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权威发声 > 京昆汉新闻

京昆汉新闻

化作春泥更护花 纪念梅葆玖先生

2025-04-01 19:33:38作者:钮骠 沈世华 等
葆玖生前,孜孜不倦地传承、弘扬京昆艺术。在京剧方面,他师从王幼卿、朱琴心、陶玉芝等诸位先生,在昆曲方面,主要师承朱传茗先生。
骠按:

葆玖于1934年3月29日在上海出生,今天是他的九十一周年诞辰。

葆玖生前,孜孜不倦地传承、弘扬京昆艺术。在京剧方面,他师从王幼卿、朱琴心、陶玉芝等诸位先生,在昆曲方面,主要师承朱传茗先生。梅兰芳先生曾对葆玖说:“你必须学昆曲。”重视昆曲的艺术价值,身体力行地学习、演出昆曲,为昆曲的存续不遗余力地发声,葆玖与老梅先生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与葆玖一样,沈世华也曾就学于朱传茗先生,是葆玖的师妹。自1983年相识后,二人成为了艺术上的挚友,沈世华帮葆玖排演过赴日演出的《雷峰塔·烧香、水斗、断桥》、音配像的《贩马记》等剧目,2006年,葆玖推荐沈世华为梅兰芳先生《铁冠图·刺虎》唱片配像……在三十三年的友谊中,葆玖儒雅乐观的性格、对京昆艺术的至诚热爱,不断激励着、感染着我们。

葆玖曾对沈世华说:“你的徒弟就是我的徒弟。”二人共同为京剧梅派艺术、昆曲艺术培养了大量人才,他们的徒弟、学生中,有许多正在演出、教学一线发光发热——这也许是对葆玖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

是为祭。

本文转载于“昆韵”微信公众号,参考摘录文章:《沈世华忆梅葆玖:化作春泥更护花》;张一帆《他不是离去,他是回家》;毛永健《梅葆玖:一生为戏,传艺一生》;梅玮《怀念玖爷爷梅葆玖先生》。
儿时的梅葆玖先生与父亲梅兰芳先生
儿时的梅葆玖先生与父亲梅兰芳先生

昆曲的功力跟京剧相比,应该说比京剧的表演程式更规范,它的演唱、它的板眼、它的尺寸、整个舞台的调度,以及它的眼神比京剧要严格得多。京剧演员要是不学一些昆曲的话,那他的表演,他的手、眼、身、法、步再想提高就有困难了。

——《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序言,2015年5月

我觉得昆曲真是咱们国家的瑰宝,联合国把咱们的昆曲作为重要保护的一个艺术门类,我觉得真的太重要了,不要让它中断,也不要让它慢慢消失。而且懂昆曲,体会到它的那种词曲的美,对自己的文化修养,对一个演员的素质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沈世华老师收徒(孙尚琪)仪式上的讲话,2016年3月20日

上面两段话,其实是梅葆玖先生多年来对昆曲艺术的一贯观点,在不同场合都强调过。直到病重入院抢救的前几天。
梅葆玖
梅葆玖

1934年3月29日,梅葆玖出生于上海,他是梅兰芳和福芝芳夫妇的第九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成为了梅家唯一的旦角继承人。他10岁开始学艺,13岁便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18岁开始与其父同台演出。
梅葆玖与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与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先生对昆曲艺术的重视,源自父亲当年的叮嘱:“你必须学昆曲。”是“必须”,而不是“应该要学”、“尽量要学”。据葆玖先生回忆,少时父亲为他择师授艺,青衣师从王幼卿先生、花旦师从朱琴心先生、刀马旦师从陶玉芝先生、昆曲师从朱传茗先生,皆为一时之选,而“昆曲比京剧看得更重”。
梅葆玖为父亲配演《游园惊梦》中的春香
梅葆玖为父亲配演《游园惊梦》中的春香

1961年,梅兰芳先生逝世;1974年,朱传茗先生逝世;1976年以后,梅葆玖先生开始恢复演出大量京昆传统剧目,失去了父亲和老师的言传身教,他的昆曲研习之路将以一种新的方式不断延续。

近百年的昆曲艺术传承与一批名字中间带有“传”、“世”二字的昆曲伶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80年代初,梅葆玖先生第一次见到了同师朱传茗先生的师妹沈世华,在观摩了她的昆曲闺门旦表演后,葆玖先生欣喜地发现,沈世华一招一式的表演规范与父亲、与朱传茗先生当年的传授几乎如出一辙;很快,年近半百的葆玖先生就在这位师妹的帮助下,公演了昆曲《金山寺》;1998年,葆玖先生为父亲梅兰芳先生1954年与姜妙香先生《贩马记》的演出录音配像,还专门请沈老师去担任排练指导,并坚持将此头衔列入片尾字幕;2006年,葆玖先生又专门推荐沈老师为梅兰芳先生的老唱片《铁冠图·刺虎》配像。根据葆玖先生的回忆,梅兰芳先生从不干涉朱传茗先生对他的昆曲教学,并要求他处处以传茗先生的教导为依归,这也是数十年之后,葆玖先生能与沈世华老师在昆曲表演方面进行默契交流的根本原因。
摄自《贩马记》音配像录制现场,左起:沈世华、梅葆玖、迟金声,供图:沈世华
1998年,摄自《贩马记》音配像录制现场,左起:沈世华、梅葆玖、迟金声,供图:沈世华
梅葆玖先生在昆曲入遗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演唱昆剧《牡丹亭·游园》中的名段皂罗袍
2011年5月9日,梅葆玖先生在昆曲入遗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演唱昆剧《牡丹亭·游园》中的名段[皂罗袍],供图:张一帆
 
2016年4月25日正午,梅葆玖先生仙逝的消息开始通过各种媒体对外发布。在与北京相隔12个时区的波士顿,沈世华老师因此彻夜未眠。

沈世华老师怀念与梅葆玖先生交往的几十年岁月,得知此消息后悲痛万分,于美国波士顿写下:

美国东部时间4月24日晚11点43分,我刚入睡不久,便被微信的提示音叫醒。打开手机,是吴迎老师发来的信息——“梅师11点04分仙逝”!我望着这短短的几个字,眼泪止不住地涌了出来。我与葆玖兄相知相交三十三年,如今他骤然离去,而我身在异国他乡,竟不能亲自送他最后一程,这一切,怎不令我痛彻心扉!

3月30日,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被送入协和医院ICU急救。我的弟子,也是他的弟子刘亚新、刘阳、路洁因为我两天后即将在杭州演出昆曲《玉簪记·琴挑》,怕影响我的情绪,没有在第一时间告诉我。然而,我还是在当天晚上从吴迎老师发给我的微信中得知了这个消息,我真的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就在11天前的3月20日,我的自传《昆坛求艺六十年》新书发布会暨收孙尚琪为徒仪式上,他还是那样的健健康康、兴致勃勃。记得那天到场的嘉宾很多,又因为整个仪式包含了新书发布和拜师两个内容,时间所限,主办方没有按惯例安排嘉宾发言。临近尾声,葆玖兄走过来对我说:“下午我在戏曲学院还有一个会,没有时间吃饭了”。他从口袋里掏出几页纸,“这是我专门写的发言稿,您留着它吧,把它也发给我的徒弟们看看。”听了这话,我心里止不住的歉疚。他看出了我的心思,特爽利地安慰我:“没关系的,咱们谁跟谁啊!”在用餐的席间,请仪式主持人向大家朗读了这篇讲话稿,引得了一片掌声,我这才稍感心安。

谁能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而那几页从口袋里掏出来的发言稿,竟成了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言!

人生真是太无常了!
昆坛求艺六十年新书发布会暨收孙尚琪为徒仪式合影
2016年3月20日,《昆坛求艺六十年》新书发布会暨收孙尚琪为徒仪式合影,二排左起:巴图、周华斌、迟金声、梅葆玖、杜近芳、沈世华、钮骠、贯涌、孙毓敏、龚裕

我与葆玖兄的友谊始于1983年。

那一年的4月,俞振飞老师为纪念程砚秋先生逝世25周年,在师母李蔷华老师的陪同下来到北京,我和钮骠专程去二老下榻的荀(慧生)宅探望。是年,俞老已年过八旬,在师母的精心照料下,他的身体与精神状态都非常好。俞老与我谈起葆玖兄,说他即将赴日本演出,日方提出希望在剧目中看到当年梅兰芳先生赴日公演的《雷峰塔·烧香、水斗、断桥》三折昆腔戏。他说葆玖兄经过“文革”,对《水斗》、《断桥》两折已有些生疏了。因为我与他同是师出朱传茗、方传芸两位“传”字辈先生,所以俞老推荐我去帮他将这两折戏恢复起来。葆玖兄的大名在戏曲界自是无人不知,早在年轻的时候,我就从朱传茗先生口中听到了许多关于他的趣闻轶事——知道他喜欢鼓捣电器,拆了装、装了又拆;爱骑摩托车、爱吃西餐、爱养猫…… 对于俞老的推荐,我自然是满口应承下来。

没过几天,葆玖兄就打来电话约时间,并亲自开车到中国戏曲学院宿舍接我。4月的北京春暖花开,我们就在他家位于西旧帘子胡同的四合院里说戏。每天下午一点开始,五点多结束。除了葆玖兄,我还给姚玉成说许仙的戏、给赵慧英说青儿的戏、给冯万奎说小沙弥的戏(念苏白)。那时住在梅宅的许姬传先生和葆玖兄打赌,说:“这么短时间,你们这三出戏是拿不下来的”。可在我们几个人共同努力下,仅用了27天即完成并很快公演了。

从这次说戏排练中,我发现葆玖兄并不像他自己常说的那样“小时候没好好学”,他的身段、脚步以及把子功都是明显经过名师指点的,虽然经历了“文革”荒废,但在很多关键地方都能看出他在年轻时候没少下功夫。《水斗》的那套“小快枪”,他的手快、准,脚底下不乱。他的唱腔很讲究,发音位置非常通透,我问他是从哪里学来的,他说他自幼喜欢听中外歌曲,从中借鉴了不少科学的发声方法。

葆玖兄心思细腻,排戏的那些日子里,他每天都让家里的老保姆去菜场给我买来蔬菜和肉,他说:“每天排完戏都太晚了,菜场都收摊了,我给你准备些菜,你回家一做就行了。”从日本演出载誉归来,他请我去新侨饭店吃西餐,并专门送我一套烫发理发的工具以示感谢,后来我很少去美发店,就在家里用这套工具自己做发型,一直用了很多年;由此也可见,挑选高质量的电器的确是他的强项。
钮骠、沈世华、梅葆玥、梅葆玖
1980年代中期与梅氏姐弟合影。左起:钮骠、沈世华、梅葆玥、梅葆玖
梅氏姐弟合演京剧《大登殿》后的合影,左起:梅葆玖、沈世华、梅葆玥
1980年代中期,梅氏姐弟合演京剧《大登殿》后的合影,左起:梅葆玖、沈世华、梅葆玥

这27天的交往,让我们的友谊一直持续了三十三年!

这之后,但凡遇到昆曲戏,葆玖兄总会找我与他一起研究;音配像工程中,他为梅兰芳先生留下的吹腔《贩马记》、昆曲《断桥》等剧目录音配像,我应邀担任了剧目的排练指导;他还推荐我去为梅兰芳先生的昆曲《铁冠图·刺虎》老唱片配像,还介绍他的几位入室弟子跟我学戏……而他谦谦温润,彬彬儒雅的为人行事风格,几十年来也深深地影响着我。葆玖兄愿意将自己的快乐去感染周围的人。几十年中我们有过无数次的交谈,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我俩总是有说有笑,想起什么聊什么。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提起他的父亲——梅兰芳先生,他说:“我年轻的时候爱玩儿,努力不够,现在我要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我得对得起我父亲!”

我理解他,他这几十年,一直在为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尽着自己的全力!
钮骠、梅葆玖、沈世华
2015年,摄自刘亚新京昆折子戏专场汇报演出中场,左起:钮骠、梅葆玖、沈世华

今年3月29日,是葆玖兄的生日,我打电话到他家祝他生日快乐,正巧是他亲自接的。我说:“好巧啊!”他也特开心,对我说:“您每次来电话,几乎都是我自己接到,这是我俩有缘,也是我父亲在天之灵保佑我们!”我说:“您这次定了4月3日收路洁为徒(路洁是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昆曲专业的学生,2012年拜我为师,2014年硕士毕业后,成为北京京剧院一团演员,她的京剧、昆曲基础都很好,葆玖兄看过她多次演出,很为赞许,欣然决定也将她收归门下),恰逢我和钮骠在杭州参加浙江昆剧团60周年团庆活动,我俩都不能参加了,非常抱歉!”他说:“没关系,您的徒弟就是我的徒弟,等你们回来后我们再叙,咱俩谁跟谁啊!” 那天他显得格外高兴,我们聊着聊着,他就会哈哈大笑。最后他还说:“问你相公(钮骠)好!”

这竟然是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刘亚新、钮骠、梅葆玖、沈世华、路洁、孙尚琪、王晓燕
与弟子们在一起,左起:刘亚新、钮骠、梅葆玖、沈世华、路洁、孙尚琪、王晓燕,2016年3月20日摄自湖广会馆

今天,葆玖兄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回想三十三年相处的一桩桩、一件件,我彻夜难眠。此刻,应该是他大殓的时候了,我远隔重洋,只能向着东方遥遥叩拜!

葆玖兄的猝然离去,等于是戏曲的一面旗帜倒了!但我想对他说的是:您还有五十多位弟子,他们会和所有戏曲人一起将你的这面旗帜传扬下去。我相信您在天之灵,一样会眷顾着我们,护佑着我们!今天,您回家了。我想您一定是欢喜的,在您见到老梅先生的那一刻,您应该是安心的!因为您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葆玖师兄安息!
师妹 沈世华
2016年5月3日于美国波士顿

2008年5月9日,还在读博士的张一帆曾有一次难忘的亲身经历,葆玖先生在一个重要会议上做了积极发言,题为《重视昆曲艺术对京剧艺术的滋养》后提前告假:“这几天晚上上海昆剧团在长安大戏院演出,我每天都要提前去现场架好设备录制资料,今晚是岳美缇和张静娴的《玉簪记》,非常难得,我那些机器别人玩儿不转,请容我先走一步……”

梅葆玖先生从小就兴趣广泛。他喜欢看着图纸自己制作模型,电子管收音机也会装,他说最高兴的就是听见自己装的收音机响了那一刻。更为稀奇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梅先生就自己捣鼓出一台音响,相当的前卫。梅先生自己曾说:“我是不务正业。什么都喜欢,除了汽车、音响,什么无线电、遥控飞机模型都做得很好,还喜欢运动,什么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只是没去参加比赛。生活很充实,不是除了唱戏,回家喝喝茶就完了。”(《新华文摘》2005年第5期)梅葆玖先生对音响设备的热衷达到了“发烧”的程度,这绝不是什么“玩物丧志”“不务正业”,六十多年来,经他亲手录制的戏曲音像资料绝对是一笔惊人的艺术财富,所憾者,葆玖先生再也不能亲手摆弄这些他最爱的玩意儿了。
七姐梅葆玥、母亲福芝芳、九弟梅葆玖、父亲梅兰芳,五哥梅绍武、四哥梅葆琛
1940年代的梅氏全家福。前排左起:七姐梅葆玥、母亲福芝芳、九弟梅葆玖、父亲梅兰芳,后排左起:五哥梅绍武、四哥梅葆琛。

梅葆玖先生说过:“这一人在台上(指演出《穆桂英挂帅·捧印》一折),12分钟也好,13分钟也好,必须是勤学苦练的结果,不能有半点虚假勉强。手里拿的那个黄布包的印,已非身外之物,都已血肉相连了,拿印之手就有戏了。台上就你一个人,所有的表演技巧,包括声、色、形、神、唱、念、动作,能使观众觉得气氛充满整个舞台,虽然仅仅一个人,也就像在台上涌现了干军万马,满台绝不显得是空着哪个角落,相反,每个角落都在演员的表演气氛笼罩下。这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对传统艺术的恪守传承同样体现在梅葆玖先生的修为上,现在,很多人依旧保持对传统艺术的坚守,怀念梅葆玖先生的美好品质并尽力完成先生的未竟心愿。春入泥但香如故,后人将在梅先生精神的鼓舞下,永存前进的动力与信心。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