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梨园轶事

梨园轶事

光阴故事:冯玉铮由乾旦到编导

2023-04-28 22:42:55作者:彭林刚
冯玉铮的祖父冯三喜是徽剧“四喜”班的著名演员。父亲冯子和 ,名旭初,号春航,幼年学戏,工青衣花旦,宗时小福,又因扮相、嗓音与名旦常子和相似,便有了小子和艺名。
江苏省京剧院著名编导冯玉铮,其代表作品《虹桥赠珠》《红菱艳》《倩女离魂》等剧闻名梨园,但很少人知道冯玉铮早年为乾旦,艺名小冯子和,是民初时期南方“四大名旦”之一冯子和的独子。
冯玉铮
冯玉铮如何从乾旦转变为专业的编剧、导演,这还须从他的家庭背景说起。

冯玉铮的祖父冯三喜是徽剧“四喜”班的著名演员。父亲冯子和 ,名旭初,号春航,幼年学戏,工青衣花旦,宗时小福,又因扮相、嗓音与名旦常子和相似,便有了“小子和”艺名。他不仅擅京剧、文明戏、时装戏,还学习演唱外国歌曲。

冯子和渴望上学求取知识,学徒期间白天去上海商务印书馆上学,晚上参加各类演出。由于冯子和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解放,观念新潮不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因此在剧目方面除了擅演传统戏《三娘教子》《贵妃醉酒》《儿女英雄传》《花田错》等,又排演了许多时装戏、清装戏,如《玫瑰花》《贞女血》等,同时将法国小仲马《茶花女》故事借鉴过来,改编为《新茶花》。在其代表作《红菱艳》一剧中,首次尝试在伴奏中引入西洋的钢琴与小提琴。

冯子和时装戏剧照(来自网络)

冯子和早年艺术成就很高,奈其性格高傲倔强,不懂得趋炎附势,不肯拜干爹,完全凭借个人能力养活了整个班子里的人,成名后还出资兴办了“春航义务学校”,凡是梨园子弟不仅可以免费入学,还可以免费领到文具、书箱和一件长衫。中年后色衰发福中止舞台演出,转而从事戏曲编剧、导演工作,周信芳早年的一些新编剧目均出自他的手。

冯玉铮于1917年8月诞生在上海,他的亲母与父亲自由恋爱,祖父思想保守坚不肯让其进门,亲母气绝身亡,两位继母都是梆子名家四盏灯之妹。冯玉铮1923年开始随父练功学戏,初习青衣、花衫,兼学刀马,以后随芙蓉草、赵志秋、薛兰芬等名家学艺,1927年在上海新世界首次登台亮相,以后随父在南通、上海、汉口、天津等码头进行演出。1932年在青岛演出时,因为嗓音变声期,暂时不能登台演出,父亲将他留在当地,送入学校接受数年的正规教育,先后在太平路小学、礼贤中学和崇德高中读书。

冯玉铮因为喜欢唱戏,不肯继续读书,父亲拗不过他只得任其重回梨园,但嘱其北上拜王瑶卿为师,他于1936年拜入“王门”,得师父亲授《玉堂春》《穆柯寨》《棋盘山》等“王派”名剧。1938年回到父亲身边,此时冯子和已经不再登台演出,因此经济状况越来越差,生活也日益艰难。1941年冯子和参加中华国剧校的筹建过程中,因其性格刚烈遭人排挤郁结成病,次年在孤寂中悄然离世,年仅46岁。

失去父亲庇佑的冯玉铮很难在上海这个码头站稳脚跟,从此完全没有任何生活收入来源,只能依靠变卖祖产过日子,卖光家具,又卖字画,再卖房子……当他眼看已经无祖产可卖,无法生存下去的时候,舅父四盏灯焦急万分,便托人帮忙将他介绍到上海第二警察局俱乐部,任戏曲教员和书记员,由于他不懂得人情世故,不善于溜须拍马很快又被开除。离开警局后他在上海主要以戏曲(京剧)教学谋生,学生有:云燕铭、袁灵云、云幼霞、毕谷云、彭玉苓、胡韵梅等及一些名票。

抗战胜利后,冯玉铮与师兄林秋雯组班,因班子缺小生演员,他从此开始改演小生,先后到南通、上海、浙江等地演出,以后还与新艳芳(倪兰萍)、马盛龙、吕君樵、张月亭等合作演出,1949年又与小王玉蓉、袁灵云、胡韵梅组班并挂头牌小生,同时任剧社的艺术指导,辗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以及江西等地演出。1951年经吴石坚介绍在无锡加入苏南大众京剧团,1953年该团迁至扬州与苏北实验京剧团合并,改编为江苏省大众京剧团,1955年迁至南京更名为江苏省京剧团。

进入省京之后,冯玉铮彻底离开舞台表演,主要负责剧院的编剧、导演和艺术指导工作,以后又任创作研究室主任。期间创作、改编和导演了大量的京剧、昆剧作品。
冯玉铮由乾旦到编导
受周恩来观看《泗城洲》提出修改意见的启发,1956年冯玉铮将该剧改编为《虹桥赠珠》,女主角水母娘娘被重新定位,改造成追求自由爱情的女神,该剧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冯玉铮还亲任该剧导演,前半部分歌舞并重,后半部分以武打为主,首次创造旦角“出手”的4杆枪增加至8杆枪,1958年进京演出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好评,次年赴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会,荣获大会颁发的集体金质奖,并在冰岛诸国进行巡演。目前,该剧已成为武旦演员必演剧目,也是江苏省京剧院的代表作品。

1956年梅兰芳将弟子沈小梅推荐到江苏省京剧团。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剧团为沈小梅量身排演了新剧《倩女离魂》。《倩女离魂》是冯玉铮根据唐·陈元佑《离魂记》和元杂剧《倩女离魂》改编创作。冯玉铮在创作改编过程中弱化原剧中的神话色彩,突出男女主角反抗封建礼教的主动意识,与此同时冯玉铮在导演手法方面,进行了全方位革新。他打破传统的表现方式,让男女主角从舞台两侧同时上场,“追舟”一场为小生设计了大段的“反二黄慢板”唱腔,以及最后两个倩娘在舞台上现场合二为一……该剧上演后好评如潮,次年获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奖、演出奖等,1958年进京演出,周恩来总理及梅兰芳观看了演出,对于该剧的改编与革新均给予肯定和极高的评价。
冯玉铮由乾旦到编导
《红菱艳》是冯子和的代表作,也是冯玉铮早年常演剧目上,1988年冯玉铮取出尘封久矣的剧本,对该剧再次进行整理改编,并且毫不保留地将表演经验传授给了京剧名家黄孝慈。该剧小桥流水、小情小爱,展现一幅江南水乡美丽画卷,被誉为“水乡京剧”,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优秀京剧新剧目汇演中获优秀京剧新剧目奖,1989年获江苏省首届文学艺术奖和省政府颁发的通令嘉奖,1990年再获江苏戏剧最高奖“戏剧紫金奖”。黄孝慈凭借此剧还一举摘取了中国戏剧“梅花奖”。

此外,冯玉铮还编导有大量的京昆剧目,如《琵琶泪》《浮生六记》《龙吟虎啸》《杜丽娘》《铁道游击队》《江姐》等等。

冯玉铮还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享受省劳动模范待遇),出版有《冯玉铮文集》。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