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上大课堂

网上大课堂

邹慧兰:梅先生说《凤还巢》

2022-06-30 21:03:49作者:邹慧兰
我早期学戏、演戏粗枝大叶,更谈不到深了,时常为辜负梅兰芳先生和于连泉先生的谆谆教导而内疚。自从向钱宝森先生学习身段谱口诀、旦角云手等,顿开茅塞,学戏渐渐开窍,能领会精神。
1958年看过梅先生演“凤还巢”的第二天,到护国寺梅宅问业。我先按梅先生演的程雪娥走了一趟。梅先生说:“身段、部位、眼神都大致不差,只是深度不够,还要琢磨程雪娥的心理。
梅兰芳《凤还巢》
梅兰芳《凤还巢》

‘偷觑’一场这是她的终身大事,必须在看的时候层次分明,每一句念白都要表达她的内心活动。”说到这里,他站起来做三次偷觑给我看,梅先生说:“程雪娥出场时念对:‘堂前遵父命, 屏后看才郎。’情景已经规定,你心中要有一座假设的屏风,第一次偷觑眼神‘虚’,要很随便的一瞟,表现大家闺秀温慧贤良的性格;第二次偷觑的时间较头一次稍长一些,因为第一眼留下了好印象,第二次就仔细地看了,所以看时的眼神‘实’,看过后赞美‘哎呀呀,我爹爹的眼力果然不差’;第三次要看,又怕被人瞧见,她沉吟犹豫,还是想看,末一次急剧回身而迅速的偷觑,反映人物心跳脸红,看后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哎呀呀,好一个美貌的书生!’用羞涩的眼神,含情微笑,以袖当脸快步而下。至于偷觑时的手势动作,不拘一格,用折袖、反折袖,拉线穗子都可以。”
梅葆玖《凤还巢》
梅葆玖《凤还巢》1982年香港演出实况

梅先生郑重地说:“这场戏的表演是构成喜剧的要素,虽说是戏里的一个高潮,但其它场子也很重要。要在忽悲忽喜复杂而多变的环境中,演员的面部表情随之变化多端,使感情衔接,步步深入,才能把戏演好。例如第十场送雪雁上轿时,要表达剧中人的内心痛苦,又不能过分露骨,因为这在封建社会家长专制下是无法抗拒的。老旦下场时念‘老爷啊老爷,想女儿之事看是由你还是由我,哈哈,可趁了我的心愿了!’这句不做背拱念,是故意让雪娥听见,以泄心中私愤。下面雪娥的一段独白要用低沉的情绪来念,她悲观失望自言自语:‘爹爹将我许配程郎,今日大娘又将我姐姐嫁了过去,爹爹不在家中,无人与我做主,思想起来,唉,好不烦闷人也。’我在这里安了四句【南梆子】唱腔:‘她明知老爹爹为奴行聘,反将她亲生女嫁与穆门。’最后的身段表情是这样的:一边唱着往右转一个身,扬袖抬左臂,右手反搭袖,作弧线形向右前方平伸出去。动作不多但严肃整齐,结合唱腔诉说她的抑郁苦闷,要用含怒的眼神;站着时,地位固定而象雕塑般地亮相,反映胸中的委屈不平。但是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妇女们,受礼教旧风俗的束缚,一切都委之于命运,所以又用低徊婉转彷徨犹豫的声情唱‘想是我程雪娥生来薄命’(行弦),这里用摊手揉胸的动作,说明她情绪低落,心烦意乱,(胡琴行弦小拉子)圆场走到了闺房门口,抖袖、左右穿袖做进门身段, 站在台中唱:‘因此上难得配如意的郎君。’唱毕,眼神收敛,颓然坐下。这段唱腔是我与徐大爷(兰沅)、王少卿同志反复推设计,我认为是符合程雪娥当时的心情的。但是,手势动作以及面部表情也很重要,尤其是眼神的运用要反映思想感情的变化。下面丫环三报有警句,也是经过大家多次修改才定下来的。”

这时,梅先生从沙发里站起来,连说带比划地说:“第一次丫环来报:花轿抬到朱千岁家里去了。程雪娥听后的反应,是惊讶的表情。她先抬眼皮,微启唇表现内心惊呼(潜台词‘喔’!)并用诧异的眼色瞧着对方问:‘朱千岁家中?’如果在问话之前,不轻启唇、微吸气,就没有潜台词‘喔’,会显得愣而感情不饱满。”

梅先生接着说:“程雪娥独白‘......那日朱千岁前来拜寿,我也曾见过一次,那相貌长得十分丑陋,与我姐姐么,(场面达.....台),扯着水袖抿嘴角噗哧一笑,笑不露齿,这是旧时代妇女的习惯动作,接着一边比划着手势说:“可称得是一对女貌郎才。’话才出口(场面再一次达.....台),娇羞地以袖遮面笑着转过身去。两次不同的笑貌、眼神,反映了不同的思想活动。第一次,她想竟有此稀奇事儿?忍不住笑了起来;第二次想到自己说怪话讥讽别人,带点儿不好意思的笑。”

梅先生接着说:“当程雪娥向下场门一指说:‘大娘啊大娘,如今你是枉费心机的了’。这段独白,吐出了她的胸中不平之气,这里的手势和面部表情,都要紧密配合,与老旦下场时的念白,成为鲜明的对比,我念到这里,也感到十分痛快。”

梅先生接着说:“第二报,花轿实是抬往朱家,要表现雪娥惊喜的心情。她非常高兴地‘哦’了一声,眼睛闪闪发光,喜孜孜地抚掌称快:‘.....怎么这样的巧哇!’”

梅先生继续讲,“第三报,听到穆郎不辞而别,不由欢喜转为焦急忧虑。但与前面的悲观绝望的情绪不同,念白时的声音颤抖,眼神含蓄,情绪低落,遥望着远方念:‘穆郎啊穆郎,你往何方去了?’”

我早期学戏、演戏粗枝大叶,更谈不到深了,时常为辜负梅兰芳先生和于连泉先生的谆谆教导而内疚。自从向钱宝森先生学习“身段谱口诀”“旦角云手”等,顿开茅塞,学戏渐渐开窍,能领会精神,对表演人物似能驾轻就熟,看戏也懂得了精粗美恶,教戏也能讲出些道理来了。

《身段谱口诀》甘肃人民出版社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