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梨园轶事

梨园轶事

叶厚荣:《音配像纪事》关于音配像二期工程

2021-12-29 22:46:17作者:哏都有戏
《音配像纪事》由曾直接参与这项工程的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叶厚荣撰著,共收入文章68篇,其中反映李瑞环同志决策指挥的26篇,记叙音配像重要活动的6篇,抓工作落实的26篇,其他具体工作的10篇,因所记事件多为作者亲历,因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音配像纪事》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1985年由李瑞环同志提出并组织人员在天津试录了7出戏,1994年开始批量录制,并委托已故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操办此事。到2002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共将355部戏的录音配了像,二期工程则录制了105 部戏。在此期间,共有70多个单位3万余人次参与了这项功在千秋的盛举。
《音配像纪事》由曾直接参与这项工程的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叶厚荣撰著,共收入文章68篇,其中反映李瑞环同志决策指挥的26篇,记叙音配像重要活动的6篇,抓工作落实的26篇,其他具体工作的10篇,因所记事件多为作者亲历,因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音配像纪事》由曾直接参与这项工程的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叶厚荣撰著,共收入文章68篇,其中反映李瑞环同志决策指挥的26篇,记叙音配像重要活动的6篇,抓工作落实的26篇,其他具体工作的10篇,因所记事件多为作者亲历,因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关于音配像二期工程

       音配像一期工程,从1985年开始试验,到1994年批量录制,至2002年9月5日胜利结束,共录制355部戏,受到广泛好评。这一年的10月25日,李主席在全国政协礼堂金厅再次开会,李世济、梅葆玖、谭元寿、杜近芳、叶少兰、孙毓敏、迟金声、马崇仁、阎德威和我与高长德等人参加。会议主要研究音配像的今后工作。根据大家的意见,李主席决定,音配像继续做。主要原因是:第一,有些著名艺术家,如梅尚程荀的代表作尚有一些需要录制;第二,有些在京剧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或因录音未找到,或因时间紧、任务重,还未顾及到,如徐碧云、黄桂秋、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甚至年代久远的谭鑫培、余叔岩等,从京剧史料的角度都应录制;第三,一期工程中所缺少的‘三小’的戏,如筱翠花、叶盛章等人的戏,也应录制;第四,对于李世济、梅葆玖、谭元寿、杜近芳、叶少兰、孙毓敏、张学津等中年艺术家,也可以在中国京剧音配像这个重要的文化工程中,展示他们的代表作。

尽管寻找录音带源更困难,音配像工作班子人员的年龄更大,身体更差,但也值得再次拼搏。李主席说,我们也有很多优势: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社会上对音配像更加支持了;我们有一套认真工作的班子,而且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等等。

    我们按照李主席的要求,继续努力奋斗,甚至前仆后继地奋斗着。迟老师的老伴儿去世了,马崇仁老师的视力更差了,他们全都坚持着。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副团长、为音配像立下功劳的刘长江重病仍然坚持工作,直至去世。于淑敏同志接替了上来,而且干得十分出色。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到2006年年底我们录制了105部戏,超额完成了李主席叫我们录制100部戏的任务。

至此,音配像这个重大而巨大的文化工程历经21年,录制了几乎囊括所有行当与流派的剧目共460部,不但为中国文化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创出一“最”:一个剧种为世人留下最多剧目的弥足珍贵音像资料!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