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梨园轶事

发生在京、昆、汉等梨园界的趣闻轶事,突出梨园界的悠久历史,传承等。

梨园轶事

  • 京剧《大探二》中不知所云的唱词,原来都是这个意思

    京剧《大探二》中不知所云的唱词,原来都是这个意思

    在《二进宫》里,李艳妃唱道:“昔日里有一个潘老丞相,李氏夫人替了皇娘”。此故事出自明传奇《鹦鹉记》。传说春秋时周懿王(或僖王)时,白牙国进贡了白鹦鹉、温凉盏、醒酒毡三宝。当时王妃苏英正有孕三月,晋升为正宫,掌管三宝。

  • 历史上的梨园公会

    历史上的梨园公会

    周信芳从1906年在烟台“丹桂戏院”唱红,到1927年先后五次到烟台丹桂戏院搭班演戏,在烟台各界威望较高;所以他倡导创建“烟台梨园公会”,得到了当地戏曲界的热烈响应与积极拥护。

  • 须生四杰之贯大元

    须生四杰之贯大元

    贯大元,北京顺义人,武旦贯紫林之子。幼从贾丽川学老生。贾丽川殁后,又从贾丽川之侄自己的姨夫贾洪林学艺。成年后,又经王瑶卿指点。其幼功扎实,戏路宽广。贯大元7岁在玉成班唱《文昭关》,9岁在百代公司灌唱片《黄金台》《闹府》。这时他开始凭唱戏养家。1909年贯大元与梅兰芳、周信芳、林树森等同搭喜连成借台演戏。

  • 说言菊朋:平时吸烟走路种种态度,均摹仿“老谭”

    说言菊朋:平时吸烟走路种种态度,均摹仿“老谭”

    谭大王非特以腔调幽胜细致见长,对于字音词句亦较他伶讲究。以其原籍本南人,天资聪颖,且素具文学根底有见识故也。鑫培于字之音韵行腔颇为讲求,且于戏情作派亦颇不苟,加以神气清癯,声音苍绝,自能高出孙、许等徒以“声音大”、“嗓门冲”取胜者一筹。言菊朋本旗籍世家子,少时喜聆谭剧,其淑谭之法亦煞费苦心,约友三四人,菊朋亦在其中,每日莅谭鑫培演剧之所,占一定座位,各司所职。

  • 侯喜瑞老师领我到天坛论艺

    侯喜瑞老师领我到天坛论艺

    老实讲,尽管《通天犀》《芦花荡》《山门》《四平山》包括《秦香莲》《将相和》这些戏我都唱过,但在《盗马》走边的动作上,要达到他(尽管他当时已七十多岁了)的劲头、速度、神情与气魄还是真不行。他指出我的“腰法不明故难四体为一,气韵不合故难使手眼身法步浑然一体”。的确,要想达到他说的境界,我还真差一大截子哪。记得在说《盗马》二场中的“此乃是天助某成功也”这段念表时,表现出他那鲜明的侯派特点,他运用红扎甩、掸、抖、撕,随着“四击头”亮住,我就赶不上他的速度,更达不到美中帅、快中稳、神韵足、麻利脆的境界。

  • 第一武旦“出手大王”周云霞

    第一武旦“出手大王”周云霞

    周云霞幼年起就跟着父亲和师兄弟们跑码头、走江湖,吃过不少苦,也没有少受气,什么样的台子没有上过呢,尤其是杭嘉湖一带,大部分演出场地是露天草台,在演出中时常遇上大风,甚至是狂风,但无论演出条件如何艰苦、有多大的风,为了能有碗饭吃,只要不下暴雨必须坚持演出。

  • 追忆我的义母李砚萍

    追忆我的义母李砚萍

    义母李砚萍出生于梨园世家,其家庭就是梨园传奇。其父李顺来为关外著名黄派武生,后定居北京。母亲喜彩凤早年为梆子戏名旦,为人爽直豁达,收了若干个梨园大角儿做“干儿子”、“干女儿”,也常常接济那些食不果腹的梨园同行。

  • 只有香如故——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新艳秋先生

    只有香如故——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新艳秋先生

    程派的弟子各有特点,但他们加起来不如一个没有拜过师的新艳秋!程夫人如是说。这是不争的事实!您是“偷学成材”的典范。只是我一直疑惑,在没有录音、录像设备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您是如何做到了一夜之间就能将一出大戏“偷”去?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首页/栏目广告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