚的原创,按照这样的逻辑链条,魏良辅改造昆山腔就变得顺理成章、师出有名了。这段文字由于是孤证,向来被专家学者认为是魏良辅的“托古改制”。也就是说,为了推广昆山腔,而借助古人的行为为自己追踪寻源来造势。这也是历来从事创新的人为寻自保的一个有效方法。无论如何,“昆腔”的真正创始人似乎还应是魏良辅及其创作班子。

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洪武六年(1373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昆山接见百岁寿星周寿谊,询问昆山腔。可以证明昆山腔的影响力明初就已经进入了宫廷。

明周玄暐的《泾林续记》记载:“太祖闻其高寿,特召至京,拜阶下,状甚矍铄。问‘今年若干’。对云:‘一百七岁。’又问:‘平日有何修养致此?’对曰:‘清心寡欲。’上善其对,笑曰:‘闻昆山腔甚佳,尔亦能讴否?’曰:‘不能,但善吴歌。’命歌之,歌曰:‘月子弯弯照九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人飘散在他州。’太祖抚掌大笑,命赏赐酒馔于殿上,又蠲其家丁役,送其还家。”

这个记载说明,尽管周寿谊并不会唱昆山腔,但昆山腔在明初已蜚声宫廷,并且朱元璋还得知昆山腔“甚佳”。不过这个时期的昆山腔还只是后世昆曲的雏形。而昆山腔真正能够风靡开来,却是嘉靖、隆庆年间的事。

明代嘉靖中叶,经过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的大力改造,昆山腔最终压倒了当时南曲流行的其他声腔 (像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成为委婉细腻、流丽悠远的“昆腔水磨调”。

这即为第二个概念—昆腔。

魏良辅其人很有意思,他字尚泉,江西豫章(今南昌)人,生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前后,是16世纪著名的曲家,兼通医学,当时流落寓居在江苏太仓。魏良辅认为,流传于民间的南曲唱法粗鄙讹陋,便向北曲家王友山学习北曲唱口。却因为自己的南方口音屡屡受挫,于是愤而改革南曲。

余怀《寄畅园闻歌记》记载:“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镂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当是时,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良辅转喉押调,度为新声。疾徐高下清浊之数,一依本宫。取字齿间,跌换巧掇,恒以深邈助其凄唳。吴中老曲师如袁髯、尤驼者,皆瞠乎自以为不及也。”

连续十年不下楼,虽然夸张,却说明魏良辅有着多么大的恒心和毅力。不仅如此,他还有更为惊人的做法。

宋直方《琐闻录》记载:张野塘,寿州(今安徽寿县或河北)人,“以罪谪发苏州太仓卫,素工弦索。既至吴,时为吴人歌北曲,人皆笑之”。魏良辅“一日至太仓,闻野塘歌,心异之。留听三日夜,大称善,遂与野塘定交。时良辅年五十余,有一女,亦善歌”,“至是竟以妻野塘”,“野塘既得魏氏,并习南曲”,“改三弦式”,“名曰弦子”。

通过这个史料,可以看出,魏良辅不仅把一个发配的罪犯小兵引为知己,而且还收为自己的乘龙快婿。其时,一代“曲圣”魏良辅不过只比张野塘年长八岁而已。

这以后,魏良辅的名声越来越大,同好也越来越多,慢慢地形成一个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群体。他们“愤南曲之讹陋”、“平直无意致”,更没有按照吴侬软语去改造昆腔,而是按照“字正腔圆”、“唱出曲情理趣”的理念,开启了适应中国汉字发声规律“依字行腔”的唱法。这个群体,既有资深老曲家太仓卫户侯过云适,也有吴(今苏州)人张梅谷、毗陵(今常州)人谢林泉,海虞(今常熟)人周梦山等同好,梁溪(今无锡)人潘荆南还能“独精其技”。而娄东(今太仓)人张小泉以及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等,都争相师事,以能模仿得惟妙惟肖为快事。

这是一个颇为完善的群体,既有南曲、北曲的清唱家、研究家,也有器乐的伴奏家和乐器改革家。因此,不仅显得格外实用,而且从一开始就奠定了避免囿于地方一隅,便于走出昆山推向全国的基础。

魏良辅在其《南词引证》三十章里特辟出第十七章“除去土音”详加论证。他说,苏人惯多唇音,如冰、明、娉、清、亭类。松人病齿音,如知、之、至、使之类;又多撮口字,如朱、如、书、厨、徐、胥。此土音一时不能除去,须平淡气清时渐改之。如改不去,与能歌者讲之,自然化矣。殊方亦然。

这个论述不光是在当时显得极有见识,就是现而今也是振聋发聩、发人猛醒。因为时至今日,仍有相当一些人士,在不遗余力地为把国家级的昆剧艺术尽量研判成苏州的地方戏而努力着。

至此,我们可以梳理出昆腔概念的主要含义,即为唱法的规范和伴奏方式以及乐器使用的定型。

那么,第三个概念的昆曲和第四个概念的昆剧,涵义又是什么呢?它们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我们下回分解。

明魏良辅《南词引正》,载清初《真迹实录》手抄本。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