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名家名票专访

名家名票专访

访吕剧丑角名家常兆玉

2021-12-05 18:58:31作者:好雨、春笙
提起吕剧丑角名家常兆玉,相信您一定不会陌生,早在十几年前,通过VCD光盘,我就被老艺术家炉火纯青的表演技艺所折服,无论是《龙凤面》中的焦厨,《娶婆婆》中的陈老双,《逼婚记》中的县官,还是《墙头记》中的张大乖,《补天》中的张羊倌,这些角色有大有小,但个个鲜活丰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俗话说,无丑不成戏。吕剧从三小戏起家,小编最早对丑的记忆还要追溯到十几年前,那时胶东农村几乎村村都有吕剧团,逢年过节,周边村寨的剧团会轮流演出,当时的我对戏曲懵懵懂懂,但每当丑角出场,观众席里都会笑成一片,那种舞台效果是小品、相声等艺术门类所不可比拟的,也成为我儿时记忆中最难忘的场景。

提起吕剧丑角名家常兆玉,相信您一定不会陌生,早在十几年前,通过VCD光盘,我就被老艺术家炉火纯青的表演技艺所折服,无论是《龙凤面》中的焦厨,《娶婆婆》中的陈老双,《逼婚记》中的县官,还是《墙头记》中的张大乖,《补天》中的张羊倌,这些角色有大有小,有的甚至连一句唱词都没有,但个个鲜活丰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观众在欢笑之余有回味,堪称老戏骨。

2016年11月27日,我出差到济南,得知我是第一次来济南,知名电影导演,也是我的烟台老乡衣洪波提议一起去拜访一下常兆玉,衣导和常兆玉老两口是忘年交,曾在很多部电影中有过合作,同行的还有济南吕剧名票杨大彬,青年编剧李春晓。常老的家位于山东省吕剧院家属院,一进门,老两口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屋里,端茶倒水,嘘寒问暖。

眼前的常老腰板笔直,满头黑发,声音洪亮,看上去丝毫不像70岁,初见老艺术家不免有些拘谨,但老人谦和亲切的笑容让我慢慢放下了包袱。交谈的话题自然离不开吕剧,在我的请求下,常老师找来了一本沉甸甸的相册,一张张泛黄的剧照记录着他五十多年的艺术之路……

1、从“小戏痴”到专业演员

常兆玉1947年出生在吕剧故乡博兴县,当地活跃着很多业余剧团,或许因从小就浸润在戏曲氛围里,亦或许骨子里就流淌着艺术的基因,常兆玉自幼就对戏曲情有独钟,舞台上五彩斑斓的服饰,曼妙优美的表演让他深深着迷,梦想着长大了也能在台上唱戏。

9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常兆玉在当地业余剧团的一场演出中扮演了一个小丑,虽然这次首秀没有一句唱词,更无任何表演基础,但他天真质朴的表演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现在来看,几岁的孩童登台献艺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但在当时那样一个闭塞的环境里,小孩登台唱戏着实稀罕,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三乡五里,并引起了县文化局的关注。

1960年,山东省戏曲学校来博兴招生,县文化局向招考老师推荐了常兆玉。考试结束后他怯生生地问了一句,“老师,俺离得远,什么时候能收到通知啊?”,面试老师直截了当地说:“我直接告诉你吧,你被录取了!”就这样,13岁的常兆玉从此走上了艺术道路。一切看似很简单,没有任何波折,后来常兆玉听说那次考试全县有近300人报考,最后只录取了一男一女,可谓百里挑一!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录取的两人中,另一位就是原济南市吕剧团的著名演员,有着“小林建华”之称的赵兰英,上世纪80年代,她和张艳芳、刘凤良及张淑琴等艺术家强强联合录制的《小姑贤》风靡齐鲁大地。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下的训练远没有台上那样风光无限,初练功时每个人都疼得龇牙咧嘴,这是一个化茧成蝶的过程,其中的苦或许我们常人无法体会,但常兆玉却乐在其中,用他的话说,自己实在太爱这一行了,所有的苦在他看来都是甜的,哪怕累死都心甘情愿。从踏入戏校的那一刻起,常兆玉就把吕剧作为一项事业来看待,这份坚守和执着一直贯穿在他的艺术生命中,五十多年不改初心,令人敬佩!

吕剧丑角名家常兆玉
吕剧《娶婆婆》常兆玉饰陈老双

2、痴迷丑行 脱颖而出

刚进戏校时学员们面临分配行当,很多人争相选择生行和旦行,而常兆玉却不走寻常路,自告奋勇地报了相对冷门的丑行,当时老师面带疑惑地问他:“你确定要选择这个吗?”,常兆玉点了点头,坚定地说:“俺就喜欢丑行,俺就要学这个。”其实,当时在很多人看来,常兆玉的形象、个头、嗓音都很出众,非常全面,完全可以主工小生,日后站在舞台中间,但常兆玉却志不在此,他一直对丑行情有独钟,或许丑行的种子从他9岁时粉墨登场的那一刻就在他的心底种下了。在他眼里,丑行虽然扮相丑,但是表演起来更有张力,能给观众带去更多欢乐。

在校期间,常兆玉师从著名吕剧老艺术家武韬,武老曾在电影《李二嫂改嫁》中扮演李七,还为《借年》、《喝面叶》等戏谱曲,是一位集编导演于一身的艺术大家,他的口传心授为常兆玉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功底。本打算就在丑行这条路上走下去,但无论学校老师,还是后来的剧团领导非常看重常兆玉的可塑性强,不愿让他定型为丑角,一有机会就让他尝试其他行当。

有一年戏校期末会演前夕,全班男生就像流行性感冒一样全都变声了,唯独常兆玉的嗓音没受影响。会演在即,老师找来常兆玉,让他临时学演傅朋。从未学过小生,跨行当演出谈何容易,接到任务常兆玉非常忐忑,心里没底,但在老师精心指导下,短短几天的时间,他就把这个角色掌握了,陪着班里的几位“孙玉姣”汇报演出了好几场《拾玉镯》,竟然没出一点儿差错!

3、厚积薄发 实力担当

1966年,19岁的常兆玉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山东省吕剧团,在吕剧艺术的最高殿堂,他虚心向前辈艺术家学习,不管大小角色都认真揣摩,用心体会,在艺术上成长很快,被剧团当作重点培养对象。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4年,山东省吕剧团排演了现代小戏《都愿意》,常兆玉扮演了一位60多岁的老木匠,这是他真正意义上塑造的第一个角色,25多岁的小伙子扮演60多岁的老人,年龄跨度之大,难度可想而知。但常兆玉善于观察生活,琢磨人物性格,他用体态、语言和唱腔把一位60多岁的农村老木匠形象鲜活地立在了舞台上,这出戏一经公演就立即引起了轰动,演出了四五百场之多。后来在省电台录音,面向全国播放。《都愿意》让常兆玉一炮走红,很多观众和同行没想到这位“老木匠”的竟然是位年轻的实力派演员!

继《都愿意》之后,常兆玉又在移植样板戏《杜鹃山》中扮演了雷刚,这个角色在京剧中属于架子花脸,跟常兆玉主工的丑行距离很远,而且唱作并重,非常吃功夫,更何况有京剧的版本在先,吕剧的版本要想得到观众认可并不容易,这对常兆玉是个很大的挑战。接到这个任务后他并没有退缩,经过苦练,凭借着较高的悟性和扎实的功底,他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吕剧团《杜鹃山》这出戏所有的角色都有AB角,只有雷刚没有B组演员,可以想象这个角色的难度有多大。

4、一曲《逼婚记》誉满香江

1990年,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地方戏曲,香港举办了中国地方戏曲展,山东省吕剧团应邀赴港演出,临行前不久,主办方提出想看《逼婚记》这出戏。《逼婚记》作为吕剧的经典保留剧目,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由济南市吕剧团创作,1962年曾进京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演出,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电影,全国放映,广受赞誉。这出戏的主创兼主演李同庆老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调到山东省吕剧团后,把这出戏也带了过去,后来因为文革动乱等原因,省吕已经有20多年没有上演过这个戏,这次香港主办方点名要看这出戏,团领导把县官这一重要角色交给了常兆玉。

虽然对这出戏并不陌生,但历城知县这一角色常兆玉却从未演过,只是20多年前在戏校上学时,看过李同庆老先生演出的两场戏,而李老早在1972年已经离世。赴港演出在即,时间急,任务重,常兆玉凭借着脑海中对当年李老演出的一点记忆,深入剖析剧本,琢磨人物性格,仅用了一周时间就把这出戏排了出来。

《逼婚记》赴港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常兆玉扮演的历城知县诙谐幽默中透着一股坚毅和正气,演出了山东人的性格,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赚足了香港观众的掌声和好评。香港《文汇报》、《大众报》、《新民报》、《镜报》等报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报道演出盛况。

上世纪90年代,《逼婚记》赴港演出录像被齐鲁音像出版社面向全国出版发行,常兆玉扮演的知县成为很多戏迷和专业人士学习的范本。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戏校教师张新,也就是原济南市吕剧团丑角名家、电影《逼婚记》中县官的扮演者张万真之子,他曾告诉常兆玉,张万真老师看了他的《逼婚记》,认为常兆玉走的路子跟自己不一样,把人物演活了。

吕剧丑角名家常兆玉
吕剧《逼婚记》常兆玉饰历城知县

5、戏路宽广 亦庄亦谐

在吕剧界,常兆玉是有名的“万金油”,戏路非常宽,除了丑角,几乎吕剧男性的所有行当他都演过,《借年》、《李二嫂改嫁》、《拾玉镯》中的王汉喜、张小六、傅朋属于小生行当,《蔡文姬》中的左贤王,《杜鹃山》中的雷刚则以花脸应功,电视戏曲片《铁税官》(配唱)中的老周属于老生行当,涉猎行当之多在吕剧男演员中实不多见。

在这里介绍一个小插曲,常兆玉是吕剧看家戏《李二嫂改嫁》中第三代张小六的扮演者,前两代分别是老艺术家杨瑞卿和李庆友。文革结束后,老艺术家有的年事已高不再适合这个角色,有的尚未平反,张小六一角临时空缺。有一次去外地演出,演出票很早就售卖一空,演出迫在眉睫,领导找来常兆玉临时救场。常兆玉平时有个习惯,没有自己戏的时候经常会在台下观摩同事演出,尽管从未演过这出戏,但张小六的念白唱腔他早已烂熟于心,仅仅排练了一天,第二天演出常兆玉就顶了上去。虽然《李二嫂改嫁》常兆玉仅演了七八场,但却给郎咸芬和吴萍两代李二嫂配过戏,意义非凡。

五十多年的艺术之路,常兆玉穿梭于传统戏和现代戏之间,轻松驾驭不同类型的角色,表演技艺炉火纯青,之所以能达到这种程度,常兆玉说他塑造每一个角色都是从心出发,从人物出发,不会被某个行当所局限,在他看来,演戏一定要演出活生生的人,性格是脾气,个性是特点,在这两点的基础上,把握好人物的形态、步态、神态,以及语言的节奏,才能逐渐褪去自我,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就舞台上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6、小角色成就大演员 

主演把戏演出彩并不稀奇,但甘做绿叶,把绿叶演到极致则是一种情怀和功力。五十多年来,常兆玉塑造的舞台形象中有很多小角色,但一个个都颇具神采,令人印象深刻,常兆玉一直坚信角色无大小,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年轻时他曾看过川剧《打神告庙》,舞台上造型各异的罗汉都由真人扮演,自始至终一直保持一个姿势,纹丝不动,直到最后被道具师抬下去,在台口时演员向台下谢幕,这时观众才意识到这是两个活人,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件事对常兆玉启发很大,只要用心琢磨,处处都是戏,哪怕只是一片绿叶,照样可以出彩。

1986年山东省吕剧团排演了新编历史剧《画龙点睛》,常兆玉在剧中扮演了四个龙套之一,在贪官出场前,衙役先吹着长喇叭上台,为了烘托贪官出巡的滑稽氛围,他向导演提议,四个龙套出场时,身体和喇叭可以倾斜一定的角度,同时配以夸张的表情和步态,这样更具喜感和讽刺意味。公演时县官尚未出场,龙套先赢得了一个碰头彩,得到了观众的认可。1989年《画龙点睛》进京演出时,四个龙套的表演非常抓人眼球,台下掌声如潮,评委会特地临时增加了一个奖项“龙套奖”,这在历届艺术节中实属罕见。 图片

吕剧丑角名家常兆玉
《借年》常兆玉饰王汉喜

7、退而不休 心系吕剧

2007年,60岁的常兆玉离开了痴迷一生的吕剧舞台,但他退而不休,各地剧团需要帮忙,他义不容辞。与此同时,他开始涉猎电影、电视剧等艺术门类,曾在衣洪波导演的多部电影中客串演出,从熟悉的舞台剧转到电影,常兆玉坦言刚开始很不适应,找不到感觉,就像被扔进了一片汪洋大海,摸不清水的深浅,不知道哪里是岸。为了尽快找到状态,他虚怀若谷,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对待艺术一如既往地严谨。

聊天中,衣导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十几年前,在电影《金都大爱》中常兆玉扮演女一号的公公,他在剧中只有两场戏,没有一句台词,为了在外形上更接近角色,演出人物的病态,他从进组的第一天起就刻意控制饮食,头发胡须也不打理,一个月瘦了一圈,看上去非常憔悴,这种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剧组的每一个人,令人心生敬意。

退休十几年,常兆玉虽然告别了舞台,但却从来没有离开过吕剧。谈到吕剧现状,老人感触颇深,在他看来,要振兴戏曲艺术,戏曲人至关重要,一定把她当做一项事业,用毕生的精力来诠释,而不能仅仅看成一份工作。只有这样,演员演戏才能融入真情实感,才能抓住观众的心,感染观众,而不是装模作样,浮于表面。

现在有些人认为吕剧没有特点,常兆玉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吕剧在唱腔、语言以及表演上有着鲜明的风格特点,这个特点归纳起来就是生活化,用他自己的话就是“草根的味道掉不了”。百年间,吕剧从乡间俚曲发展成为影响全国的大剧种,秘诀就是贴近百姓生活,老百姓喜欢的就是吕剧乡土味道。现在很多人倡导戏曲创新,把戏曲改得更“洋气”了,但这些尝试只是昙花一现,因为脱离了戏曲生存的土壤,抛弃了戏曲原本的味道。相反,草根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那才是吕剧的根。

谈起吕剧,老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脸上洋溢着陶醉的神情,不到两个小时的交谈,在座的人都非常受教。临别时,老人坚持把我们送到吕剧院的大门口,目送我们离开。常兆玉五十多年的艺术之路,以及对吕剧发展的思考,就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值得每一位爱吕人,特别是专业工作者学习和思考。祝福老人康泰顺遂,祝福吕剧艺韵常青!

本文作者:好雨
责任编辑:春笙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