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名家名票专访

名家名票专访

傅希如:让京剧活得更有魅力

2021-12-08 19:53:31作者:青春徐汇
作为艺术工作者,傅希如并不讳言他对流量的追求,他期待流量对当代京剧社会认同的塑造,也坦然面对流量之下的种种误读乃至批判。傅希如说,公众通过他走近京剧、认识京剧,但不一定会一直喜欢他本人,许多人的喜欢会往老一辈走,喜欢梅兰芳、余叔岩等艺术家,也有观众会被更年轻靓丽的演员吸引。
傅希如/Fu Xiru
国家一级演员
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徐汇区青联委员

在流量时代拥有明星梦想,是很自然的现象,京剧演员傅希如似乎也不例外,他积极演出,也频频跨界,看他收获鲜花与掌声,也受到非议和批评。作为曾经的顶级流量,京剧艺术的历史荣光让京剧人天然期待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傅希如正是如此。但他并不安于被动等待,也不仰赖命运的偶然垂青,只是在属于他自己的、曲折但坚定的求索中,一步一步,接近一种纯粹理想。
傅希如
打开WINDOWS95,电话拨号上网,登入OICQ,进入聊天室……1999年的傅希如和身边无数上海青年一样,带着好奇开启网络冲浪之旅,他是一枚“网虫”。

最初的网络江湖不问来处,傅希如在古董级的聊天软件上认识了许多网友,时至今日他仍能回忆——“聊得特别好”。网线那端的伙伴,不知道他自幼同父亲学习京胡,不知道他在上海戏校学习京剧,不知道他深受“倒仓”和伤病困扰……不到20岁的傅希如已经接连遭遇命运的考验,学艺之路对他而言,决不轻松,但他并未因这些挫折而感到灰心,对京剧、对未来,他抱有巨大热情。

越聊越投机,越聊越深入,傅希如与网络好友的“摊牌”时刻到了。然而,很寻常的一个询问——“你是做什么的”,带给傅希如非常大的打击。当他说出“我是京剧演员”后,回应他的,是“一排叹号,然后一排省略号,一排问号”。

“那意思就是,我以为京剧已经灭亡了,没想到现实中还有人在从事这个啊!”

明明一样年轻,一样热血,一样认真地投入生活,为什么京剧演员的身份让人这样惊奇?傅希如不想接受这种误读,“我就是想要一种社会认同感,来自同龄人的认同感。我想让大家知道京剧不但没有灭亡,它活得还很好,而且很有魅力,就这么一个初心。”
傅希如扮演《乌盆记》中刘世昌剧照
傅希如扮演《乌盆记》中刘世昌剧照
秉持这种初心,傅希如坚定地继续属于他的艺术求索之路。他希望自己被看到,因而慎重对待演员的立身之本——舞台。为了回到舞台,曾经的他去丹阳看老中医,去济南配膏药,去北京做频谱仪……更为重要的是,在治疗腰伤的同时他坚持着对文戏的学习和揣摩。坚持着,努力着,他逐渐被院团看到,被观众看到,进而被更广阔的时空看到。他所创立的“京生如是“骨子老戏专场品牌,在商业演出市场中收获热烈反响;他所担纲主演的《王子复仇记》,以京剧艺术表现莎翁经典,2005年创排至今,先后在15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在西方经典故事中播扬中国京剧的特别魅力……

但傅希如不满足于这种程度的被看见,他还期待更多人由他而看见那么精彩、丰饶的京剧艺术。于是,他的步伐不止于剧场,而走向社会的更多角落。在繁重的排练、演出之余,傅希如主动挤压休息时间,积极参与艺术公教活动,在线下和线上进行京剧普及和传播。他推动成立了“傅希如艺术工作室”和“傅希如戏迷果果联盟”,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发布京剧视频物料,尝试众筹制作京剧课件唱片等新潮方式吸引年轻人目光……
傅希如与三星电梯公司副总、名琴票陆志明合影
傅希如与三星电梯公司副总、名琴票陆志明合影
 
作为艺术工作者,傅希如并不讳言他对流量的追求,他期待流量对当代京剧社会认同的塑造,也坦然面对流量之下的种种误读乃至批判。2017年,一段侧幕抢妆唱导板的视频在微博引起热议,不到一天时间播放量便达300多万次,随之而来的还有种种质疑:为什么不提前化妆?什么演员这样耍大牌?为什么演员不自己拿话筒……这是傅希如在淮安大剧院演出《智取威虎山》时的抢妆视频,扮演杨子荣的他,需要在两分钟内完成换妆,稳稳地在侧幕唱出“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然后登场开始“打虎上山“。时间紧急,工序繁琐,并非不尊重同事的耍大牌行径,而是台前幕后的通力协作。只是这样的默契分工,对于许多人而言太过陌生,京剧距离许多人的生活真的很遥远了。

质疑得到合理解释,热议转化为一次京剧常识普及,傅希如对此表示欣慰。在这样“破圈”的传播中,他保持清醒,他认为自己其实是一个桥梁,真正令大众好奇并生发兴趣的,是京剧艺术。

“这个桥梁,有时候挺悲惨的,经常会被过河拆桥的。”

傅希如说,公众通过他走近京剧、认识京剧,但不一定会一直喜欢他本人,许多人的喜欢会往老一辈走,喜欢梅兰芳、余叔岩等艺术家,也有观众会被更年轻靓丽的演员吸引。

制造偶像积聚起的流量可能被分流,傅希如对此接受良好。“不可能有人脱离一个剧种而自己活,一定是剧种起来了,你才能水涨船高。我特别希望所有人,所有京剧演员越来越好,越来越好,我在其中,我很光荣。”
傅希如与《京昆艺术网》丁鹤林
傅希如与《京昆艺术网》丁鹤林合影
期待更多社会认同之前,如傅希如这般的京剧人,首先明确的是自我身份认同。这身份认同,有源于科班学艺的技术积淀,也有来自舞台实践的情感承继,当记忆与感觉共同被一种艺术传统塑造滋养,京剧便全方位地浸入他们的生活了。

傅希如对舞台无疑是抱有巨大热情的,他首先是京剧演员,但他同样密切关注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而这些关注和投入会消耗巨大精力。他坦言,“我的师长,包括领导层面,无数的领导找我谈话,‘小傅,要好好地安排时间啊,你这个日程实在是太忙了,要舍弃一点。’”

傅希如感念这些关怀,但他认真思考过,这里面有哪个该舍弃呢?对他来说,社会事务与舞台事务一样重要,所有的社会参与背后都关系着他人的信任和托付,他不想辜负。于是,可以看到他越来越少的休息时间,越来越多的日程安排。这样很累,他说,他有应对的经验。他已经习惯了迅速调节状态,好好地利用弹性时间,哪怕是车上的10分钟,也可以是很有效的一段休息。

见缝插针,分秒必争,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他的艺术方法。2003年上海京剧院复排《贞观盛事》,彼时进团不久的青年演员傅希如,只是扮演没有名字的马球队员和金殿武士,在台上站着不动就可以。但尚长荣先生、关栋天先生等前辈师长的表演令他着迷,站在台上的他就开始了自学,自主默背到烂熟于心的程度。那个时刻的自学并不会带来现实回报,但对傅希如而言,那是很珍贵的学习机会,仰望着前辈艺术家,他也前进了一点。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累积,五年之后,傅希如接棒《贞观盛事》,出演李世民。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在舞台与生活的映照中,傅希如对时间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体会。学习与创造的机会正在广阔的生活中,舞台之外的经历和感受,并非是对艺术生命的浪费,他始终选择生活在当下,他的舞台便也表达着他的当下理解。
傅希如
2019年10月22日,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诞辰125周年的纪念日,傅希如主演的新编京剧《梅兰芳·蓄须记》在南京首演。这是不可思议的创作,工文武生的傅希如,竟然要在京剧舞台上演绎京剧旦角艺术大师梅兰芳。对观众而言是难以想象的,对演员来说也是风险极大的。

傅希如用成熟而具有创造力的舞台表现回应了此前的质疑和不信任。京剧《蓄须记》讲述的是梅兰芳最特殊的一段经历,抗战期间拒绝为日本人演出。作为演员要远离舞台,作为民众要同侵略者进行一场战斗,这是独属于梅兰芳的事迹,只因他是梅兰芳而有意义,因此“蓄须”的形象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台上的傅希如以京剧须生应工,再合理借鉴青衣花旦的气质与表演程式,用须生的坚毅去表达艺术大师的担当,更以真挚精彩的表演唤起观众的心灵共振。
傅希如
戏中的梅兰芳,在战火中的香港拉起胡琴安抚家人,在汉奸劝说其为日本人登台演出时用《抗金兵》的鼓舞来表明心迹,这是戏中人的光彩,由戏外傅希如多年的志趣爱好和勤勉练习而得到彰显。

技艺之外,前辈大师对艺术的纯粹追求、对舞台的真切眷恋,同样经傅希如的动情演绎而感染着观者。不得登台演出的梅兰芳,只能作画为生,但是,纸上无风能自舞,悄然水墨奏琵琶,笔笔画画是戏,枝枝叶叶是戏,心心念念的全是戏,戏里戏外便都能领会——梅兰芳从未远离过他的戏,京剧人离不开京剧。

耳边厢仿佛又响起那真挚的声腔:掌上何须千变幻,精妙万般方寸间。我心自舞虞姬剑,自催自赶桂英鞭……听他念道:“西皮二黄、做表唱念,有哪一月、哪一日、哪一时、哪一刻离了我,又哪一刻、哪一时、哪一日、哪一月不伴着我!梅兰芳坐也戏、卧也戏、写也戏、画也戏、言也戏、笑也戏,朝朝暮暮在梨园、在梨园……”

来源:乙观剧场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