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梨园轶事

梨园轶事

回忆家父红豆馆主的京昆艺事

2021-12-31 23:04:51作者:宋韵京剧
由于家父对剧艺造诣很深,又精通诗词、文学,能书、会画,戏剧界一致称家父为“昆乱不挡,六场通透”的“票界大王”,内外行登门请益者络绎不绝。
爱新觉罗·溥侗,字后斋,号西园,别署红豆馆主,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八月十六日,父载治,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家父自幼钻研琴、棋、书、画,收藏金石、碑贴、精于冶印,酷爱剧艺,特别对昆曲、京剧更为爱好。为学习昆、京艺术,家父遍投名师,向陈德霖学得的旦角戏有《断桥》中之白蛇,《游园·惊梦》中之杜丽娘,《思凡》中之色空,《琴挑》中之陈妙常,《风筝误》中之詹爱娟,《絮阁、惊变》中之杨贵妃;向王楞仙学得的小生戏为《琴挑》中之潘必正,《惊梦》中之柳梦梅等。另外家父还经常向钱金福、程继先、谭鑫培等诸名伶请教学习。家父于昆、京艺术,生、旦、净、末、丑兼工,并对戏剧音乐如笛,二胡、弦子、琵琶、甚至鼓、板等无所不通;平时结交的也都是一些梨园子弟及京、昆艺术业余爱好者,除上述各位先生,还有韩世昌、梅兰芳、袁寒云、徐凌云、刘梦起、吴瞿安、言菊朋、王季烈等。
爱新觉罗·溥侗
爱新觉罗·溥侗

    1930年,家父曾任北京清华大学曲学导师,同时又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北京艺术学院等处任教昆曲,先后培养学生百余人,当时有清华大学的汪健君,陈竹隐等,北大学生廖书筠,昆曲业余爱好者袁敏萱、马伯夷、张澎声(香港昆曲名票顾铁华之师),现北方昆剧院教师叶仰曦。上述清华大学陈竹隐是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教授的夫人,她与朱自清教授的结合乃家父为媒。陈竹隐向家父学戏甚多,如《琴挑》、《小宴》、《思凡》、《游园·惊梦》等,都为家父所亲授。甘贡三老先生之长子甘南轩等,也曾跟家父学习昆、京艺术。此外,专业演员李万春也专诚举行拜师仪式,向家父学戏,所学第一出戏为《别母乱箭》;言菊朋也曾向家父求救过《二进宫》。

    家父教学很严格,一支曲子要求拍三十至五十遍方能上笛;要唱、念十分熟练,并能背出,才能说身段;对身段要求也严格;水袖当中折线要保持对准大姆指,不可移动,在台上眼不能乱飘,脚不能乱动,水袖不可乱抖。家父教学时,对在舞台上身穿衣着、头戴巾帽也有规定:如《琴挑》中之潘必正戴“桥梁巾”,《惊梦》中之柳梦梅、《西厢记》中之张生戴“文生巾”,不可混淆。家父认为演员台上的衣着,体现着角色的地位、风格、气质,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宁可穿破,不可穿错。教学时,家父总自己先做示范演出,在教《琴挑》、《游园》等剧目时,家父曾先后扮演了《琴挑》中之潘必正、陈妙常;《游园》中之杜丽娘、柳梦梅。让学生便于学习。

    家父对于昆、京艺术,无论是唱、念、做、打,从不马虎。一次,家父与老艺术家陈德霖合演《奇双会·写状》,当唱到“我和你少年夫妻如儿戏,举案齐眉永不离”这一句时,动作应该是旦角侧身斜坐、低头不语,小生右手搭在旦角肩上,左手扶揉旦角胸,做扭眤姿式,旦角也随之摆动。当时,陈德霖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是否不做这柔媚姿态?家父不以为然,说:“我们是演剧中人,发展艺术情操不受年令限制,刻画一对年轻夫妻台下的生活,就是台上的艺术”。陈德霖听后,就按家父所说去做了。一次,家父与梅兰芳先生合演《奇双会·写状》,在演出之前梅先生来到家父住处看望家父,合对身段,共同切磋。为纪念这次演出,梅先生还特送家父红披、青素各一件。

    家父对艺术精益求精,不断根据剧情、词意琢磨、创造。如演《长生殿·小宴》时,杨贵妃所唱【泣颜回】一段,家父认为李白所做清平词三首,最好都唱全。于是,家父经过谱曲,又研究出身段,由杨贵妃一人唱、做,众宫女伴舞,很是热闹。对《牡丹亭·游园》中唱“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家父认为这两句的剧情文词是描绘、反映园内外广阔的景色画面,在表演时先翻右手袖,再翻左手袖,身子微蹲摆动,面向远看。这样的表演深得梅兰芳先生赞扬,后来,梅先生表演此戏,也就效仿家父这样的表演。演《弹词》,家父不用扇子,家父认为此时的李龟年,是处在穷途流落、卖唱糊口的时候,《弹词》这出戏可不用扇子只抱琵琶。在《弹词》六转这段,家父也创造了独特身段,演出时颇受欢迎。

    对于京剧,家父会戏也多。他老生学谭鑫培,小生学王楞仙,花脸学钱奎福,常串演的戏有《失空斩》、《芦花荡》、《战宛城》、《杀惜》、《群英会》等。在串演京剧时,家父曾与李万春、刘琴心、肖长华等著名演员合作,在《战宛城》中家父饰曹操,李万春饰张绣;在《杀惜》中家父饰宋江,刘琴心饰阎婆惜;在《群英会》中家父饰周瑜,肖长华饰蒋干,每次演出之前,家父在家每日排练,耍翎舞剑,废寝忘食,一丝不苟。

    家父对每一出戏,每一个角色,无论是唱、念、做都十分认真,而且剧中每个角色都能演。如《奇双会》中,他以饰赵宠为主,但李桂枝、李奇也同样能演好;《群英会》,他以演周瑜为主,但曹操、鲁肃、蒋干也演得好。家父还担当配角,如《荆钗记·见娘》中之李成,《梳妆·掷戟》中之董卓,《十五贯》中之况钟。《断桥》一剧,家父一直演白蛇,到晚年,家父自叹“岁月如流”,不再扮演白蛇。当时,满清近支金光平先生(金先生是蒙古大学教授,女真文国际有名学者金启琮之父)说:“虽不能饰白蛇,饰法海仍为人之所不及”。

    家父对于戏剧除了经常演唱、研究之外,还亲自手抄了曲谱和京剧剧本数十本,并专制了自用的“红豆馆词曲用笺”。另外,家父还经常为诗、谱曲,如《浪淘沙》、《忆王孙》、《清平词》等多作为家父在大学教课的教材。可惜,这些资料在文革中全被抄去,散失无存,现仅存的零片碎纸,十分可贵。

    由于家父对剧艺造诣很深,又精通诗词、文学,能书、会画,戏剧界一致称家父为“昆乱不挡,六场通透”的“票界大王”,内外行登门请益者络绎不绝。

    1933年,家父应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之聘,从北京来到南京,任蒙藏委员会委员之职,平时除开开会之外,并无紧要之工作。家父即联系一些昆曲业余爱好者在南京先后组织“成乐社”、“阳春社”、“公余联欢社”等业余曲社,其中以“公余联欢社”活动内容最为丰富。“公余联欢社”,戏剧组由家父负责,下设昆剧、京剧、话剧三个小组。家父多在昆、京两组活动。昆曲小组组长是甘贡三,参加活动的有甘南轩(甘贡三先生之长子)、刘梦起、马伯夷、张树声、徐炎之、张善乡、陶善庭等数十人。请了专联教师教曲:笛师徐奎虎、陆巧生,教身段的沈盘生、尤彩云(他们大都是苏州地区人)。“公余联欢社”平时活动主要是拍曲、吊嗓、排戏,每月举行同期,——即不化妆的清唱,但有锣、鼓伴奏,并念白一次,每次同期至少唱十出戏,下午一时开锣,六时收场。同期形式:在一间大厅里放一张长桌,长桌一头是场面,一头放一块牌子把要唱的曲子顺序写出来,曲友们按规定轮到自已唱就坐在桌子两边。除本社社员演唱外他们还邀请非社员的昆曲爱好者参加唱曲,徐凌云、童曼秋、吴南青等都曾应邀参加。每次所唱之曲,先由曲友们自报后由负责人统一安排。有时报上来的剧目多了,这次未能唱,下次再安排。除几位专职老师担任场面外,曲友中对场面能拿得起来的也不少,如甘贡三老先生,徐炎之先生都能吹笛,家父也能吹笛,其它鼓、板、弦子、琵琶等也有曲友伴奏。除拍曲、排戏、同期外,还要进行彩排,而且大多数曲友都能登台演出。演出时要排身段,除老师教戏外,有些老曲友如家父、刘孟起、张善乡等都能说身段。平时演出的戏有《扫花·三醉》、《十面埋伏》、《梳妆·掷戟》、《训子·刀会》、《疯僧扫秦》、《佳期·拷红》、《思凡》、《梳妆·跪池》、《乔醋》、《游园·惊梦》等,参加演出的除本组曲友外,也有昆曲爱好者如翟贞元、刘瑛、甘长华、汪剑耘、甘汝敏等也参过演出。象这样的彩排一年有数次。
徐凌云与爱新觉罗·溥侗当年在昆曲界被称为南徐北溥
徐凌云(左)与爱新觉罗·溥侗当年在昆曲界被称为“南徐北溥”

    “公余联欢社”除自己彩排,还与外界合作演出,1934年9月,“公余联欢社”与中国国立戏曲音乐会联合举行京、昆大会串,参加演出的有名伶程砚秋、言菊朋、周信芳、肖长华、俞振飞、姜妙香等。此时,这些名伶正在南京演出,公余联欢社就趁机邀请他们举行大会串。这些演员在剧团中都是挂头牌的,这次会串集中在一起演出,对剧目的安排,有一定的困难,他们都要唱大轴戏,也就是压台戏,谁唱开场戏呢?经主办人反复研究,决定每人唱一出开场戏,一出压台戏,这样安排,大家都很满意。第一天的开场戏是周信芳的《开山府》。当时的观众有个习惯,光看大轴,认为开场戏没好角,没好戏。所以周信芳上场了,可是台下观众寥寥无几,而周信芳并不以观众少而马虎,仍很认真地演出。观众知道后,第二天没开锣,场内就座无虚席。第二天演出有俞振飞、程砚秋、王少楼合演的《柳迎春》,言菊朋、顾菊琴、王又荃合演的《珠帘寨》,程砚秋的《六月雪》等。第三天有奚啸伯、杨维娜的《武家坡》等。

    同年秋,梅兰芳剧团来南京演出,“公余联欢社”又邀请梅剧团合作演出。参加演出的有梅兰芳、肖长华、程继仙、姜妙香、马连良等,票友除家父外,还有王颂臣、杨畹农、张善乡等。这次汇串也演了三天,未开场,戏票全部售空,还售了许多站票。演出的剧目有梅兰芳的《宇宙锋》,家父的《棒打山门 》,梅兰芳、马连良的《打渔杀家》,张善乡、张宗和、张充和的《游园·惊梦》,施传镇的,《激秦三挡》,梅兰芳、姜妙香、肖长华、刘连荣的全部《生死恨》,马连良、张君秋、马富禄合演的《苏武牧羊》,家父的《弹词》,梅兰芳、金少山的《霸王别姬》等。场面上,琴师是梅雨田,笛师是陆巧生。演出地点都是在公余联欢社大礼堂。这是公余联欢社举行最大的活动,象这样的名伶、名票大会串,在南京戏剧史上也绝无仅有。

    抗日战争开始,“公余联欢社”自动解散。家父因体质较差,只得回北京居住。在北京期间,家父因无收入,以写字、画画维持生活,平时仍以研究昆曲为主,时有演员、业余昆曲爱好者及文艺界人士前来探讨、求教。

    抗日胜利前,家父曾回到南京,住在甘贡三老先生家中。后家父病体严重,于解放前夕去上海就医,1950年6月病故于上海。当时,在上海乐园殡仪馆开了追悼会,前来吊唁者大多是家父生前弟子、曲友及文艺界人士百余人。这天下大雨,梅兰芳先生冒雨赶来,此时家父棺椁已上盖,应梅先生恳切要求,开棺让先生与家父见了最后一面,梅先生悲痛万分,含泪与家父悼别。

    后遵照家父遗嘱,遗体葬在昆曲发源地苏州的灵岩山。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