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梨园轶事

发生在京、昆、汉等梨园界的趣闻轶事,突出梨园界的悠久历史,传承等。

梨园轶事

  • 我们的好团长

    我们的好团长

    我跟李和曾的接触不是很多,原来我在北京京剧院,一直跟马、谭、裘、张在一起。我们过去有不少人,有我、老唐、熊承旭,我们一个乐队也有不少人,好像 12 个人,再加上闵兆华、赵丽秋、蒋元荣好像也过来了,很多很多人。

  • 欧阳中石:纪念沈玉才老哥

    欧阳中石:纪念沈玉才老哥

    欧阳老师与沈玉才先生的情谊可谓非同一般。许多人不知道,他们二老的生日是同一天。多年来,欧阳老师因社会关系太多,从不敢公开生日,因此,每到生日都是打着为沈老祝寿,邀几位好友一聚尽欢。他们不但在感情上非常深厚,在艺术上更是堪称知音。

  • 京剧界的老革命——忆李和曾同志

    京剧界的老革命——忆李和曾同志

    李和曾同志是我们中国京剧院的开创者和艺术风格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从革命老区来的京剧演员,早年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专攻高庆奎先生的表演艺术,是高派艺术最杰出的继承者。

  • 德高望重的李多奎先生

    德高望重的李多奎先生

    李多奎先生平易近人,幽默诙谐,他从不挑戏,也不抢戏,只要进了后台就认真备戏,从未误过场,出过差错。他确实是一位认认真真演戏,老老实实做人的典范。

  • 杜近芳:喜儿创造点滴

    杜近芳:喜儿创造点滴

    京剧《白毛女》的唱腔、舞蹈动作是运用京剧传统技巧,加以发展创造的。比如喜儿第一次出场,我用南梆子唱大雪飞北风紧天阴云暗,盼新年怕新年偏到新年,调子比较明朗,动作也要活泼。

  • 袁世海:忆与马连良先生配戏的二三事

    袁世海:忆与马连良先生配戏的二三事

    我从十几岁在富连成科班学戏的时候,就给马先生配过戏,前后有三十多年。回想起当初我跟马先生一起演戏,受到马先生许多教益,至今记忆犹新。马先生演戏的最大特点就是绝不墨守成规,而是在演出中不断总结,不断前进,不断吸收前辈和同辈艺术上的长处,经过自己的努力给予再创造。

  • 侯宝林与京剧

    侯宝林与京剧

    侯宝林在学唱京剧各流派特色上,有着超凡的摹拟本领,仿学得形神兼备,他紧紧抓住每个演员声腔造型和表演上的特色,学得逼真,一般说唱到两三句就能要下好来。

  • 一个京剧名伶的晚年自述

    一个京剧名伶的晚年自述

    那时程砚秋先生常在北京华乐园演唱《红拂传》、《金锁记》、《青霜剑》等。罗瘿公先生为他编写的名剧已陆续演出,程派的独特风格已开始形成。程先生当时不过二十出头,人还瘦,扮相、做功、唱腔,无一不美;无论老戏、新戏都演得深刻动人,而且每次演出都有变化,艺术上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

  • 重情义的好师哥

    重情义的好师哥

    李和曾师兄什么时候到中华戏曲学校的我不知道,反正我父亲在学校教戏的时候,他就在。焦菊隐先生把我父亲请进来,也是考虑到老生这几个流派都应该有人继承。当时我父亲所教的有好几位学生,有关德咸、王和霖、赵金年、谭金增、李和曾。

  • 七夕节 京剧《天河配》除了牛郎织女来撒糖 还有这对千古CP也来了

    七夕节 京剧《天河配》除了牛郎织女来撒糖 还有这对千古CP也来了

    京剧舞台上也有一出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它不叫《天仙配》而是《天河配》,京剧《天河配》讲的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因触犯天戒,私自相恋,被贬下界,在凡间历经重重磨难,依旧生死不弃。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首页/栏目广告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