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京剧院深扎采风纪实:感悟从山到海的辉煌征程与首钢精神
2024-08-15 20:49:54作者:北京京剧院
创作新编京剧现代戏《百年首钢》,旨在传承工业之魂,展现辉煌与坚韧,让戏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2024年8月2日至3日,伴着蒸腾暑热,北京京剧院带领艺术家们踏上了一段探寻工业文明与艺术交融的深扎采风之旅。本次采风由北京京剧院院长秦艳亲自带队,汇聚了编剧黄维若、导演郭小男、服装设计张赢等主创成员,以及北京京剧院副院长孙鹏、创作研究部主任郭秋玲、宣传推广中心主任王梦宇等领导与骨干力量,共同探寻首钢百年发展历程,为新编京剧现代戏《百年首钢》的创作汲取灵感与素材。
首钢园:工业遗产与现代转型
首钢园,这个承载着百年钢铁记忆的地方,见证了首钢从一个小型钢厂成长为国际知名钢铁企业的历程。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贺蓬勃热情接待了采风团,与艺术家们一道在漫步中穿越时光,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今,昔日的炼铁高炉已化作工业遗址公园的一部分,与现代的冬奥场馆交相辉映,展现了首钢从传统重工业向科技创新、绿色环保转型的坚定步伐。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贺蓬勃(左一)接待采风团,与北京京剧院院长秦艳(右二)、副院长孙鹏(右一),《百年首钢》编剧黄维若(中)、导演郭小男(左二)热情交流。
艺术家们首先登上了著名的滑雪大跳台。这座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项目的比赛场地,俗称“雪飞天”,灵感源自敦煌飞天的造型,由清华大学团队设计,总用钢量达4100吨,全部采用首钢京唐公司自产的钢材。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贺蓬勃(右二),北京京剧院院长秦艳(左一)、副院长孙鹏(右一),《百年首钢》编剧黄维若(左二)、导演郭小男(中)在滑雪大跳台上合影。
随后,艺术家们登上了园区内的三高炉,这座建于1993年的庞然大物,高达数十米。在参观过程中,他们了解到早先高炉炼铁的全过程,包括铁矿石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再通过鱼雷罐车运送到炼钢厂进行进一步加工。高炉内部的热风炉、重力除尘器等设备也让他们大开眼界。
采风团参观三高炉

北京京剧院院长秦艳(中)与《百年首钢》编剧黄维若(右一)、导演郭小男(左一)
艺术家们还参观了高炉周边的工业遗址公园和冷却水池,感受了首钢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首钢园在保留工业遗产的同时,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采风团于首钢园区内合影
京唐公司:从山到海的壮丽跨越与科技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首钢人没有止步于山脚下的辉煌,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洋。8月3日,深扎采风团前往位于曹妃甸的京唐公司。京唐公司作为首钢集团转型升级的重要成果,占地面积达30平方公里,与澳门特别行政区面积相当。
首钢京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明对北京京剧院深扎采风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给予大力支持。首钢京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云山全程进行了陪同。
首钢京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云山(右四)陪同采风团参观

采风团参观首钢京唐公司全景沙盘
采风团走过了全程288米的全球领先的MCCR全连续铸轧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以其革命性的设计理念和卓越的生产效率,在全球钢铁行业中独树一帜。步入生产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度自动化的设备在精准无误地运作,巨大的机械臂灵活舞动,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交响乐演奏。
生产线上的每一寸空间都被高效利用,原料从进入生产线到成品输出,整个过程流畅而紧凑,展现了工业化的极致之美。艺术家们纷纷驻足,被眼前这一幕幕精准而壮观的场景深深吸引。他们注意到,从原料的精准投放到成品的快速成形,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技与智慧的结晶。
采风团参观MCCR全连续铸轧生产线操作区及成品展区
随后,采风团又登上了京唐公司的3号高炉,艺术家们发现,这座5500立方米的高炉不仅在设计上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更在环保、节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高炉内配套建设的双节机,使得能耗更低、排放更少,充分展示了首钢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艺术家们了解到,新三高炉的投产标志着首钢在高效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在京唐公司的成品码头,艺术家们亲眼见证了现代钢铁物流的壮观景象。码头全长3632米,拥有18台门机和6台卸船机,年吞吐量可达数千万吨。艺术家们了解到,京唐公司不仅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创新突破,还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实施了多项节能减排措施,努力打造绿色钢铁企业。
在深扎采风中,艺术家们被京唐公司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所震撼。他们了解到,公司采用先进的5G、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远程监控和智能控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郭小男导演与工人交流
采风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曹妃甸灯塔,其始建于1886年,1944年被侵华日军拆毁,新中国成立后修复,1986年11月重建。这座灯塔,是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前岛上唯一的建筑物,也是曹妃甸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曹妃甸从荒凉沙岛到现代化港区的巨大变化。
北京京剧院院长秦艳(右二)、副院长孙鹏(左二),《百年首钢》编剧黄维若(右三)、导演郭小男(左四)在曹妃甸灯塔与首钢京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云山(左三)合影。
眼中的光芒与坚韧: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
一路上,采风团被这里独特的精神风貌深深吸引。工人们的眼中闪烁着不同寻常的光芒,那是一种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工作充满热忱的眼神。在这双眼睛的注视下,冰冷的钢铁仿佛也被赋予了生命,变得温暖而有力。
在高炉旁和生产线上,工人们身着厚重的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专注的神情。他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每一次按键、每一次调整,都透露出对工作的严谨与执着。这些高炉不仅是钢铁的熔炉,更是工人们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
这种“眼里有光”的精神面貌,更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工人们深知自己肩负着重任,他们的辛勤付出将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精神风貌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采风团深刻感受到了首钢京唐公司工人的眼中之光和坚韧精神。在未来的创作中,他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深刻的洞察去描绘这些动人的画面。
艺术与工业的交融:首钢精神的永恒魅力
此次深扎采风活动不仅让艺术家们收获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工业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影响,将用艺术的笔触描绘出首钢从山到海的壮丽转型之路以及首钢人“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和“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展现人民风貌的优秀京剧作品。
编剧黄维若站在生产线旁,目光中闪烁着无限遐想。他感慨道:“首钢精神触动心灵,历史与现实交织成戏。创作新编京剧现代戏《百年首钢》,旨在传承工业之魂,展现辉煌与坚韧,让戏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导演郭小男深刻思考场景调度与情感表达的结合。他从未停止手机的录像,一边仔细观察生产运作,一边与技术人员交流,力求将这份工业之美以最佳的艺术形式呈现。他心中已经勾勒出一幅幅激动人心的戏剧画面,期待着在舞台上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情感的双重盛宴。
张赢作为服装设计师,也被工人的精神面貌所启发。她表示,服装不仅是角色的外在装扮,更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她将汲取现代工业中科技与绿色、精密与严谨的元素,融入到《百年首钢》的服装设计中,为角色增添一份独特的美学韵味。
采风团于首钢京唐公司合影
下一步,主创们将以本次深扎为基础,对剧本和前期进行修改和打磨,并计划本月携舞美设计和主要演员再一次赴首钢园、京唐公司等地进行采风活动。
撰稿:胡铭帅
摄影:张瑞
编辑:王若愚
审校:宣传推广中心
首钢园:工业遗产与现代转型
首钢园,这个承载着百年钢铁记忆的地方,见证了首钢从一个小型钢厂成长为国际知名钢铁企业的历程。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贺蓬勃热情接待了采风团,与艺术家们一道在漫步中穿越时光,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今,昔日的炼铁高炉已化作工业遗址公园的一部分,与现代的冬奥场馆交相辉映,展现了首钢从传统重工业向科技创新、绿色环保转型的坚定步伐。

艺术家们首先登上了著名的滑雪大跳台。这座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项目的比赛场地,俗称“雪飞天”,灵感源自敦煌飞天的造型,由清华大学团队设计,总用钢量达4100吨,全部采用首钢京唐公司自产的钢材。

随后,艺术家们登上了园区内的三高炉,这座建于1993年的庞然大物,高达数十米。在参观过程中,他们了解到早先高炉炼铁的全过程,包括铁矿石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再通过鱼雷罐车运送到炼钢厂进行进一步加工。高炉内部的热风炉、重力除尘器等设备也让他们大开眼界。

采风团参观三高炉

北京京剧院院长秦艳(中)与《百年首钢》编剧黄维若(右一)、导演郭小男(左一)
艺术家们还参观了高炉周边的工业遗址公园和冷却水池,感受了首钢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首钢园在保留工业遗产的同时,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采风团于首钢园区内合影
京唐公司:从山到海的壮丽跨越与科技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首钢人没有止步于山脚下的辉煌,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洋。8月3日,深扎采风团前往位于曹妃甸的京唐公司。京唐公司作为首钢集团转型升级的重要成果,占地面积达30平方公里,与澳门特别行政区面积相当。
首钢京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明对北京京剧院深扎采风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给予大力支持。首钢京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云山全程进行了陪同。

首钢京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云山(右四)陪同采风团参观

采风团参观首钢京唐公司全景沙盘
采风团走过了全程288米的全球领先的MCCR全连续铸轧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以其革命性的设计理念和卓越的生产效率,在全球钢铁行业中独树一帜。步入生产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度自动化的设备在精准无误地运作,巨大的机械臂灵活舞动,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交响乐演奏。
生产线上的每一寸空间都被高效利用,原料从进入生产线到成品输出,整个过程流畅而紧凑,展现了工业化的极致之美。艺术家们纷纷驻足,被眼前这一幕幕精准而壮观的场景深深吸引。他们注意到,从原料的精准投放到成品的快速成形,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技与智慧的结晶。

采风团参观MCCR全连续铸轧生产线操作区及成品展区
随后,采风团又登上了京唐公司的3号高炉,艺术家们发现,这座5500立方米的高炉不仅在设计上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更在环保、节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高炉内配套建设的双节机,使得能耗更低、排放更少,充分展示了首钢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艺术家们了解到,新三高炉的投产标志着首钢在高效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在京唐公司的成品码头,艺术家们亲眼见证了现代钢铁物流的壮观景象。码头全长3632米,拥有18台门机和6台卸船机,年吞吐量可达数千万吨。艺术家们了解到,京唐公司不仅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创新突破,还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实施了多项节能减排措施,努力打造绿色钢铁企业。
在深扎采风中,艺术家们被京唐公司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所震撼。他们了解到,公司采用先进的5G、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远程监控和智能控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郭小男导演与工人交流
采风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曹妃甸灯塔,其始建于1886年,1944年被侵华日军拆毁,新中国成立后修复,1986年11月重建。这座灯塔,是曹妃甸工业区开发前岛上唯一的建筑物,也是曹妃甸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曹妃甸从荒凉沙岛到现代化港区的巨大变化。

眼中的光芒与坚韧: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
一路上,采风团被这里独特的精神风貌深深吸引。工人们的眼中闪烁着不同寻常的光芒,那是一种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工作充满热忱的眼神。在这双眼睛的注视下,冰冷的钢铁仿佛也被赋予了生命,变得温暖而有力。
在高炉旁和生产线上,工人们身着厚重的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专注的神情。他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每一次按键、每一次调整,都透露出对工作的严谨与执着。这些高炉不仅是钢铁的熔炉,更是工人们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
这种“眼里有光”的精神面貌,更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工人们深知自己肩负着重任,他们的辛勤付出将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精神风貌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采风团深刻感受到了首钢京唐公司工人的眼中之光和坚韧精神。在未来的创作中,他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深刻的洞察去描绘这些动人的画面。
艺术与工业的交融:首钢精神的永恒魅力
此次深扎采风活动不仅让艺术家们收获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工业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影响,将用艺术的笔触描绘出首钢从山到海的壮丽转型之路以及首钢人“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和“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展现人民风貌的优秀京剧作品。
编剧黄维若站在生产线旁,目光中闪烁着无限遐想。他感慨道:“首钢精神触动心灵,历史与现实交织成戏。创作新编京剧现代戏《百年首钢》,旨在传承工业之魂,展现辉煌与坚韧,让戏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导演郭小男深刻思考场景调度与情感表达的结合。他从未停止手机的录像,一边仔细观察生产运作,一边与技术人员交流,力求将这份工业之美以最佳的艺术形式呈现。他心中已经勾勒出一幅幅激动人心的戏剧画面,期待着在舞台上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情感的双重盛宴。
张赢作为服装设计师,也被工人的精神面貌所启发。她表示,服装不仅是角色的外在装扮,更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她将汲取现代工业中科技与绿色、精密与严谨的元素,融入到《百年首钢》的服装设计中,为角色增添一份独特的美学韵味。

采风团于首钢京唐公司合影
下一步,主创们将以本次深扎为基础,对剧本和前期进行修改和打磨,并计划本月携舞美设计和主要演员再一次赴首钢园、京唐公司等地进行采风活动。
撰稿:胡铭帅
摄影:张瑞
编辑:王若愚
审校:宣传推广中心
很赞哦! ()
相关文章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