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名家名票专访

名家名票专访

被人遗忘的张派大家-吴吟秋

2022-05-26 22:13:01作者:春树暮云
五十年代末,正是马、谭、张、裘、赵五大头牌领衔北京京剧团的全盛时期,也是张君秋先生的艺术创作高峰期。《望江亭》、《状元媒》等张派代表剧目陆续呈现首都舞台。
上世纪五十年代,张君秋先生的京剧旦角艺术异军突起,成为继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之后,被社会公认的张派艺术。张君秋先生的演唱艺术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众多的旦角演员崇拜和学习张派艺术,时至今日的京剧舞台,“张派”几乎占据了旦角的半壁江山。
张君秋、吴吟秋师徒照
张君秋、吴吟秋师徒照

    三十多年前,京剧传统戏重新展现在舞台上。年逾花甲的张君秋先生担任了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授,向许多中青年演员传授张派艺术。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中提到有人问马长礼先生张门弟子哪位学的最好,马先生毫不犹豫的说:“吴吟秋”。提起吴吟秋先生,我需要在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番,因为吴老离开舞台与观众的视线已经有些年了,手里存储的资料也是支离破碎,为此便产生了去拜访吴老的念头。
吴吟秋《春秋配》
吴吟秋《春秋配》

    当我敲开吴老家的门,见到吴老的那一刻,心里还是有些惊讶:八十四岁的吴吟秋先生没有一丝老态,腰板直挺,言谈幽默。虽然有些消瘦,但精神矍铄,行动利落。我开言便问:“您怎么保养的这么好?”吴老回答:“我没有刻意保养自己,也许和我年轻时喜爱运动和保持心态平和有关吧。”

    落坐之后我看到在客厅的墙上挂着吴老与张君秋先生的师徒合影及吴老年轻时的几幅剧照。剧照非常漂亮,俊俏端庄的扮相很难和面前这位老人划上等号。我向吴老说明来意,请他谈一谈他的艺术人生。吴老很愉快的接受了我的请求,于是开始了几个小时的访谈。

    看着墙上的一幅红娘剧照,我有些疑惑。便问吴老:“这也是您吗?”得到肯定后我又追问:“张派也唱《红娘》吗?”吴老告诉我早年搭班唱戏的时候,派你什么活儿你就得接着,不然就没了饭碗!梅派、张派、荀派和许多大路的角色吴老都曾扮演。正是有了这些舞台上的实践与历练,吴吟秋先生积累了丰厚的艺术经验,为艰苦的从艺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吟秋《女起解》
吴吟秋《女起解》

    吴老饶有兴致的讲述着他的往事。我对吴吟秋先生也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

    吴吟秋先生 1931年生于古城苏州 ,取名吴云。8岁开始向舅父学习京剧。16岁考入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在校期间,熊佛西校长带他认识了梅兰芳先生,并成为梅府的“常客”,与梅公子葆玖是少年伙伴。梅府经常高朋满座,谈戏评艺;梅先生调嗓、对腔、课徒也在家中。三年的“旁听生”耳濡目染,使吴吟秋朦朦胧胧的增长了见识,有时候梅先生还让他唱上两段。后来梅兰芳先生介绍他参加了私立夏声戏剧学校, 遵照学校的排行改名吴蔚云 。

    上海解放后,夏声戏剧学校并入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艺工作第三团,成为部队文工团。后转业为上海华东实验京剧团。

    1951年吴吟秋参加了广西人民京剧团。因地处少数民族地区,京剧艺术的发展不甚理想,所以北上寻求事业上的进步。在天津他搭上了京剧名宿赵松樵先生的戏班。赵先生评价他的唱腔既有梅派韵味,又有张君秋的风格,故为他改名吴吟秋。

    吴吟秋随赵松樵的剧团到东北地区巡回演出,深受欢迎。并受邀加入了哈尔滨京剧团,与梁一鸣等名家合作演出,获得“小张君秋”的称号。

    1954年张君秋先生率北京市京剧三团到哈尔滨演出,剧团特意安排吴吟秋这个“小张君秋”伴随“真张君秋”左右,为张先生跑腿服务,因此得到与张君秋先生朝夕相处的好机会。张先生非常喜欢他,有意收他为徒。在剧团领导的安排下举行了简单的拜师仪式。吴吟秋成为张君秋先生的大弟子。

    1958年 在北京鸿宾楼又补办了一次拜师仪式,张先生及其母张秀琴、 夫人吴励箴、琴师何顺信、张似云等出席了拜师仪式。

    五十年代末,正是马、谭、张、裘、赵五大头牌领衔北京京剧团的全盛时期,也是张君秋先生的艺术创作高峰期。《望江亭》、《状元媒》等张派代表剧目陆续呈现首都舞台。1959年张君秋先生介绍吴吟秋参加了北京鸣华京剧团,与梁益鸣、张宝华长期合作。能够经常观摩师傅的演出,能够及时得到师傅的传授,能够把学到的剧目实践于舞台,这让吴吟秋在艺术上有了前所未有的飞跃。那段时间里,吴吟秋几乎天天有演出,许多张派名剧,如《三娘教子》、《刘兰芝》、《苏武牧羊》、《大探二》、《红鬃烈马》、《龙凤呈祥》等等都是常演的剧目,给北京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吟秋演唱专辑
吴吟秋演唱专辑

    1962年吴吟秋先生加入了北京京剧团,师徒俩成了一个团体的同事,可以每天和师傅在一起,聆听教诲,学研艺术。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吴吟秋如鱼得水,实实在在的领悟和吸收了张派艺术的精髓。张君秋先生唱腔非常讲究,源于他坚持不懈的研究和创新。除了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外,对旋律美的追求更为重要。京剧各个行当的好腔甚至其他剧、曲种的好旋律都被张先生化为己用。自己的徒弟有好腔他都会欣然采纳,《望江亭》一剧的一个小腔就采纳了吴吟秋的建议。即使在那无戏可唱的年代,张先生还和吴吟秋一起研究现代戏《节振国》中旦角的唱腔。

    那些年,吴吟秋几乎天天都到张先生家去,师徒俩相伴在一起。不仅仅是学戏,日常生活也离不开,理发、洗浴都在师傅身边侍奉,因此师徒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一次,师徒俩走到西单商场里的照相馆,摄影师傅与张先生十分熟悉,热情的接待师徒俩。同时也为师徒俩拍下了一幅珍贵的照片。吴吟秋笔直的站到先生身后,摄影师傅让徒弟把手放在师父肩上,师徒俩只好听从摄影师的安排了。文革中,张先生这样的头牌名角自然躲不开“反动权威”的帽子。被隔离期间,吴吟秋怕师傅吃不好,让妻子偷偷的给师傅送去食品,请师傅保重身体。地震时,人们临时在路边搭棚露宿,吴吟秋把自家的床送去,让师傅能休息的好一些。排戏时,因张先生年事已高,就由吴吟秋替唱、走位。张先生对吴吟秋的关怀也是无微不至,婚姻大事都为他一手操办。教戏时更是一丝不苟,一个唱腔不到位,能让他反复唱半天。所以,吴吟秋的张腔有时是能以假乱真的。
吴吟秋
晚年的吴吟秋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传统戏的演出中止了十年之久。恢复传统戏演出之后,吴吟秋先生把放弃已久的剧目重新恢复起来,北京京剧院的领导决定由吴吟秋演出张派剧目,张君秋先生提议用“张

君秋弟子”刊登戏报。《玉堂春》、《望江亭》等拿手好戏再次唱响舞台,他的嗓音依然如当年一样甜美,一样圆润。不仅受到北京观众的欢迎,许多省市都争相邀请他去登台献艺。在天津、上海、重庆等地的演出,观众反应十分强烈,一再挽留,加演多日。
吴吟秋演唱《西厢记》
吴吟秋演唱《西厢记》选段:先之说

    如今这位耄耋老人虽然已经不能像当年一样在绚丽多彩的红氍毹上叱咤风云了,但他依然关注京剧的发展、心系张派艺术的传承。许多学习张派的演员和票友经常到家里来请教,上海京剧院的著名演员史依弘专门到北京来,向吴老学习了《宇宙锋》和《御碑亭》。吴老对后学者都给予认真热情的辅导,并鼓励他们坚持学好演好。让张派艺术完整的传承下去是吴吟秋先生的最大愿望。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