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梨园轶事
-
侯喜瑞老师领我到天坛论艺
老实讲,尽管《通天犀》《芦花荡》《山门》《四平山》包括《秦香莲》《将相和》这些戏我都唱过,但在《盗马》走边的动作上,要达到他(尽管他当时已七十多岁了)的劲头、速度、神情与气魄还是真不行。他指出我的“腰法不明故难四体为一,气韵不合故难使手眼身法步浑然一体”。的确,要想达到他说的境界,我还真差一大截子哪。记得在说《盗马》二场中的“此乃是天助某成功也”这段念表时,表现出他那鲜明的侯派特点,他运用红扎甩、掸、抖、撕,随着“四击头”亮住,我就赶不上他的速度,更达不到美中帅、快中稳、神韵足、麻利脆的境界。
侯喜瑞金少山郝寿臣 -
第一武旦“出手大王”周云霞
周云霞幼年起就跟着父亲和师兄弟们跑码头、走江湖,吃过不少苦,也没有少受气,什么样的台子没有上过呢,尤其是杭嘉湖一带,大部分演出场地是露天草台,在演出中时常遇上大风,甚至是狂风,但无论演出条件如何艰苦、有多大的风,为了能有碗饭吃,只要不下暴雨必须坚持演出。
-
追忆我的义母李砚萍
义母李砚萍出生于梨园世家,其家庭就是梨园传奇。其父李顺来为关外著名黄派武生,后定居北京。母亲喜彩凤早年为梆子戏名旦,为人爽直豁达,收了若干个梨园大角儿做“干儿子”、“干女儿”,也常常接济那些食不果腹的梨园同行。
-
只有香如故——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新艳秋先生
程派的弟子各有特点,但他们加起来不如一个没有拜过师的新艳秋!程夫人如是说。这是不争的事实!您是“偷学成材”的典范。只是我一直疑惑,在没有录音、录像设备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您是如何做到了一夜之间就能将一出大戏“偷”去?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首页/栏目广告位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