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上大课堂

网上大课堂

文武皆备 俊响不绝——介绍著名京剧演员谭元寿

2022-05-26 22:19:44作者:吕国庆 咚咚锵
谭元寿如此受观众欢迎,绝非偶然。这与他家学渊源,本人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是分不开的。谭元寿出身梨园世家,他的曾祖父谭鑫培是一位才华出众、博大精深的表演艺术大师。
1982年元旦上午,在首都吉祥戏院举行了北京京剧院流派艺术演唱会。谭元寿以他高亢、洪亮、圆润的嗓音,演唱了《空城计》等谭派名剧,听来清醇流利,余音绕梁。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谭元寿连连返场,一连唱了四段。
谭元寿
谭元寿(1929—2020)

谭元寿如此受观众欢迎,绝非偶然。这与他家学渊源,本人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是分不开的。谭元寿出身梨园世家,他的曾祖父谭鑫培是一位才华出众、博大精深的表演艺术大师。谭鑫培在他一生的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兼容并蓄,刻苦钻研,大胆革新,对京剧艺术的提高和发展,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嗓音甘甜圆润,刚柔相兼,演唱时很讲究“气口”。前人称赞他“明于养气之诀,故其承接收放,顿挫抑扬,圆转自如”;说他“歌声清朗,如出金石”。他无愧为风格独特的谭派艺术创始人。
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
谭小培(中)、谭富英(右)、谭元寿(左)合影

  谭元寿的祖父谭小培,是民国初年的著名老生。谭鑫培的一些拿手剧目,他都能唱。谭小培演出不多,倾心栽培后代。

  谭元寿的父亲谭富英,嗓音洪亮,扮相俊美,身段潇洒,做工真切,是谭派艺术卓有成就的传人。

  谭元寿继承谭派传统,也是一位文武兼备的老生演员。有的文章说:“相传梁启超曾在谭鑫培的照片上题诗:‘声名卅载轰如雷',‘尚有俊响吹尘埃’。”我们在看了谭元寿的演出后,深为谭门在八十多年之后俊响不绝而高兴。

  谭元寿的儿子谭孝曾,毕业于北京市戏校,现在是中国京剧院演员。

  谭氏一门,五代老生,谭元寿是第四代。
《汾河湾》谭富英 饰 薛仁贵、谭元寿 饰 薛丁山
京剧《汾河湾》谭富英 饰 薛仁贵、谭元寿 饰 薛丁山

  梨园世家使谭元寿自幼受到京剧艺术的熏陶。他四岁开始学戏,五岁就登台演出。他第一次登台,是和他的祖父谭小培同台演出《汾河湾》。谭小培扮演薛仁贵,谭元寿演娃娃生薛丁山。后来,他又和他的父亲谭富英在北京开明大戏院同台演出这出戏。谭元寿的乳名叫“谭百岁”。他的舅父宋继亭是他的开蒙老师。宋继亭与谭富英合作数十年,不仅精通谭派,也会余(叔岩)派、汪(桂芬)派;他既会演戏,又善于教戏,为培养谭元寿,倾注了不少心血。幼年的谭元寿还在家中跟随伯父谭裕志练武功,谭小培和谭富英为了把谭元寿培养成一个出色的演员,坚持把他送到京剧科班,接受严格的训练。

  1938年,十岁的谭元寿带艺投师,进了富连成科班。在科班训练严格、刻苦,学得广,练得多,跑龙套、演配角,样样都来。这种教育使谭元寿获得许多好处:一是在当配角的时候,能熟悉每个戏的场子及舞台的位置;二是有机会给名演员当配角,能够学习到许多好东西,到自己演正角时就能反映出来。谭元寿在富连成坐科七年,广泛的学艺,扎实的功夫,为他以后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连环套》谭元寿 饰 黄天霸、王正屏 饰 窦尔墩
《连环套》谭元寿 饰 黄天霸、王正屏 饰 窦尔墩

  谭元寿的先辈都是能文能武的。谭鑫培幼年就打下了扎实的文武功底,青年时期演过武生,成年后又练得一条清脆甜润的歌喉。他是一位文武兼备、昆乱不挡的演员。他擅演的老生戏、武生戏很多。谭小培和谭富英也是先学武生,后学老生。谭元寿学习和继承了先辈能文能武的特长。在富连成科班,他曾跟王连平、茹富兰、沈富贵等老师学武生,又随刘盛通,张连福老师学老生。他学的第一出老生戏是《鱼肠剑》。《长坂坡》《四平山》《连环套》《水帘洞》《三岔口》《狮子楼》……,这些长靠、短打的戏,他也都演过。
京剧《问樵闹府》谭元寿 饰 范仲禹、郭元祥 饰 樵夫
《问樵闹府》谭元寿 饰 范仲禹、郭元祥 饰 樵夫

  在博采众长、广泛吸收方面,谭元寿也继承了先辈的优良传统。谭鑫培在表演艺术上,既兼取京剧第一代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派之长,又注意学习其它行当和剧种的长处,创造了与前人风格迥然不同的声甜音润、腔柔调繁、刚柔相兼的谭派唱腔。谭元寿自幼耳濡目染,得到家传,在学习继承谭派艺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年轻时,谭元寿还经常看时慧宝、孟小冬、王又宸、言菊朋、王凤卿等名老生的戏,杨小楼、尚和玉、马德成、周瑞安等演的武戏,谭元寿也十分爱看。“四大名旦”的戏,他也看得不少。这些前辈演员的演技、唱工,对他都有不少启发。
《三岔口》谭元寿 饰 任堂惠、翟韵奎 饰 刘利华
《三岔口》谭元寿 饰 任堂惠、翟韵奎 饰 刘利华

  谭元寿尤其酷爱李少春的表演艺术。李少春的戏,他几乎是每戏必看,简直达到着迷的程度。解放初,李少春在上海演出文武双出:前《失•空•斩》,后《三岔口》。只要贴出海报,容纳三千多人的天蟾舞台,每场必满。谭元寿十分佩服李少春扎实的功底,立志要学李少春文武兼备的戏路子。果然,不久以后,谭元寿同张鸣禄合作,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了同样两出戏,也是场场客满。这件事,不仅说明谭元寿具有深厚的功夫,而且在艺术上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进取精神。
京剧《定军山》谭元寿 饰 黄忠
《定军山》谭元寿 饰 黄忠

  谭元寿兄弟三人从事京剧艺术,但只有他一人是学老生,两位弟弟分别唱小花脸和武生。他越发感到自己继承谭派艺术的责任重大,更加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他在富连成科班出科后,因嗓子倒仓,有一年时间未能登台演出,但他并不因此放松练功。当时,他家住前门外大外廊营,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头顶晨星,从家里走到太庙后河喊嗓子。回家后又继续在院子里翻跟斗、练武功、吊嗓子。每次都是吊〔西皮〕、〔二黄〕两种唱腔的两出戏。下午,又是练靠背戏和吊嗓子。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每天两遍功,他从未间断过。一年后,他的嗓音恢复。1947年,谭元寿和年仅十六岁的杜近芳在长安戏院首次合演《红鬃烈马》,受到观众好评。从此以后,谭元寿一直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将相和》谭元寿 饰 蔺相如、裘盛戎 饰 廉颇
《将相和》谭元寿 饰 蔺相如、裘盛戎 饰 廉颇

  1954年,谭元寿调到北京京剧二团,和他的父亲谭富英同在一个剧团。1962年以后,谭富英因身体不好,不再演出,便由谭元寿经常上演他父亲拿手的谭派剧目。谭富英和谭元寿都曾分别与裘盛戎合演过《将相和》。1981年,在裘盛戎逝世十周年纪念演出中,谭元寿又和裘盛戎的弟子方荣翔合演此剧。谭元寿以谭派路数,和方荣翔搭档,演唱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

  1963年,谭元寿随北京京剧团赴香港演出。他演出的谭派名剧《失•空•斩》,受到港澳同胞的热烈欢迎。

  《空城计》是《失•空•斩》中的重场戏。这出戏是由谭鑫培唱红了的。西太后曾经称谭鑫培是“活诸葛亮”。老本《空城计》的诸葛亮上场要唱十二句〔西皮慢板〕。这十二句唱词内容不仅与“坐帐”一场的“两国交锋龙虎斗”的词义重复,而且唱腔也与后边城楼上的〔西皮慢板〕“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重复,影响了城偻唱段的演唱效果。因此,谭鑫培将十二句唱全部拿掉,改为“兵扎祁山地,要擒司马懿”两句念白。这一改动不仅使诸葛亮这一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脉络显得更合理、更清晰了,而且也使全剧的音乐结构能够服从于剧情和人物性格的发展,显得十分顺畅。谭元寿遵照他父亲的教导,反复阅读《三国演义》,从思想、语言、动作方面,更好地理解和表现人物。他演出的《空城计》较好地发挥了谭派的特点。例如,他着重在“三报”的表演和念白上下功夫,演得层次分明,细腻传神。探子第一报:“马谡、王平失守街亭。”这早已在诸葛亮意料之中,所以他只是冷冷一笑,语气平常地说:“再探!”探子二次来报:“司马懿带兵夺取西城。”诸葛亮虽然故作镇定,但是内心紧张的情绪已从“再探”二字中流露出来。三报:“司马懿的大兵离西城不远。”此时,诸葛亮大吃一惊,嗓音发颤地说:“再再再再探!”司马懿进兵如此之快,使诸葛亮感到意外。兵马调出,剩下老弱残兵守空城,如何是好?这里,谭元寿的处理非常得当:他背对观众轻摇羽扇,以宁静反衬诸葛亮内心的紧张。接着,转过身,有一句紧而又稳的念白:“唤西城老军来见”。接着两次转身,把诸葛亮临危不乱,才思敏捷,随机应变的风度表现得相当充分。诸葛亮有一个眼珠一转,计上心来的表演,这也是谭派特有的。以知己知彼著称的诸葛亮,经过分析判断以后,决定采用空城计。
京剧《空城计》谭元寿 饰 诸葛亮
《空城计》谭元寿 饰 诸葛亮

  接着,是一段紧打慢唱的唱段。因为当时军情紧急,不适合慢条斯理地唱。谭元寿对这段唱的处理是按照谭富英的唱法:在保留谭鑫培原唱腔的基础上,加快了速度,从而更符合人物的心情。

  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故作镇静,宝剑压在瑶琴下,下了“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决心。这时诸葛亮有一段〔西皮慢板〕,谭元寿唱得缓慢沉稳,显示出胸有成竹的样子。

【音频】谭元寿《空城计》 选段

  这段唱完以后,诸葛亮抚琴、饮酒,暗自告诫自己别着急,莫慌张,不能让司马懿看出破绽。第二杯酒斟完,暂且不饮,当司马懿唱“我本当领人马杀进城”时,诸葛亮举酒杯,用扇遮挡,却不饮,两眼紧紧盯着司马懿。当司马懿心虚地说“杀不得”时,诸葛亮感到胜利在望,将酒饮下。接着,一段〔西皮二六〕,表现诸葛亮胸有成竹,谈笑风生,使司马懿越发不摸底,而不敢贸然进兵。这段唱,尺寸加快,符合此时人物心情。

  当二老军报“司马懿大兵倒退四十里”时,诸葛亮有一笑。虽然口中笑出声,脸上却没有笑容。因为他既高兴,又后怕。这一笑,也是谭派所独有的。这些细节,谭元寿演得不温不火,十分传神。这段戏,念白准确清晰,轻重缓急得当;表演细腻自如;唱腔稳而不温,用字、行腔、气口,圆润大方,不失谭派传统,成功地刻画了诸葛亮的稳重老练,雍容儒雅、应变制危、足智多谋。

  谭元寿还擅长一些以文武老生应工的靠把戏。这类戏不重猛翻猛打,讲究唱念和工架。他的表演有声有色,歌舞并美。例如,他在《战太平》里,以熟练的武功和高亢的唱腔,成功地塑造了大将花云的形象。《战太平》的故事是:元朝末年,花云辅佐朱元璋的侄子朱文逊驻守太平城。陈友谅进袭,花云奋勇抵御。后来军情紧急,花云要突围,而朱文逊贪恋家眷,贻误时机,与花云一同被擒。陈友谅逼降,花云坚决不从,在法场上挣断绑绳,力杀多人,最后寡不敌众,中箭负伤,自刎而死。

【音频】谭元寿《战太平》选段

  在《战太平》里,有一段〔西皮原板〕转〔快板〕的唱腔,这是花云被俘以后游街时唱的。这段唱表达了花云的忠烈气概和激昂情绪,谭元寿唱得慷慨悲壮,韵味很足。

  开头两句“叹英雄失势入罗网,大将难免阵头亡”中“失势”和“阵头亡”几个字,喷口有力,感情强烈。唱完〔导板〕,两个刀斧手押花云上场,花云双手戴铐,怒视刀斧手,步伐坚定。唱到〔原板〕中“刘伯温八卦也平常”一句,好像说话似的,唱出了他报国忠心付之流水的惋惜心情。当花云路见怀抱婴儿的夫人时,急中生智,一脚踢倒孙氏,嘱咐她赶快抱孩子逃走,想办法到金陵搬救兵。这时,有一段〔快板〕,既是花云对妻子的叮嘱,又表达了他视死如归的决心。这段〔快板〕,如行云流水,万马奔腾,一气呵成,淋漓痛快;唱得快,但吐字清,字正腔圆,铿锵有力,干净利落,显示了谭派唱腔的特点,从中也可看出谭元寿吐字和用气的功力。
《打金砖》谭元寿 饰 刘秀
《打金砖》谭元寿 饰 刘秀

  谭元寿演唱的《打金砖》,也深受广大观众欢迎。这出戏充分发挥了他能文能武的特长。《打金砖》写的是:刘秀听信宠妃谗言,酒后醉斩众位开国元勋,酒醒后精神失常,在太庙哭祭冤死的功臣时,跌撞毙命。剧中刘秀一角,唱做并重,由文武老生应工。既有繁重的唱工,又要经得起摔、跌、扑、打的几番折腾,没有文武兼备的真本领是不敢问津的。
《打金砖》谭元寿 饰 刘秀、马崇仁 饰 马武
《打金砖》谭元寿 饰 刘秀、马崇仁 饰 马武

  早年,李少春演出《打金砖》时,谭元寿每场必到,观摩学习。1950年,谭元寿在天津中国戏院首演《打金砖》,头一炮就打响了。1962年以后,谭元寿再也没演这出戏。十八年后,年过半百的谭元寿重新恢复排演《打金砖》,也足见其功底的深厚。

【音频】谭元寿《打金砖·上天台》选段

  《打金砖》中“上天台”的唱段,李少春演唱平腔较多,谭元寿演唱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结合自己高音较好的特点,扬长避短,把平腔改为高腔,显得更加高亢有力。谭元寿扮演的刘秀上场时唱的那段〔二黄慢板〕,圆润、舒展、熨帖,表现了刘秀陶醉于“升平”景象的喜悦心情。这段唱的唱词是:

  金钟响玉磬鸣王出宫廷,

  汉光武喜的是五谷丰登。

  王有道民安乐风调雨顺,

  文安邦武定国四海升平。

  文凭着邓先生阴阳有准,

  武仗着姚皇兄保定乾坤。

  内侍臣摆御驾九龙口进,

  又听得殿角下大放悲声。

  接下来是“孤离了龙书案好言奉敬”的唱段。谭元寿唱得声情并茂,抑扬分明,委婉而有韵味。在“太庙哭祭”一场里,他运用京剧传统程式中高难动作“吊毛”、“抢背”、“硬僵尸”和甩发功、髯口功,边唱边做,时仰时伏,起得高,翻得帅,摔得脆,以深厚的功底、娴熟的技巧,把一个沉缅酒色、误杀功臣、神智恍惚、无限内疚的封建帝王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现代京剧《沙家浜》 谭元寿 饰 郭建
现代京剧《沙家浜》谭元寿 饰 郭建光

【音频】谭元寿  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

  谭元寿不仅在表演传统戏方面卓有成就,从六十年代起,他还先后排演过不少现代戏。如《智擒惯匪座山雕》《节振国》《沙家浜》等,演现代戏他注意体验生活、塑造人物,在表演技巧方面要有革新和发展。这对他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他决心在继承谭派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革新和发展。(摘自 《戏曲群星》(三)广播出版社 1984年5月,略有调整)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