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梨园轶事

发生在京、昆、汉等梨园界的趣闻轶事,突出梨园界的悠久历史,传承等。

梨园轶事

  • 近代报刊中的奚啸伯之1948

    近代报刊中的奚啸伯之1948

    ‘裕善社’是王久善的大管,‘永和社’现在也是由老王负责,按现在的情形说,奚啸伯一场戏能卖二百多人,筱翠花也跟他差不多,王久善心里想两班上座的情形也许是因为势孤力单,假如把两个班底给并在一起后,亦许能够转劣为优,所以在(二十三日)市立晚场,两班终于合并!这就是王大管办的一件漂亮事!

  • 江南红菱正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逝世五周年

    江南红菱正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逝世五周年

    孝慈老师算是生⻓在梨园家庭,黄爸爸是专业县剧院的琴师。黄爸爸早年是北京某银行职员,原本收入不菲,一家人衣食无忧,日子过的富裕惬意安康。但黄爸爸极爱拉京胡,一心就想着下海成为专业琴师。孝慈老师爱戏是出了名的,爱美也是出了名的。

  • 邓华将军与方荣翔:二0一首长和铜锤花脸的生死之交

    邓华将军与方荣翔:二0一首长和铜锤花脸的生死之交

    一位解放军首长悄悄告诉过他,当年邓华就是因为有了他,才决定成立七纵京剧团的。每逢剧团演出,邓华邀约他的战友或家人去观看。不是说看京剧,也不说看某某剧目,而是说:“走,看方荣翔去!”

  • 邓长风:当年初出茅庐的王正屏

    邓长风:当年初出茅庐的王正屏

    一九五二年初,王正屏离京南归,加入上海人民京剧团。他担任的第一个角色,就是《黑旋风李逵》中的李逵。同台的演员纪玉良、李仲林、王熙春、李桐森、李秋森等,年龄都比他大十岁以上,有的还是他的师辈( 如赵德钰),经验丰富、盛名久享。

  • 齿唇数珠玉,体态描词章

    齿唇数珠玉,体态描词章

    我去扬州工人文化宫观看采访江苏省昆剧团演出的名剧《牡丹亭》,只见红色的帷幕拉开,张继青饰演的杜丽娘一亮相,观众席中就爆发出热烈掌声。她含蓄深沉的表演,韵味隽永的昆腔,舒展自如的身段,张继青把观众帶进了"世间何物似情浓"的感人意境,一曲终了,昆曲迷们情不自禁连声叫好。

  • 张君秋先生:木兰辞(忆总理)

    张君秋先生:木兰辞(忆总理)

    张君秋先生,热血甘为人民洒,滴滴点点染红霞,草木皆有立足地,盖世栋梁竟无家,躯干化尽扬国土,忠魂成虹冠中华,千古人间传未死,遗灰落地已成花。

  • 京剧的三次危机:在高扬民主科学的运动中遭到不民主不科学的批判

    京剧的三次危机:在高扬民主科学的运动中遭到不民主不科学的批判

    京剧界人对这场危机是什么态度呢?说来有意思,他们采取“我不理睬你”的策略,也就是你发你的高论,我唱我的戏。以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三大贤”为首的名角儿们殚精竭虑研磨老戏、编演新戏,北京剧坛花团锦簇,一片繁荣。海派京剧已成气候,占据江南半壁江山。

  • 旧戏班的那些行规,有多少还在坚守?

    旧戏班的那些行规,有多少还在坚守?

    早扮三光,晚扮三慌:要提倡早下后台,早扮戏,早候场。宁穿破,不穿错:演员要根据剧情人物,应穿什么就穿什么,不应为穿新行头而不顾剧情。红花绿叶扶:演员要互相配戏,不准互不服气,更不应当因是配角而不着意做戏。戏中角色有主有次,不能只争主要角色,忽视配角。

  • 从奉恩将军到京剧演员

    从奉恩将军到京剧演员

    父亲十三岁时,就向宫廷供奉张小山(砌末张)学小生,开蒙戏是《镇潭州》的杨再兴。因为父亲是有爵位的皇族,张小山先生总是客客气气,不敢以老师自居,而父亲却坚持以师礼待之,并要张先生严格要求自己。继而,又向茹莱卿先生(名武生茹富兰的祖父)学《雅观楼》,向姚增禄先生学《石秀探庄》。

  • 梅兰芳与清末名妓小凤仙之间的一段往事

    梅兰芳与清末名妓小凤仙之间的一段往事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稍有不慎便会飞来横祸。像小凤仙这样的人物,一旦身份暴露,肯定会招来批斗。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善良而谨慎的梅兰芳。对于她的事情,梅兰芳除了和其秘书许姬传讲过,再没有对任何人透露过一丝一毫。直到生命的终结,梅兰芳都在为小凤仙恪守着这个不能说的秘密。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首页/栏目广告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