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梨园轶事
-
关栋天:我的父亲母亲
我爸唱戏是因为小时候家里穷,就送到上海戏曲学校,他是那所学校里迄今为止最优秀的老生。我爸一辈子除了唱传统戏,就是搞原创剧目,无论是现代题材的还是历史题材的,估计他有三十多出戏,这在那个年代是很少有的。
关正明武汉京剧团老生演员李蔷华程派京剧演员 -
超级“程迷”——走近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蔷华先生
李蔷华先生原姓熊,九岁开始随继父李宗林(著名琴师)学戏,初习老生、老旦、花旦,十二岁开始迷恋上程派艺术,并专工程派。曾随程砚秋大师的琴师周长华先生以及长期合作者吴富琴先生学习程腔,十五岁起便挂了头牌。程砚秋先生在上海期间,曾对她和李世济老师亲自进行了指点。
李蔷华俞振飞京剧程派 -
我的四哥叶盛兰(上)
叶盛兰是我的四胞兄,原名端章、字芝如,生于民国三年,比我大八岁。我四哥从小就特别要强,念私塾时,功课背不下来,他宁可不吃饭不睡觉,实在困得不行时就用拳头捶自己的头。
京剧名家叶盛兰叶盛长 -
【往事】怀念杨秋玲老师
杨秋玲和李嘉林更像是我熟悉的一位阿姨和一位伯伯,他们更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寻常老人,他们的一生所经历的的坎坷和酸甜苦辣,是我在烂漫的大学中第一次触动心灵的人生艰辛的感悟。我想信仰这种东西,成为了杨秋玲晚年全部的精神支柱,因为除了信仰,杨秋玲和她的爱人李嘉林先生,似乎没有什么再珍贵的东西了。
京剧演员杨秋玲京剧演员李嘉林杨秋玲老师 -
历代京剧演员艺名的来历
艺名的来历有着各种原因,但有基本的一点,即都与演员的舞台表现生涯有关,上面列举的六种情况均是如此。艺名曾是中国演艺界的一道文化风景,充分体现了舞台艺术和演艺市场的审美追求与观众品味。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艺名已被人们淡忘了、陌生了。
京剧演员京剧演员艺名 -
杭子和:我拜师前后
有些亲友认为我搭了戏班是当了“戏子”,太没出息,给他们丢了脸,就百般阻挠,更有些亲友为此与我们家断了来往。这种反对是公开的,尽管压力很大,我却毫不在意。
杭子和鸿庆班 -
海派武旦翘楚白玉艳
白玉艳出生京剧世家,原籍东北内蒙左旗,迁居浙江宁波,后落户上海。父亲白叔安是大世界乾坤大剧场的后台经理,科班出身,文武皆能,腹笥渊博。他视女儿为掌上明珠,倾囊相授,不惜钱财,重金聘请文武老师,竭力培养女儿成才。
京剧海派武旦京剧名家白玉艳京剧世家 -
追忆缅怀——梁慧超先生逝世15周年
梁慧超系北京人,出身梨园世家、父梁瑞亭武生。9岁时他拜在津门名武生李兰亭名下,从师习艺。12岁登台公演,8年后即在全国各地演出并挑班领衔,亦与杨宝森、王琴生等许多表演艺术家合作。曾经有人将他和李少春、李万春高盛麟并称为“四大武生",特别是他的腰功腿功、枪花被称之为“三绝”。
京剧梁慧超梨园世家 -
回忆恩师姜妙香先生
在和老师学戏的日子里,由于我的文化水平不高,在记台词时,偶尔遇到冷僻字写不下来,总显得很吃力,师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事后我万没想到,他老人家竟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自己带着老花镜,在灯光下一笔一画地为我抄写台词,第二天说戏时,他就把台词亲手递给我,我双手捧着老师那写得工工整整的台词,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京剧恩师姜妙香林懋荣 -
六十年代的拜师风
拜师学徒就是要向师父学习技艺、玩意儿,不然的话就是徒有虚名。周信芳1961年12月在京收了4个徒弟,外地两位不太熟悉,而中国京剧团的李少春和李和曾,北京观众太熟悉了。李少春是文宗余、武宗杨的文武老生,李和曾是高派佼佼者,两位皆是京剧院挂头牌的台柱子,本身都具有收徒的资格,怎么如今又拜了周信芳呢?
京剧界拜师北京京剧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首页/栏目广告位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