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梨园轶事
-
晚清民国的京剧票友们捧起角儿来那叫花样百出
首先说文捧。文捧大概是找文人做诗,找贵人题匾,以显其名。那年代有些文化身份的粉丝们看戏过了瘾,便尽其所能,赋诗的赋诗、作画的作画、出书的出书。其次说武捧,武捧是在戏园里预先约集一群志同道合的戏友,包厢占座,锁场填场,气势恢宏,多多益善。
京剧票友角儿土豪捧 -
京胡圣手杨宝忠在津轶事
天津人谈起胡琴必定谈起杨宝忠。每次中国戏院、东马路新华戏院有杨宝森、程正泰师徒演出老生名剧,只要由杨宝忠伴奏准能多卖出百张票(有的观众是专门为听杨的胡琴来的)。此外杨先生经常被邀请到名票友家中作客聊戏。
京胡圣手杨宝忠京胡杨宝忠 -
扬州园林:弘扬园林京剧文化 演绎“四大徽班”新传
园林京剧票房以扬州新闻政法文教卫界京剧京剧联合会为依托,面向扬泰大市名家、名票组成票房,将来向海内外聘用特聘演员。现举办“顾教授大米杯”扬州园林京剧票房名称海内外征集活动现在开始。明年秋季主办方将以网友提名为主(70%)、专家30%评出一、二、三等奖,予以重奖。
扬州园林京剧文化四大徽班京剧票房 -
张君秋:纪念裘盛戎
裘盛戎有他的过人的聪明之处。他同样是个文武全才的演员,凭着他深厚的武工功底,他穿的厚底靴比别人高得多,出场一亮相,又长了长身子,踮脚长身,几乎是靴尖着地,一下子身材就高出去几公分。他的脸庞比较小,但他注重眼神的运用,鼓楗子一响,二目圆睁,炯炯有神,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同样给人威风煞气的突出印象。
裘盛戎张君秋京剧花脸演员 -
京剧脸谱的起源和故事
中国京剧中的脸谱据说源自于一个历史故事:《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教坊记》的记载,北齐(公元550——577)兰陵王高长恭,勇武过人,但容貌清秀,自以为不足以威慑敌人,遂带木雕面具出战,时常取胜。一次与周师战于洛阳金墉城下,以少击众,大胜敌军。
京剧脸谱京剧脸谱介绍京剧脸谱的分类 -
梨园名伶都爱吃点儿啥?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俞振飞爱吃甜,还有吃蛋炒饭,竟要拌上果酱!谭富英却不吃甜食,即便喝牛奶、豆浆,他从来都是放盐不放糖。至于所食糕点,也是苏打饼干、牛舌饼之类南味咸点。周信芳从小爱吃肉,每顿饭都离不开肉,除了肉,蔬菜一概不吃。梅兰芳平时爱吃北京风味菜肴,如爆三样、麻豆腐、熬白菜、卤肉丸子等。
梨园名伶俞振飞谭富英周信芳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马连良 -
京剧《大探二》中不知所云的唱词,原来都是这个意思
在《二进宫》里,李艳妃唱道:“昔日里有一个潘老丞相,李氏夫人替了皇娘”。此故事出自明传奇《鹦鹉记》。传说春秋时周懿王(或僖王)时,白牙国进贡了白鹦鹉、温凉盏、醒酒毡三宝。当时王妃苏英正有孕三月,晋升为正宫,掌管三宝。
京剧大探二二进宫 -
历史上的梨园公会
周信芳从1906年在烟台“丹桂戏院”唱红,到1927年先后五次到烟台丹桂戏院搭班演戏,在烟台各界威望较高;所以他倡导创建“烟台梨园公会”,得到了当地戏曲界的热烈响应与积极拥护。
周信芳烟台梨园公会京剧行会 -
须生四杰之贯大元
贯大元,北京顺义人,武旦贯紫林之子。幼从贾丽川学老生。贾丽川殁后,又从贾丽川之侄自己的姨夫贾洪林学艺。成年后,又经王瑶卿指点。其幼功扎实,戏路宽广。贯大元7岁在玉成班唱《文昭关》,9岁在百代公司灌唱片《黄金台》《闹府》。这时他开始凭唱戏养家。1909年贯大元与梅兰芳、周信芳、林树森等同搭喜连成借台演戏。
须生四杰贯大元贾丽川谭鑫培 -
说言菊朋:平时吸烟走路种种态度,均摹仿“老谭”
谭大王非特以腔调幽胜细致见长,对于字音词句亦较他伶讲究。以其原籍本南人,天资聪颖,且素具文学根底有见识故也。鑫培于字之音韵行腔颇为讲求,且于戏情作派亦颇不苟,加以神气清癯,声音苍绝,自能高出孙、许等徒以“声音大”、“嗓门冲”取胜者一筹。言菊朋本旗籍世家子,少时喜聆谭剧,其淑谭之法亦煞费苦心,约友三四人,菊朋亦在其中,每日莅谭鑫培演剧之所,占一定座位,各司所职。
谭鑫培言菊朋南铁生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首页/栏目广告位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