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地方戏文

地方戏文

观众剧评:淮剧《武训先生》起腔递送,直逼人心,圣贤教育,功德无量

2021-11-26 16:16:22作者:钱新明
创作演出了5年的淮剧《武训先生》所到一处,必引燃观众的激情。戏好!戏耐看!意犹未尽!上海淮剧团当下重塑舞台版武训,以奇趣的故事情节,剧种的独具个性呈现出另态武训。
观《武训先生》有感

一个清末的农民,仅凭一个人生信条,
用一辈子的时间践行一件事。

上海淮剧华东巡演第三阶段圆满落幕,都市新淮剧《武训先生》作为演出剧目之一,其完美的舞台呈现与剧中“武训”身上所折射出的精神、品质获得现场观众一致赞许与好评,许多戏迷纷纷写下观后感,以表达自己对剧目的喜爱之情。

淮剧武训先生

武训先生
起腔递送,直逼人心

作者:泰州资深记者 钱新明

创作演出了5年的淮剧《武训先生》所到一处,必引燃观众的激情。戏好!戏耐看!意犹未尽!

武训乞讨兴学,故事大意晓得的人多,早有电影《武训》,把人物形象经典演绎,那造型、那意态尽可望字生影。上海淮剧团当下重塑舞台版武训,以奇趣的故事情节,剧种的独具个性呈现出另态武训。

戏剧的欣赏是由演员的代入进行着的,戏的起伏、戏的感染、戏的直逼人心,似乎由着那表演的发酵和弥化。梁伟平有戏,这戏不仅是附会自身的声腔和肢体的变化而来,更是浸化了角色的灵魂而热气腾腾。舞台上的武训唱段多,动作伏度大,带有点文戏武唱的特质,这给表演预留出了空间,然而于演员而言如何填充,使之丰盈,颇带考量。梁伟平是一位善于谋角色,磨细节的艺术家,他的表现把全剧武训命运的迥异把捏合度,入木三分。

刚开场的武训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期待的青年,对爱情有向往,对未来有规划。那段与情人梨花的戏,梁伟平驾轻就熟的小生戏路,满满的男女浪漫,其情其境不亚于“七仙女满工”。淮剧的唱是传统的,必修功夫,梁伟平在年轻武训的声腔表达上,一改端庄儒雅的传统唱法,却另辟蹊径,田原俚歌式欢快而质朴,人物性格鲜活,触手可得。这让我想起他三十多年前塑造的“蜉蝣”角色,同样是少年,却无一丝的痕迹。

看戏是看演员,还是看角色?其实是无法分开的,观众,特别是戏迷粉丝们往往带着对某流派的偏爱,由人而戏的。戏的生命又是由着艺术的创新,满足受众变化者的审美欲望获新生。梁伟平在“武训”角色的呈现上完全剥离了个体的感受,于人物、于剧情的大格局里寻求差异。

“数铜钱”那场戏已近全剧尾声,想必是全剧的高潮,中年几近老态的武训出场,其步履、身姿活脱脱一副风烛残年像,这不仅是化妆的功效,更是梁伟平入戏后的水到渠成。“夜深沉,十方静,掩上庙门,佛龛下数铜钱叮铛有声”。大悲调在一阵激烈的过门之后,轻轻地萦绕回旋。区别以往不同的是他起腔递送间,着意削弱了梁氏小腔的妩媚,渐渐地毫无缝隙地由情而曲,至达老生,十分钟的演唱情递进,曲式转承弥化了剧情里人物命运。我留意到,唱段结束,梁伟平却未曲终情散,可见用心。

淮剧武训先生

圣贤教育,功德无量

为物立则,乃圣贤天下为公之度。从编剧的思想意识方面而言,“武七”兑变“武训先生”,其人生发生本质变化,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武七因不识字而被骗落难,在痛不欲生之时,佛陀的使者了证救拔了武七。武七振作精神,发愿行乞办义塾,让穷人读书识字。这一阶段体现了佛陀在世间帮助众生,救苦救难。教化众生用积极向善的态度做事生活。武七虽然愿望高尚,为建义塾行乞中受尽人间苦难,但心中还有名利之心,要出人头地,要投资赚钱,因此失去全部钱财,又一次落难。

第二阶段,在此关键时刻,了证出现。“有的人读书为了识字,有的人读书为了利己,有的人读书为了利他”这段精辟开示,使武七行乞义塾的愿望更纯粹,更单一,放下一切名闻利养,专心行乞办义塾。在成功兴办三所义塾后,不要任何头衔名目,不受礼拜,升华为武训先生。三轮体空,成圣成贤。

淮剧武训先生

武训的故事,为后世兴办教育树立了楷模。如果当今社会能用“武训利他无我”的精神办学,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就会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从演艺艺术上来说,梁伟平老师把“武七”成为“武训”的各个阶段演绎得活灵活现,对人物心理把握十分精准,如同武训再现。带入观众、感化观众,使观众观赏艺术的同时,心灵得到震撼撞击,从而醒悟人生,不能不说这就是圣贤教育,功德无量!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