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名家名票专访

名家名票专访

京剧之缘

2024-11-05 16:40:19作者:陆成斌
我爱京剧,还有家庭传统的因素。祖父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喜欢听京剧,他一生辛勤劳作,长藕、捕鱼、种粮食,样样都干。
一次同学聚会,为了助兴,我连唱两段京剧,一段现代京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另一段传统京剧《洪羊洞》。喝彩之余,同学大为惊讶,大学四年,没听说某人会唱京剧呀!
殊不知,我早就与京剧结缘。

回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遍布城乡的高音喇叭里,现代京剧样板戏,整天轮流播放。文艺的人民性,得到充分体现。许多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从道白到唱腔,耳熟能详,倒背如流。我适逢读中学,音乐课上、看电影 ,耳濡目染。郭建光、杨子荣、李玉和等英雄角色形象,渐渐地映入脑海。学校排练节目,样板戏选段,我曾扮演过主角呢!

70年代后期,样板戏被冷落了,农村传统淮剧节目取代了样板戏,收音机里淮剧唱腔,不绝于耳。恢复高考,我上大学后,潜心攻读四年。毕业以后,分配到宝应,埋头工作三十多年,无暇顾及,也没有机会唱京剧。
55岁退居二线后,开始谋划退休生活。时任县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的何开文,得知我以前喜欢京剧,便热心推荐我走进京剧票房。

宝应县城京剧票房,汇集了我县众多京剧爱好者,老生、小生、花脸、青衣、老旦,一应俱全。老生:朱其中、王永俊、冯景玖、吉文彬、赵庆成等;小生:徐和,花脸:黄玉明、祁士华;青衣;花旦:徐红瑾、王芷芳、冯景霞、朱日伟等;老旦:张艾玲、万宝祥;文场伴奏有:金辉、金耀华、朱重庆和吴子俊,轮流操京胡、京二胡,徐和操月琴(也唱小生,曾获省奖),司鼓金宝华,还有弹三弦大阮的。

金辉先生,三十年代生于上海,常随父母看戏,热爱京剧淮剧,二胡、京胡等乐器,都很娴熟。50年代初,分配到泰州,后到宝应,组建淮剧团。夫人戴艳霞,淮剧团女主角。四个儿子,皆通音律。三儿子金国华年方十五,就考入省京剧团;二儿子金耀华教中学英语,京胡水平堪称专业;四儿子金宝华司鼓有名。
老先生为人虽和蔼可亲,但对演唱要求颇高。初入票房,我试唱几段,不是抢板就是落板。他几次停下琴来,耐心讲解,并为我量身定调。他说我的嗓音条件,比较适合唱马派老生。他教我发音技巧,要气沉丹田,“以气带声”“口鼻颅胸腹”“五腔共鸣”。要掌握板眼节奏、人物的情感表达、唱段,要从易到难,逐步发展提高。我认真聆听,边练边悟,渐有进步。真可谓,“千点万点,不如名师指点”。

经过他们父子的指导帮助,我逐步学会一些马派主要唱段:《借东风》《空城计》《清官册》《苏武牧羊》《赵氏孤儿》《淮河营》《甘露寺》《三娘教子》《马前泼水》《游龙戏凤》等,越唱越感悟到,马连良先生与众不同,魅力无穷,他那潇洒飘逸、优美圆润的唱腔,萦绕于耳,挥之不去,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2016年元旦,我和徐红瑾、王芷芳两位票友,应邀到扬州,参加16省市京剧票友会演,资深票友丁鹤龄精心指导,琴师刘言思娴熟伴奏。一曲马派的《借东风》,一气呵成,畅快淋漓,赢得同行认可。

正如南宋朱熹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爱京剧,有几分家乡情愫。1790年,乾隆皇帝80大寿,宝应人三庆班班主高朗亭先生,率众晋京演出,为皇帝祝寿,大获成功,遂留京城,继续演出。随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陆续到京。他们在徽剧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汉调、秦腔所长,最终形成以二黄西皮为主调的京剧。因此,高先生被公认为京剧鼻祖。高先生那种传承创新、刻苦钻研、组织协调、抢抓机遇的能力和精神,深深感动和影响后来人。

宝应县城白田公园,有座雕像,就是高朗亭先生,意在让后人缅怀先贤,传唱京剧。前几年,企业老总黄玉明牵头,组建高朗亭京剧票社,搭建交流平台,方便和服务京剧票友。

京剧在这二百多年,朝野认可,民众参与,得到了迅猛发展,遍及全国各地,外国友人提到京剧,也肃然起敬,拍手称赞。京剧成为名副其实的国粹,是响当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人特别是宝应人,了解国粹,学唱京剧,更有意义。我深感荣幸,也倍感传承非遗的责任。

我爱京剧,还有家庭传统的因素。祖父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喜欢听京剧(当地人多称皮黄戏),他一生辛勤劳作,长藕、捕鱼、种粮食,样样都干。一些集镇大户人家,生日婚庆,逢年过节,都要请戏班子,他就抓住机会,赶场子,听戏卖熟藕两不误。再说我父亲是典型的京剧迷。看电视就选央视戏曲频道,戏曲中唯京剧独尊,遥控器常常被他一人掌控。
我学唱京剧,已成一大爱好。人生有爱好,生活不单调。自从学京剧,我去过很多票房。票房的好处,能和琴师现场配合,方便交流。但时间太少,一周一次,几个票友排队,一人一段,难以尽兴。再说好琴师也难找。孩子们知我所需,投我所好,在手机上,帮我开通全民k歌,还买来话筒,供我练唱。打开手机,可谓陈焕生进城——大开眼界。名家名段,精彩纷呈,琳琅满目,大饱眼福。我足不出户,就可学唱,每天五六段,风雨无阻。有些客人,到我店上,听我唱戏,也觉得过瘾。

有人说,经常唱京剧,有利于健身养生,此话并不夸张。你看,有的老先生,年事已高,耄耋耆耈,步履蹒跚,行动迟缓。但拿起话筒,一段清唱,立马阳气升腾,精神抖擞。在淮安、上海,我亲眼所见,近九旬老翁,还在唱《借东风》,且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中医认为,气血亏虚,瘀阻不畅,乃万病之源。实践证明,演唱京剧,对增加肺合量,通畅气血,调节心情,振奋精神,提升免疫功能,大有裨益。绿色养生,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

作者简介:
陆成斌,1955年生,宝应县射阳湖镇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本科生。曾任宝应县委办副主任、县统计局长、县劳动局书记等职,高级经济师、高级统计师。曾主编《宝应经济》,在全国省市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著有《画川笔谈》一书。平日爱好广泛,包括唱京剧和淮剧、打太极拳、学英语、写诗等。

特约点评:

该文以个人经历为线索,描绘了与京剧结缘、学习成长的过程,强调京剧的普及性、深远影响及其国粹地位。作者深情回顾了中学时期接触京剧及退休后重拾旧爱的经历,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学习京剧,共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章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内容的生动性和感染力。通过回忆和叙述,将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融合,增强了感染力。多次提及高音喇叭播放样板戏等细节,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比喻和引用如“千点万点,不如名师指点”等,增添了文化底蕴。排比句式如“老生、小生、花脸等一应俱全”,使文章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表现力,传达了对京剧的热爱,展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准确传达情感思想,如描述初次进入京剧票房的紧张等,平实真挚。穿插专业术语和京剧知识,如“马派老生”等,展示专业素养,增加权威性和可信度。运用方言和俗语,如“陈焕生进城——大开眼界”,使文章接地气,拉近与读者距离。语言短小精悍,兼具文学性和感染力,使读者既能感受京剧魅力,又能体会作者真情实感。

文章中涉及了多个京剧行业的专业术语,如“马派老生”代表了京剧中的一个流派,“气沉丹田”“五腔共鸣”则是京剧演唱中的重要技巧。这些术语的准确运用,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京剧的深厚底蕴,也增加了文章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使读者对京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特约点评:文竹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