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梨园轶事

梨园轶事

哭忆张云溪大兄

2025-09-05 17:07:31作者:胡金兆 咚咚锵
自幼迷京剧尤嗜武戏的我,时正读初中。我之姻兄与云溪兄相熟,某日领我去庆乐园看他的戏,戏码是《闹天宫十八罗汉斗悟空》,春华兄前他后。
张云溪
张云溪(1919—1999)

  一代京剧武生名家、戏曲导演家、教育家、相识52年的云溪大兄羽化西行了。噩耗传至,悲痛难忍;往事种种,历历目前。
张云溪《三岔口》走边
张云溪《三岔口》“走边”
(1976年京剧电影)

  52年前的1947年秋冬,二十几岁的张云溪与张春华兄,率“云华社”以武戏驰骋旧京舞台,一度与李少春、叶盛章、袁世海领衔的“起社”成对台势:全贴《三岔口》(老本),一华乐一庆乐,相隔咫尺;张、李同庚,叶、张师徒,艺术上争奇斗艳、竞争激烈,皆美不胜收,饱观众眼福。
张云溪《三盗令》片段
张云溪《三盗令》片段

  自幼迷京剧尤嗜武戏的我,时正读初中。我之姻兄与云溪兄相熟,某日领我去庆乐园看他的戏,戏码是《闹天宫•十八罗汉斗悟空》,春华兄前他后。去时,他还未扮戏,在前台等我们。他身着棉长袍外罩蓝长衫,头戴黑绒小帽,颇为悠闲却难免老气。介绍后让我叫“大哥”,他很亲切地说:“要看戏就来吧。”如此我在晚课之余,常奔庆乐园,赶他们的大轴。云溪大兄的名作我遍览无余,印象最深的是《龙潭鲍骆》:打酒馆他饰的余千边唱边圆场,公差(张世桐饰)等圆场紧跟,越走越快,几圈至上场门口,公差一把抱腰:“余千,哪里走?”云溪兄的余千面露惊恐,突一咬牙英气勃发,“撅人”,脱甩褶子,几下利落的交手,扫堂旋子后一个响脆的飞脚过桌,飘然而去。时不过一瞬,却那么精彩绝伦,干净利落脆,相隔半个世纪犹深镌脑中。后曾看过不少《四杰村》,无一能臻此境界。
《猎虎记》 张云溪 饰 解珍、云燕铭 饰 顾大嫂
《猎虎记》 张云溪 饰 解珍、云燕铭 饰 顾大嫂

  他比我大15岁,他名角我学生不可能相交往。但我却一直关注着他.建国后他参加了革命,《江汉渔歌》《三打祝家庄》《猎虎记》《三座山》及新《三岔口》《闹天宫》等,我无一漏看,《江》的厚底旋子,《祝》的探庄绝活,均叹为观止。1956年我到《戏剧报》,我们之间成了工作关系。旧日相识,武戏爱好,使我们(包括张春华兄)接近日多,尤其盖老叫天1961年北上献艺,他得拜盖之门下,分析探讨盖派艺术又成我们经常的话题。而他此时新作《三盗令》、全部《白水滩》(景荣庆青面虎到底,老景在科班时常与尚长春兄合演,《通天犀》椅子功,《白水滩》摔锞子精美异常,而此时老景胸疾才愈不久,一切不减。)我都一看再看,实饱眼福。
《神海蛎》 张云溪 饰 张岳先、张春华 饰 韩利华
《神海蛎》 张云溪 饰 张岳先、张春华 饰 韩利华

  他作为一代武生名家,有几大特点:一、绝无一介武夫的粗鲁气和戏班气,谦逊守礼,平等待人,表现出良好修养。二、勤于思考,肯于钻研,不仅动手,更能动笔。从60年代他就不断发表文章,文都自写,真是原汁原味。记得“文革”前他在《北京文艺》发表的谈杨小楼演《恶虎村》长文,仅一个出场就分析得透彻已极。
赵永伟《魂断巴丘》
  云溪大兄幼而失学,潜心求艺,乃梨园夙习。中年后奋而举笔,这笔显比刀枪把子沉重,但他不畏难,坚持独力笔耕,佳文接踵,更得专著《艺苑秋实》,确是真知灼见。甚而晚年他练起书法,一张张地写,笔力日见遒劲。问其因?曰:“写字除修身养性外,还可应急:再有红白喜事,我也可秀才人情纸半张,不致四处作揖求人了。”好雄心壮志!
赵永伟《魂断巴丘》选场
赵永伟《魂断巴丘》选场

  我们交往日深在近十几年。他脱离舞台后仍未忘情舞台,专注于编导,为赵永伟排《魂断巴丘》,为河南管爱梅排《花木兰》……他为创作构思常约我长谈,甚而向我这“外行”找点子。去河南,他拉我同行,在宾馆中他在床上耗着腿与我聊戏。甚而我们看了翻新重作的电视连续剧《深宫奇冤》,都赞不绝口,他说完全可改成连台本戏,准上座,他愿导,只是包公必须麒派。此刻上海的《狸猫换太子》还没影呢!
《武松打虎》 张云溪 饰 武松
《武松打虎》 张云溪 饰 武松

  他一向乐于助人,有求必应。我从他处受益匪浅;我的几篇武戏论著,从他处捋了不少叶子;今年春节我去看他,谈及我应邀正在为社科院专家、黄玉华女公子黄育馥的学术著作《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写书评,涉及武旦用跷种种。他虽卧床不起,却衣着整洁精神矍铄,详述武旦踩跷翻高、快转身的诀窍以及老一辈刀马武旦粉菊花(李小龙业师)功力之绝,自叹弗如。使我添知增识丰富了拙作。至于他诲人不倦更令人感动;我有时发现较好的短打武生,出于爱才而又无法相助,就携之去他家,他二话不说,搬开桌子拉起戏来。至于他赠房于合作一生张世桐,更是薄财重义。
张云溪在电影《武林志》中的表演片段
张云溪在电影《武林志》中的表演片段
 (1983年)

  他谦逊好学,积累丰富,虽有论著传世,却仅及其一二。很多卓有见识的经验、创造、设想都带走了。云溪大兄欣逢盛世,生荣死哀。但深知其心的我,却感到他走得安心却又不放心:近年长靠大武生较繁荣,而短打武生包括武丑,戏和人皆有扼腕乏才之叹。他一身绝技和卓见,却未充分薪传,今后短打武生及武戏向何处去,难道只剩下“跟头虫儿”?他不止一次同我谈起这些,显然他是忧心抱憾而行的。

  这就是一位忠实于艺术、一生无二求的京剧老艺术家的胸襟理想。
(摘自 《中国京剧》 2000年第1期)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