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地方戏文

地方戏文

必须坚持剧种特点

2021-12-06 21:35:31作者:夏鹰,芦滩淮韵
首先是在淮剧音乐方面的探求。音乐是地方剧种的灵魂。淮剧音乐原有四大声腔∶高腔、丝弦、小调、宫曲,显著的特点表现在锣鼓伴唱。当时为了强调淮剧剧种特点,便先从打击乐开始创造淮剧自己的音乐形象。在唱腔上继承与发展了淮剧专戏专调的传统,如《蓝桥会》有蓝桥调、《磨房产子》有磨房调,在现代戏《红岩》中为了抒发江姐的革命情操。
必须坚持剧种特点
夏鹰

淮剧在它发展的一百多年历史中,从"地踏子"、"香火戏"、"三可子”、"六人三对面"、"徽夹可"、"皮夹可"、"雨夹雪"直至独立演出,广泛地汲取着各兄弟剧种的营养。从"香火戏"中汲取了音乐素材"香火调"及打击乐"僮子锣";"徽夹可"时徽剧给淮剧带来很多剧目,例如∶《雁门关调印》、《徽钦二帝》、《滚灯》……,还有曲调"靠把调"及表演艺术,典型的表现在已故徽、淮老艺人徐长山塑造的潘洪、秦桧形象中,并具有高难度的心功和身段绝技("顶碗"等),促使具有浓郁乡土风韵的民间小戏淮剧,由"三小戏"发展成群戏,表演上也由"捂肚子"走向了具有丰富身段的阶段,这是淮剧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皮夹可"京淮同台,京淮演员"两门抱大小全能",大大丰富了淮剧上演剧目,提高了演员的表演素质及技能。解放后京淮同台的现象得到了改观,淮剧完全独立,这个阶段淮剧出现了名旦筱文艳、老生何叫天、老旦徐桂芳、武生马九童、文武老生马麟童,小生四少一芳等一大批淮剧名伶,形成了淮剧的鼎盛时期。
淮剧在它成长的过程中,尚未形成剧种的艺术个性便已被京剧同化,除唱腔是淮剧而外,表演、念白、身段、武打、化妆、服装、锣鼓、曲牌……无不是京剧。不象川剧等老剧种具有自己的艺术个性。

然而,从淮剧的生长的土壤中我们毕竟能隐约地感觉到淮剧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剧种的东西。比如"僮子锣"发展而来的伴唱伴舞锣鼓点子,"老三番""清江谱"等自己的打击乐,以及在表导演方面,民间小戏时期的朴实粗犷等。由于没有形成严格的程式套路,艺术表现手法接近生活,因而善于表现现代题材,在创造现代戏方面有自己剧种的传统。这些半途天折了的剧种个性的种子,是发展创造剧种特性的十分宝贵的财富。
六十年代"省淮"在南京,一度进行过淮剧艺术个性的研究与实验,在打击乐、身段、造型、表演、导演、演出风格方面,曾企图甩掉京剧的束缚。以返祖与发展的原则,通过具体剧目《赞绍》、《大庙会》、《借蓝衫》的扮演,基本上复苏了淮圆艺术的乡土气息地方特色。应该说在探索剧种个性、发展剧种特长方面取得过有意义的艺术成果。今天回忆起来,仍觉有它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在淮剧音乐方面的探求。音乐是地方剧种的灵魂。淮剧音乐原有四大声腔∶高腔、丝弦、小调、宫曲,显著的特点表现在"锣鼓伴唱"。当时为了强调淮剧剧种特点,便先从打击乐开始创造淮剧自己的音乐形象。彻底丢掉京刚锣鼓,保留淮剧伴唱锣鼓的“清江谱”、"老三番",发展淮剧锣鼓的风格"小锣收尾"。如……|风——|台台|| 传统伴唱鼓处理方法,表现了淮剧艺术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配合身段表演的锣鼓。小锣收尾亮相。一直延用至今的,如《奇婚记》第三场,秋萍关门的表演中运用了
"锣鼓伴唱","小锣收尾"在《一家人》、《战士在故乡》、《刘三姐》、《十一郎》及所有新排剧目中,逐步创新积累,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淮剧的伴唱伴舞的锣鼓经,彻底摆脱了京剧锣鼓的同化,形成了淮剧听觉艺术上的地方化、民间化特色。

在唱腔上继承与发展了淮剧专戏专调的传统,如《蓝桥会》有蓝桥调、《磨房产子》有磨房调,在现代戏《红岩》中为了抒发江姐的革命情操,在"高邮西北乡"的基础上与"拉调"相结合创新的"紫竹调"等,丰富了淮剧唱腔高亢抒情的成份。在"大庙会"中解决了男女同台,以拉调为基础创新了男女生二重唱。发展淮剧锣鼓演奏手法,在拉调这门中加打击乐伴唱。增强了淮剧音乐的特性。在《刘三姐》音乐设计中,汲取了民族"格冬鼓"与拉调嫁接,创出了带有民歌风的新拉调,解决了全剧的音乐主题及主题人物刘三姐的音乐形象。十分宝贵的是比较好的改变淮剧音乐历来不分行的问题。
剧种个性除了音乐特点外,很重要的方面是表导的风格。挖掘传统表演样式,搜集表演程式,以折子戏为基础搞艺术精品。在把握传统风格,继承与创新身段程式中逐步形成剧种的表导演韵律。淮剧发展早期从徽剧中汲收了表演技巧"滚灯"等,后期从京剧中学来了"耍盘子"等特技,这些技巧对淮剧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养料。但更重要的是把握淮剧本身的传统表演形式与技巧,比如"爬竿子"、"打莲湘"、"打花鼓"、"挑花担"、"滚堂刀"等。从《蓝桥会》中跪桌打水、挑水担、坐腿,司鼓搭架子等充满生活情趣的技法,便可见淮剧风格之一斑。将民间舞蹈及民歌小调溶入淮剧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形成了淮剧质朴、自然的泥土气息。将民间生活小戏的规律,采取移植的方法,运用到古典专功戏《赞貂》的创造中,形成了不同于其它剧种的关羽的独特身段(亮相倒横扇,山膀背扇)),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淮剧红生戏及关羽的形象。

在发展淮剧的乡土气息方面,省淮通过《刘三姐》的实验,在唱腔及身段上作了大胆尝试,将歌剧风改为淮剧风,提高了淮剧小调高腔的表现力;旋律唱腔重新设计,演唱方法汲收歌剧的发声与地方戏相结合的唱法,使淮剧音乐在传统性、地方性、民间风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创新,扩大了观众面,争取了城市观众。身段上运用民族舞与民间舞相结合的方法,打击乐全部"淮化",因此全剧从听觉艺术到视觉艺术,构成了统一的淮剧风格特点——粗犷,质朴,土气,抒情。
总体上说,在南京期间,将丢弃的淮剧打击乐传统、表导演技法、舞台表现形式,逐步恢复与发展积累起来,基本上形成了剧种的特点,保留了本剧种优秀的传统剧目及现代戏。"文化大革命"以来样板戏及酒吧歌舞、轻音乐、迪斯科,严重地冲击了中国民族艺术的健康发展,搅乱了文艺界,直至目前仍有戏曲剧团,弃戏曲搞轻音乐的现象出现。目前,淮剧界丢掉本剧种的特点,丢掉过去艺术研究的宝贵经验,搞半场音乐舞蹈半场淮剧的混合演出,真是咄咄怪事。有些剧团为招揽观众,赶时髦,走着一条歪路;淮剧的特点丢了,打击乐不京不淮,表演全部京化,演出剧目越剧化,武戏也基本上全丢了;剧团的行当不全,尖子演员奇缺;业务班子不健全,没有基本功也在演淮戏,演出质量低劣;一心向钱看,更无半点艺术研究之风。……

    淮剧作为江苏一大剧种,它先天不足,如今又后天失调。当前是改革之年,我认为在艺术改革中必须坚持剧种的艺术个性,发扬剧种特长,提高剧团素质,以争取更多的青年观众。在这中间,重视艺术研究,把过去研究的成果找回来,继续发扬下去,才能获得剧种的新生命。

【江苏《剧影月报》87年十二期】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