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地方戏文

地方戏文

高秀英与扬剧“堆字大陆板”唱腔

2021-11-21 19:48:10作者:彭林刚
高秀英终于成功地创造出“堆字大陆板”唱腔。从此以后,凡是高秀英的戏,只要没听到“堆字大陆板”,这戏就算白看了。由此也可以说,高秀英创立的“堆字大陆板”唱腔,首次奠定了她在扬剧界的重要地位。
“只见鸿雁腾了空,王宝钏十几年来才露出了笑容,但愿得你一路平安把信送,薛郎他见信定会转窑中……”这段琅琅上口、抑扬顿挫、一气呵成、惊艳举座的唱段,是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高派”艺术创始人高秀英,在扬剧独角戏《鸿雁传书》中创造的驰名中华南北的“堆字大陆板”经典唱腔。“堆字大陆板”已响彻剧坛八十余载,至今仍深受广大戏迷朋友们的千般喜爱和万般推崇,也是扬剧演员舞台功力深厚与否的一块试金石。

1913年,高秀英生于扬州酒甸乡居姓人家。之前母亲习惯性流产,留不住孩子,听了乡人建议,收养一名闺女,果然怀孕并平安诞下了女婴,父母为她起名“树英”。算命先生说属牛人命硬,又为她起个乳名,叫“牛罐子”即穿过牛鼻子用于拴牛的绳子,希冀永久地拴住,可以长命百岁。在她3岁的时候,父亲突然因病去世,失去顶梁柱的母女三人艰难求生。挣扎了数年,实在无法活命,一家人只得去上海投靠舅舅。

千里迢迢、背井离乡,满怀期望的一人家来到上海讨生活,舅舅家也不富裕,结果仍然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为了生存,小小年纪的“牛罐子”就跟着大人去学做一些穿牙刷等小活。刚满14岁那年,维扬班社“永乐社”招收女学员,这也是扬剧招收的第二批女学生,为了能混口饭吃,“牛罐子”进入戏班子学戏。

当时女艺人都不用自己姓氏,一般以“筱”字替代,这一届为“秀”字班,于是她的艺名便为“筱秀英”。按常理说14岁学戏稍稍嫌迟,但筱秀英天生是个唱戏的料,禀赋超群又聪慧好学,尤其她那金属般的嗓音只要一打开,其穿透力无人可敌,余音绕梁不绝,因此深得师父范春奎等人的喜爱和赏识,常为其开小灶,很快脱颖而出。可惜三个月后“永乐社”突然宣布解散,筱秀英被迫走上边学戏边演出边打零活的生活苦旅。日后,“永乐社”的筱秀珍、筱(黄)秀花、筱(高)秀英、筱(王)秀兰红遍上海滩,被人称为“扬剧四秀”。

筱秀英每天起早贪黑,过着学戏、唱戏、做零活,简单又极其贫穷的日子,所挣少的可怜的钱,绝大部分还要花在交学费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筱秀英勤奋好学果有回报。她从小龙套、小角色,开始演二路旦角,最终成为挑大梁演员。她高亢激越、宽厚明亮,具有极强穿透力的嗓音和吐字清晰、韵味甘醇的演唱风格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

16岁开始筱秀英与高玉卿搭档演出,一生一旦,日久心生爱慕,经人撮合结为夫妻,并随夫姓成称高秀英,18岁开始与丈夫一起组织“卿英社”,21岁大红大紫便单挑头牌。夫妻俩在上海、江苏、安徽一带巡回演出,可以说是夫唱妇随,琴瑟和谐。

与高玉卿的结合,使高秀英在扬剧演艺事业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高玉卿是一位锐意改革的扬剧演员,他在生活中不断地影响着高秀英的艺术观,进而她也开始思考扬剧发展与变革之路。高秀英结合舞台实践和积累,深刻地意识到,扬剧的改革首先必须从唱腔开始。

扬剧音乐主要来自香火戏、花鼓戏与扬州清曲并吸收扬州小调的养分。香火戏大锣大鼓,表面虽高亢激越夸张,但缺乏深刻的艺术表现力。花鼓戏丝弦声声,过于小家碧玉,同样张力不够。扬州清曲为曲牌体,更是悱恻缠绵、幽怨深长。总之,香火戏、花鼓戏与扬州清曲有一个共同弱点,就是剧中人物需要抒发情怀宣泄感情时,显得绵软苍白无力,无法把剧情推向高潮,如《龙凤帕》中的“骂殿”、《拷打寇承御》中的“拷打”等此类情感戏。

受声腔方面的局限,常使高秀英在演出中倍感束缚,纵然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与观众产生真正的共鸣。为了探索出一泄千里直抵心窝艺术效果的声腔,高秀英在符合基本调性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各种曲调唱腔。初时采用大开口、联弹,上下句不断重复,单调无层次。以后又尝试把“花鼓戏”中的“大陆板”和“香火戏”中的“联弹”结合起来,辅以垛字、串字,并首次在《拷打寇承御》中运用新腔,得到了观众认可。之后,高秀英在舞台实践中不断变化,并吸收前辈乾旦臧雪梅的“堆字”技巧以清板方式演唱,终成今日之“堆字大陆板”之雏形。最初用于《孟丽君》中“病房认母”一折,取得较好的演出效果。高秀英并不以此满足,仍嫌旋律单调。在演出《陆娘娘骂殿》时,又作了进一步地修改。

《陆娘娘骂殿》是全本《龙凤帕》中的一折。写宠国舅强占民女,被陆娘娘之弟打死,昏君听信庞国丈谗言,要杀陆娘娘之父泄愤。陆娘娘闻讯,赶至金殿,责骂昏君滥杀功臣。这段唱旧时用“大开口十字句”,高秀英改用大陆板起唱四句,然后再以清板堆字,最后用全部精力与所有余力,在板鼓强劲的“撕边”声中和全休乐队烘托下,将人物的情感完全释放出来。特别是到了最后几句,越唱越快,越唱越高亢,使人物、剧情、观众三者同时达到高潮。

高秀英终于成功地创造出“堆字大陆板”唱腔。从此以后,凡是高秀英的戏,只要没听到“堆字大陆板”,这戏就算白看了。由此也可以说,高秀英创立的“堆字大陆板”唱腔,首次奠定了她在扬剧界的重要地位。

“堆字大陆板”第二次奠定高秀英在扬剧界的重要地位,是1954年的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1950年底,高秀英在扬州参加了苏北实验扬剧团,是当家青衣,当时剧团还有华素琴、王秀兰、翟美娟、蒋剑峰、蒋剑奎、杭麟童等一批扬剧名家。1953年春,拟成立省属扬剧团,苏北实验扬剧团与南京、镇江等4家实力雄厚的扬剧团奉调在南京进行扬剧会演,省有关领导和专家经过对比后,决定以苏北实验扬剧团为基础,组合苏南、苏北文工团的部分新文艺工作者,成立省属的江苏省扬剧团,团址就设在南京细柳巷内。

江苏省扬剧团成立后,大量新文艺工作者进入剧团。当时传统戏剧要推旧出新,首先就是要改幕表制为剧本制。过去地方戏基本没有剧本,只有戏曲提纲,演员按照提纲的故事情节现场抓词,可长可短,可多可少,这就是幕表制。此时,高秀英已届45岁,早过女演员的事业巅峰期,改剧本制后,剧团的主要角色和重要演出都由更为年轻的文武花旦演员华素琴担任,高秀英大部分担任的中主要配演,偶尔也演一回主角,那也是幕表制的《秦香莲》,或是无足轻重、老戏新唱的《皇帝与妓女》之类,她的艺术人生第一次有了巨大的失落感、挫败感。后来省人需要推荐知名度高、有群众基础的代表,她因此被推举到省人大代表的高度,但艺术上的失落令她郁闷不已。高秀英正在参加省人大会议期间接到通知,数天后要去上海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这将是华东地区戏曲名家的一次大比拼。

拿什么剧目去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在艺术上渐失光环的高秀英有些踌躇不定。这时,高玉卿的拜把兄弟张月娥把自己的看家戏《鸿雁传书》送给了她。张月娥是扬剧早期乾旦,有“苏北梅兰芳”之美誉,后改生行兼老旦。张月娥的一次义举,成就了高秀英,正是凭着《鸿雁传书》,将高秀英的演艺事业又一次被推向高峰。

《鸿雁传书》说的是薛平贵西凉投军,王宝钏甘守清贫,拒回相府。十八年来,在破瓦寒窑中以野菜充饥度日,终于感动准备飞向北方的鸿雁,愿为其传书于薛平贵。王宝钏咬破手指,写下血泪书信,寄托了十八年来对薛平贵的思念与坚贞。

《鸿雁传书》只是全部《红鬃烈马》的一个过场,京剧《武家坡》对鸿雁传书的过程,更是轻描淡写:“那一日驾坐在银安殿,宾鸿大雁口吐人言,手执金弓银弹打,打下了半幅血罗衫,展开罗衫从头看,才知道寒窑受苦的王宝钏……”而扬剧由此发展成一出唱念做舞表俱全的折子戏,亦为扬剧独有剧目,全剧只有王宝钏一个角色和拟人化的鸿雁。

这是一出青衣戏,又是一出唱工戏,无论是年龄、行当,以及唱做方面的要求,均十分非常合适高秀英,于是她去征求戏曲专家、导演何鹤意见。何鹤看完提纲后立即喜欢上《鸿雁传书》。何鹤曾任国民党军队某部力行剧团少校副团长、演出组长、演剧一队导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南京市文联、市文化局专业创作员。何鹤觉得《鸿雁传书》全剧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与拟人化鸿雁之间的交流“有戏”可做可挖,再借鉴昆曲意境,一定能成为绝世佳作。

何鹤很快拿出了《鸿雁传书》剧本初稿,由他和石增祥任导演,并邀请昆曲名家宋衡之为高秀英设计身段。《鸿雁传书》从排练到演出只有短短几天。时间虽然短,毕竟高秀英艺术功力深厚,唱、做、念、舞、表丝毫不减当年,演来游刃有余。只是何鹤预期的剧场效果并没有达到,甚至有观众表示看不懂。原来,扬剧观众普通劳动者俱多,文化水平不高,欣赏水平自然不高。而何鹤追求的古朴、典雅、唯美、写意艺术风格的定位就显得曲高和寡,加上唱词深邃拗口,多用典故,难以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

何鹤重打鼓另更张,开始化繁为简,重新修改剧本,力求平白直叙,如王宝钏一上场的唱词改成“边寨三千里,寒窑十数年,我心似明月,常照薛郎前”。观众听懂听明白了,与剧中人物有了交流、共鸣,剧本修改后非但没有降低艺术标准,反而达到一个新高度,通俗易懂又有一定的文学高度和艺术意境才是难能可贵。而高秀英在《鸿雁传书》中“堆字大陆板”的运用,更是恰如其分地把全剧推向最高潮,也确保了这出折子戏可听可看,更重要的一条,只要是高秀英的戏,必须要有“堆字大陆板”。

高秀英凭借《鸿雁传书》在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一举夺魁,出尽了风头。该剧获剧本一等奖,高秀英获演员一等奖。之后,大人和孩子们口中的“高姨娘”也变成了“高奶奶”。“我乖乖呢……”高秀英浓郁扬州话的习惯语似乎此时就更合适不过了。

《鸿雁传书》在经过不断的锤炼,成为一出雅俗共赏的扬剧精品力作,也是高秀英的主要代表作品。1959年江苏省扬剧团的《百岁挂帅》奉调进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鸿雁传书》亦在其中。在京的戏曲大师梅兰芳看过演出,主动到后台向高秀英祝贺,并谦虚地说:“这样的戏京剧演员是拿不下来!”当时看戏的还有苏联戏剧专家叶·康·康普柯夫斯卡娅,她热情地与高秀英时间拥抱,边竖起大拇指,表示敬佩。以后还有中国戏曲研究院原院长、中国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曲史家张庚先生盛赞《鸿雁传书》是戏曲剧目中罕见的诗剧。他四外寻找《鸿雁传书》磁带,每到一直讲学,总是要拿出《鸿雁传书》的录音带,作为范例讲解。磁带磨损后,不得不再次托人寻找新磁带。

1962年举行江苏省传统戏曲挖掘整理演出和江苏省扬剧老艺术家观摩演出大会,高秀英以《断太后》中的“堆字大陆板”第三次巩固自己在扬剧界重要地位。

《断太后》是《狸猫换太子》中的一折,由高秀英、林玉兰、王金洪、袁振奇(执笔)编剧。说的是李后被刘妃陷害逃出冷宫流落民间,幸遇好人范仲华收留并认作义母奉养。一日,李后听说老王骂崩,亲子继位,于是决定重翻冤案。适逢包拯陈州放粮,李后命范仲华前去鸣冤,并以枯目不便要包拯亲来寒窑断案。包拯心系黎明百姓,亲至寒窑断案,李后道出二十年冤情。包拯断明太后,恭迎太后回朝。

《断太后》各剧种均有演出,但扬剧作为一折中型剧目,演来别具一格,另有风味,较其他剧种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富有生活情趣。如李后闻听亲儿登基一时激动口称哀家,吓的范仲华心惊胆颤,害怕被外人听去,赶紧搀扶老太太后面喝粥;又如范仲华因卖菜吆喝“瓠子罗卜葱”,被到处抓“落帽风”的赵虎误拿到公堂,为后面李后告状作了一个很好地铺垫;再如包拯来到寒窑前让赵虎冒名进入先探虚实,李后摸到赵虎的腰刀,说道:文官戴印、武将戴刀,将假冒的赵虎赶了出去;当包拯亲入寒窑,李后又要包拯跪下后才肯吐露冤情;包拯跪下后,李后摸着包拯的帽翅后,才放心地说道:你不亏是大宋栋梁、百姓青天,哀家的好包儿等等。

在《断太后》唱腔中,较好地体现了“高派”声腔艺术特色,特别在“堆字大陆板”运用上,为了更好地抒发出李后压抑在心头二十年冤情,高秀英又创造性地在“大陆板”的前面加入“导板”,从一开始便紧扣观众的心,而“堆字”伊始保持四四字格式,随着人物情绪越来越激动,后面更多采用串字的方法。1978年,已经65岁高龄的高秀英在上海演出《断太后》,演唱仍然满弓满调,一句一个好。到最后唱“堆字大陆板”时,现场观众情绪激动,喝彩声与掌声几乎掀翻房顶。

犹记1976年,古装戏尚未开放,在南京人民大会堂内部放映扬剧《百岁挂帅》等两部戏曲电影。当电影中的高秀英唱完著名的“堆字大陆板”,久违古装戏的观众竟如临演出现场,不自觉地报以长时间雷鸣掌声。

经过高秀英几十年的精心雕刻,“堆字大陆板”在抒情性和节奏性方面形成强烈对比,又做到完美统一。“大陆板”的前奏过门造势夸张,粗犷激昂,棱角分明,先声夺人,起到很强的推波助澜作用。堆字的时候,乐队全部撤出,形成欲进先退的格局。演唱则从抒情叙事的节奏展开旋律,几十句唱词,字字成串,随着感情不断发生变化,节奏也逐步加快加强,一步步也把观众的心情也推向高潮。堆字的时候,再进入乐队进行强烈烘托,有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势,一曲终了,令人回味无穷。整个“堆字大陆板”是一个从强到弱再强的过程,其中清板堆字部分是唱腔的灵魂,也是个人演唱技巧的全面展示。在无伴奏的情况下,要求演员有极强的音准、节奏的把控能力,最后才能做到与乐队的严丝合缝,这就是前面为什么说“堆字大陆板”是演员舞台功力深厚与否的一块试金石。高秀英的“堆字大陆板”就是充分展示出其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字与字、词与词之间没有任何间隙的情况下,依靠“勤换少吸”“偷腔换气”的呼吸技巧,圆满完成“堆字大陆板”唱腔。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堆字大陆板”是高秀英一生心血的写照,但高秀英的“堆字大陆板”也不是百腔一唱,千篇一律,而是从人物出发、从剧情需要,不同人物性格的“堆字大陆板”予以不同的处理和表现形式,做到有长有短,有快有慢,有高有低,甚至突破唱词四字一句规律的约束,不断扩大了“堆字大陆板”艺术表现力。《鸿雁传书》“堆字大陆板”表现了王宝钏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恩仇记》的“堆字大陆板”则是施秀琴对丈夫邓炳如在外寻花问柳、害人性命的愤恨与责骂。《百岁挂帅》中柴郡主的“堆字大陆板”唱出杨家一门忠勇,一腔热血,却遭宋主冷落的哀怨之情。《三女审子》中“堆字大陆板”是作为长嫂的大夫人在妯娌间所进行的诚挚规劝。现代戏《夫妻双回门》中秦大妈最后唱的“堆字大陆板”是对党充满无限热爱的感情表现等等。此外,她还对“西皮堆字梳妆台”“哭小郎”等传统声腔进行革新,为推动扬剧声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为了扬剧事业繁盛与传承,高秀英在九十寿宴上,收扬剧首朵梅花奖得主徐秀芳为关门弟子,亲传《鸿雁传书》《断太后》等“高派”名剧。如今,徐秀芳作为国家非遗传承人,又收汪晓艳、龚莉莉(扬剧第三朵梅花)、刘颖、王豪倩、赵悦等为徒,继续向后来者传承扬剧“高派”艺术和经典的“堆字大陆板”唱腔。

“高秀英创造的‘堆字大陆板’成为扬剧唱腔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并在扬剧舞台艺术七十余年的生涯中,不断巩固扬剧第一人的地位”。剧作家、剧评人,原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扬剧团团长袁振奇先生如是说。

祝愿“高派”艺术群英缤纷,根深叶茂,散枝开叶,花香满庭。

2020年8月20日在此基础上压缩为“扬剧第一人:高秀英”,发表于《新华日报》。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