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少亭与《雁荡山》
2022-01-19 19:08:28作者:高峻峰
高少亭生于1916年12月15日,早年为躲避战乱追杀,父辈将满族姓氏改为汉族高姓,四处奔波,9岁时,高少亭进入济南进德会游艺园,拜董跃青(董二毛子)先生为师,学唱文武老生。
1952年10月6日至11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在首都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来自全国各地37个剧团、1600多名演员济济一堂,共演出23个剧种82个剧目。其中参加此次汇演的京剧团体分为东北区、华北区、西南区、北京市、中国戏曲研究院共五个演出代表团,参演演员380多人。高少亭先生与张世麟、焦麟昆等人代表“东北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剧团”携京剧《雁荡山》参演。在此次全国汇演中《雁荡山》荣获演出一等奖,主演张世麟获表演二等奖。
著名京剧演员/编导高少亭先生
高少亭生于1916年12月15日。早年为躲避战乱追杀,父辈将满族姓氏改为汉族高姓,四处奔波,全家人过着艰苦的流浪生活。
9岁时,高少亭进入济南进德会游艺园,拜董跃青(董二毛子)先生为师,学唱文武老生。因他从小受到京剧艺术的熏陶,加之天资聪慧,很快就登台演出《珠帘寨》、《刀劈三关》等剧目;甚至还能兼演唱、念、做均较吃功的丑角戏《打花鼓》等,成为董家班子的小台柱。数年后,高少亭又拜山西一位姓赵的艺人为师学戏。一年后随赵先生赴天津大舞台打出“小洪钟”艺名正式挂牌演出。高少亭年龄虽小,但条件好,在天津演出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逐渐开始走红。由于高先生的父亲亡故,母亲又是家庭妇女,弟弟妹妹均尚小,全家数口人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了排行老大的高少亭一人身上,为此他不得不离开赵家,到赚钱比较多的上海搭班谋生。 1930年,他到上海后,因年纪小,无法搭入成人剧团,高少亭先生只好托人搭坤班剧团演出。此期间,高少亭受到上海高亭唱片公司老板的赏识,收为义子,并将他的名字由高洪钟改为高少亭。之后,高少亭到山东等地演出。三年后重返北京,拜苏连汉先生为师,并随师先后在北平吉祥剧院、上海大戏台 、上海天蟾舞台登台演出。 1935年,高少亭返回济南进德会游艺园,年底在青岛新新大舞台搭著名旦行演员王芸芳的班社,与其编导、合作演出十二本《孟丽君》,他在该剧中饰演皇甫少华,成为王的得力合作者。他们曾一同去烟台、长春、沈阳、大连等地演出,颇受观众欢迎。
1938年底,高少亭赴东北安东,后再转入沈阳搭班唱戏。
1944年,搭哈尔滨著名旦行金碧玉的班社,在中央大舞台”合作演出。这一时期,在演出传统老生戏、红生戏的同时,高少亭先生凭借深厚的功底、丰富的舞台经验及创新的编排思路,还演出了大量的新戏,在哈尔滨名声大噪,轰动一时。此间,他又拜著名艺人张天保为师,技艺长进不小。
1947年,中国共产党第四野战军东北军区政治部接管了哈尔滨中央大舞台,取名东北民主联军军区政治部松江省平剧工作团,后改名为东北军区政治部松江省平剧工作团,中央大舞台改称松江平剧院。
1947年7月10日,在位于哈尔滨道外区丰润六道街117号的团址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军区政治部松江省平剧工作团,隶属东北军区政治部,首任团长为丁刚,主要编导及主要演员:高少亭、赵玉麟、王鸿熙、于绍田、张津民、贾世华、周枫、史玉良、李致祥、吴蕊兰、高亚樵、焦麟昆、李少楼、杨月笙、赵云樵、梁一鸣、张蓉华、韩慧梅、云燕铭、高世寿等。任编导主任的高少亭先生根据《水浒传》创编了16本京剧连台本戏《水泊梁山》,在东北地区影响很大。此后,他还先后先后编导并主演过四本《纣王无道》、《金鞭记》、《汉寿亭侯》以及《唐赛儿揭竿起义》等剧,在东北三省久享盛誉。
高少亭先生《斩经堂》剧照(改良扮相 1940年)
1948年3月,东北军区政治部松江省平剧工作团以《水泊梁山》一剧参加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在哈尔滨市举办的“东北解放区文艺工作会议汇报演出”,受到上级表彰。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东北军区政治部随军南下,东北军区政治部松江省平剧工作团迁到沈阳,高少亭先生与焦麟昆、李少楼先生奉命随团来到沈阳,后被委派接管沈阳北市场共益舞台,成立“东北文化部直属平剧团”,任团长兼演员、编剧与导演。高少亭先生随后任沈阳市东北人民剧院副院长、辽宁京剧院院长、东北人民剧院副院长。
1949年,高少亭先生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赴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1年,东北文化部直属平剧团与东北文协平剧工作团合并,更名为东北京剧实验剧团,后更名为东北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剧团,高少亭先生任编导主任。
1952年,马连良、袁世海先生到沈阳演出京剧《群。借。华》,马先生饰演诸葛亮,袁先生饰演曹操,高少亭先生在《华容道》中饰演关羽,在沈阳传为美谈。
《红灯记》高少亭饰李玉和 1964年
高少亭先生从1950年开始着手创作《雁荡山》,终于在1952年完成了案头工作。当时共同合作编创的人员有:张宝仲、段荣久、李富友、张世麟等。此前,高少亭先生经常和同行讨论如何使国际友人看懂京剧,研讨怎样将京剧长靠、短打、翻扑、舞蹈组合在一起,排一出哑剧武戏。因此在创作《雁荡山》时还聘请了胜利国剧团的冯荣焕、关鸣林、胡鸣忠、方鸣珍、李曾春、李德春等数名武戏演员参加设计创排。另外,高少亭先生还和田洪儒老先生共同探讨过此剧,得到了田老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严格来讲,在全国颇有影响的《雁荡山》之所以成功,是以高少亭先生为主的所有参与创演同行集体智慧的结晶。
京剧《雁荡山》风格独特、别开生面,把京剧武打传统技艺,翻扑腾跌等各种技巧、舞蹈程式赋予新的内容。全剧不用唱、白,而以吹奏、打击乐伴衬表演,集长靠、短打、群体舞蹈为一体,表现出陆战、水战、夜战、城战的宏大剧情,创造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斗场面。在上山追击、夜袭、水战、攻城等场戏中,展现出两军对垒使用刀、枪、藤牌等诸般武艺以及徒手格斗的激烈厮杀和翻转腾跃的跟头功夫,使观众大饱眼福,充分展示了京剧艺术深厚的功力和引人入胜的舞蹈魅力。由于这出戏没有语言方面的障碍,因此深受国际友人欢迎。被誉为无国界的艺术精品流传国内外。
《白毛女》高少亭饰杨白劳 1964年
1954年,高少亭先生转入惠民地区京剧团任剧团艺委会主任,编导并主演了《水泊梁山》、《猎虎记》、《劈山救母》等大戏。
1955年参加惠民专区戏剧汇演,高少亭、刘俊文、崔蕴芳、孙伯岩、孙俊生、耿慧君分别获奖章、证书。
1956年高少亭先生凭借自编自导的新编古装戏《撒金扇》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汇演,剧中两名主演均获演员二等奖。
1963年,高先生应邀进入山东省德州市京剧团,任编导主任。
1964年随着“京剧改革”文艺路线的施行,传统戏被禁演,老艺人的政治地位遭到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高少亭先生还是积极排演了《革命自有后来人》、《白毛女》、《黛诺》、《江姐》、《兵临城下》、《女飞行员》等多出现代戏。
高少亭先生身材高大魁梧,鼻高脸阔,扮相威武雄壮。他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精通京剧吐字发音,熟悉余派、麒派、谭派、裘派、唐派等流派的唱念技法,嗓音宽厚明亮,演唱激情饱满,粗犷豪放。做戏以刻画人物见长,从不拘泥于程式,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在东北三省他素有“小麒麟童”、“小唐韵声”之称。在角色应工上,高少亭先生主攻文武老生、铜锤、架子。他的表演从人物性格出发,或文或武,都是激情充溢,光彩照人。文武老生宗余派,兼演麒派;红生戏在演唱上深具唐韵笙之韵味和风范;在铜锤花脸演唱上颇具裘盛戎之韵味。有“美关羽”“鲁北第一红生”“山东裘盛戎”之美称。其代表剧目有:《秦香莲》、《将相和》、《征北海》、《野猪林》、《灞桥挑袍》、《过五关》、《战汝南》、《走麦城》、《伐东吴》、《追韩信》等。
1979年,正当年逾六旬的高少亭先生鼓足干劲准备一展身手之时,却因编写《封神榜》剧本劳累过度,不幸罹患脑中风,造成半身不遂,永远告别了京剧舞台。
1985年10月30日,高少亭先生逝世,享年70岁。
注:本文作者为高少亭先生之子,刊登于《中国京剧》2013年第6期
著名京剧演员/编导高少亭先生
高少亭生于1916年12月15日。早年为躲避战乱追杀,父辈将满族姓氏改为汉族高姓,四处奔波,全家人过着艰苦的流浪生活。
9岁时,高少亭进入济南进德会游艺园,拜董跃青(董二毛子)先生为师,学唱文武老生。因他从小受到京剧艺术的熏陶,加之天资聪慧,很快就登台演出《珠帘寨》、《刀劈三关》等剧目;甚至还能兼演唱、念、做均较吃功的丑角戏《打花鼓》等,成为董家班子的小台柱。数年后,高少亭又拜山西一位姓赵的艺人为师学戏。一年后随赵先生赴天津大舞台打出“小洪钟”艺名正式挂牌演出。高少亭年龄虽小,但条件好,在天津演出深受观众喜爱和好评,逐渐开始走红。由于高先生的父亲亡故,母亲又是家庭妇女,弟弟妹妹均尚小,全家数口人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了排行老大的高少亭一人身上,为此他不得不离开赵家,到赚钱比较多的上海搭班谋生。 1930年,他到上海后,因年纪小,无法搭入成人剧团,高少亭先生只好托人搭坤班剧团演出。此期间,高少亭受到上海高亭唱片公司老板的赏识,收为义子,并将他的名字由高洪钟改为高少亭。之后,高少亭到山东等地演出。三年后重返北京,拜苏连汉先生为师,并随师先后在北平吉祥剧院、上海大戏台 、上海天蟾舞台登台演出。 1935年,高少亭返回济南进德会游艺园,年底在青岛新新大舞台搭著名旦行演员王芸芳的班社,与其编导、合作演出十二本《孟丽君》,他在该剧中饰演皇甫少华,成为王的得力合作者。他们曾一同去烟台、长春、沈阳、大连等地演出,颇受观众欢迎。
1938年底,高少亭赴东北安东,后再转入沈阳搭班唱戏。
1944年,搭哈尔滨著名旦行金碧玉的班社,在中央大舞台”合作演出。这一时期,在演出传统老生戏、红生戏的同时,高少亭先生凭借深厚的功底、丰富的舞台经验及创新的编排思路,还演出了大量的新戏,在哈尔滨名声大噪,轰动一时。此间,他又拜著名艺人张天保为师,技艺长进不小。
1947年,中国共产党第四野战军东北军区政治部接管了哈尔滨中央大舞台,取名东北民主联军军区政治部松江省平剧工作团,后改名为东北军区政治部松江省平剧工作团,中央大舞台改称松江平剧院。
1947年7月10日,在位于哈尔滨道外区丰润六道街117号的团址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军区政治部松江省平剧工作团,隶属东北军区政治部,首任团长为丁刚,主要编导及主要演员:高少亭、赵玉麟、王鸿熙、于绍田、张津民、贾世华、周枫、史玉良、李致祥、吴蕊兰、高亚樵、焦麟昆、李少楼、杨月笙、赵云樵、梁一鸣、张蓉华、韩慧梅、云燕铭、高世寿等。任编导主任的高少亭先生根据《水浒传》创编了16本京剧连台本戏《水泊梁山》,在东北地区影响很大。此后,他还先后先后编导并主演过四本《纣王无道》、《金鞭记》、《汉寿亭侯》以及《唐赛儿揭竿起义》等剧,在东北三省久享盛誉。
高少亭先生《斩经堂》剧照(改良扮相 1940年)
1948年3月,东北军区政治部松江省平剧工作团以《水泊梁山》一剧参加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在哈尔滨市举办的“东北解放区文艺工作会议汇报演出”,受到上级表彰。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东北军区政治部随军南下,东北军区政治部松江省平剧工作团迁到沈阳,高少亭先生与焦麟昆、李少楼先生奉命随团来到沈阳,后被委派接管沈阳北市场共益舞台,成立“东北文化部直属平剧团”,任团长兼演员、编剧与导演。高少亭先生随后任沈阳市东北人民剧院副院长、辽宁京剧院院长、东北人民剧院副院长。
1949年,高少亭先生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赴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1年,东北文化部直属平剧团与东北文协平剧工作团合并,更名为东北京剧实验剧团,后更名为东北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剧团,高少亭先生任编导主任。
1952年,马连良、袁世海先生到沈阳演出京剧《群。借。华》,马先生饰演诸葛亮,袁先生饰演曹操,高少亭先生在《华容道》中饰演关羽,在沈阳传为美谈。
《红灯记》高少亭饰李玉和 1964年
京剧《雁荡山》风格独特、别开生面,把京剧武打传统技艺,翻扑腾跌等各种技巧、舞蹈程式赋予新的内容。全剧不用唱、白,而以吹奏、打击乐伴衬表演,集长靠、短打、群体舞蹈为一体,表现出陆战、水战、夜战、城战的宏大剧情,创造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斗场面。在上山追击、夜袭、水战、攻城等场戏中,展现出两军对垒使用刀、枪、藤牌等诸般武艺以及徒手格斗的激烈厮杀和翻转腾跃的跟头功夫,使观众大饱眼福,充分展示了京剧艺术深厚的功力和引人入胜的舞蹈魅力。由于这出戏没有语言方面的障碍,因此深受国际友人欢迎。被誉为无国界的艺术精品流传国内外。
《白毛女》高少亭饰杨白劳 1964年
1955年参加惠民专区戏剧汇演,高少亭、刘俊文、崔蕴芳、孙伯岩、孙俊生、耿慧君分别获奖章、证书。
1956年高少亭先生凭借自编自导的新编古装戏《撒金扇》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汇演,剧中两名主演均获演员二等奖。
1963年,高先生应邀进入山东省德州市京剧团,任编导主任。
1964年随着“京剧改革”文艺路线的施行,传统戏被禁演,老艺人的政治地位遭到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高少亭先生还是积极排演了《革命自有后来人》、《白毛女》、《黛诺》、《江姐》、《兵临城下》、《女飞行员》等多出现代戏。
高少亭先生身材高大魁梧,鼻高脸阔,扮相威武雄壮。他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精通京剧吐字发音,熟悉余派、麒派、谭派、裘派、唐派等流派的唱念技法,嗓音宽厚明亮,演唱激情饱满,粗犷豪放。做戏以刻画人物见长,从不拘泥于程式,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在东北三省他素有“小麒麟童”、“小唐韵声”之称。在角色应工上,高少亭先生主攻文武老生、铜锤、架子。他的表演从人物性格出发,或文或武,都是激情充溢,光彩照人。文武老生宗余派,兼演麒派;红生戏在演唱上深具唐韵笙之韵味和风范;在铜锤花脸演唱上颇具裘盛戎之韵味。有“美关羽”“鲁北第一红生”“山东裘盛戎”之美称。其代表剧目有:《秦香莲》、《将相和》、《征北海》、《野猪林》、《灞桥挑袍》、《过五关》、《战汝南》、《走麦城》、《伐东吴》、《追韩信》等。
1979年,正当年逾六旬的高少亭先生鼓足干劲准备一展身手之时,却因编写《封神榜》剧本劳累过度,不幸罹患脑中风,造成半身不遂,永远告别了京剧舞台。
1985年10月30日,高少亭先生逝世,享年70岁。
注:本文作者为高少亭先生之子,刊登于《中国京剧》2013年第6期
很赞哦! ()
相关文章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