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地方戏文

地方戏文

江苏艺术档案 戏曲——石来鸿:从导演走向专职编剧

2022-06-30 21:09:17作者:任秋儒
石来鸿从小喜爱演戏,中学时代即主演《放下你的鞭子》等剧。进入戏校后,主攻导演方向 。在校期间曾执导过话剧《人之初》《原野》《升官图》;在苏州地委文工团期间,导演了歌剧《白毛女》《血泪仇》等。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馆藏 石来鸿生活照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馆藏——石来鸿生活照,摄于1990年

石来鸿,当代剧作家、导演,笔名仲飞、李坚、红椒,江苏如皋人。他于1925年出生,1947年从上海私立诚明文学院考入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研究班,曾受到著名戏剧家曹禺、洪深、陈白尘、顾仲彝、徐幸之、潘孑农等人教导,并因成绩优良获得了梅兰芳奖学金,1949年2月毕业后留校并担任实验剧团副团长。石来鸿长期从事戏剧导演和创作工作,历任苏州地委文工团戏剧指导员、江苏省扬剧团编导组组长、江苏省剧目工作委员会干事、江苏省地方戏剧院编剧、江苏省扬剧团编剧等。

石来鸿从小喜爱演戏,中学时代即主演《放下你的鞭子》等剧。进入戏校后,主攻导演方向 。在校期间曾执导过话剧《人之初》《原野》《升官图》;在苏州地委文工团期间,导演了歌剧《白毛女》《血泪仇》等;进入江苏省扬剧团以后,又导演了《白蛇传》《袁樵摆渡》《两兄弟》《罗汉钱》等剧。其中,他导演的《白蛇传》是江苏省扬剧团建团后的第一台大戏,在苏北地区演出时一票难求,盛况空前,有“万人争看白素贞”之说;1954年《袁樵摆渡》获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奖。1956年石来鸿弃导,专攻编剧,成为一个专职多产的剧作家。在几十年的编剧生涯中,石来鸿单独或与他人合作编写了大小剧本四十多个,绝大部分上演过,受到了广大观众欢迎。他本人严加编选,选出《恩仇记》《碧血扬州》《三把刀》三个大型扬剧及小戏《韩信还乡》作为其代表作,收录在《石来鸿剧作选》一书中。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馆藏扬剧剧本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馆藏——扬剧剧本

其中,《恩仇记》根据扬剧传统幕表戏整理创作而成;《碧血扬州》是根据《宋史·李庭芝传》编写的历史剧;现代戏《三把刀》则是一出喜剧,风格和正剧《恩仇记》、悲剧《碧血扬州》迥然不同,以轻松洒脱为主。小戏《韩信还乡》则属于新编历史剧,是根据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编写而成,成功地塑造了韩信宽厚大度的艺术形象。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馆藏《三把刀》剧照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馆藏——《三把刀》剧照

石来鸿的编剧作品多次获奖、出版,有的被制成盒式磁带和唱片,有的被拍成电影、电视剧。1957年,其代表作《恩仇记》荣获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优秀剧本奖。该剧得奖后,全国各剧团移植上演的有几百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中国评剧院、成都市川剧团与陕西省戏曲剧院等移植的版本。《碧血扬州》也被粤剧、潮剧、越剧、锡剧、柳琴戏等剧种移植,流传甚广。1982年《三把刀》获江苏省直属院团新剧目汇演剧本奖和江苏戏剧“百花奖”优秀演出奖,并由江苏电视台摄制成该台首部戏曲电视连续剧。除了以上的代表作,他参与整理、创作的《百岁挂帅》在江苏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中被评为优秀剧目,并且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演出,1959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电影,1960年中国京剧院据此改编为京剧《杨门女将》。1983年,其创作的《小石头谈对象》获江苏省属院团新剧目汇演剧本奖,1988年《朱笔血泪》获江苏省首届扬剧节剧本奖等。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馆藏《小石头谈对象》剧照 江苏省扬剧团演出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馆藏——《小石头谈对象》剧照(江苏省扬剧团演出)

由于石来鸿演过戏,也当过导演,熟悉舞台规律,所以他的作品很容易被导演、演员接受。他小时候读过私塾,有一定的古文基础,也经常深入农村体验,随时随地学习群众语言,通过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并参加劳动,领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另外他孜孜不倦地学习戏曲遗产,虚心向老艺人请教,认真观摩各个剧种剧团演出,吸收精华,加强写作技巧。所以其戏剧作品中的生活气息浓厚,地方色彩鲜明,唱词文而不深、土而不俗,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石来鸿总是不满足于取得的成绩,多方搜求群众意见,勤于修改。随扬剧团送戏下乡时,他往往会当面征求观众意见,或者不暴露身份,混在观众里面听取批评,然后加以分析研究,择善而从。即使是已经上演多场或已经发表的剧本,他仍不断地修改,如1962年再版的《恩仇记》是第十稿,1983年油印的《三把刀》是第七稿。石来鸿认为一个剧本的上演或出版不是写作的终止,而是更广泛地听取观众和读者意见的开始。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馆藏《三把刀》剧照 江苏省扬剧团演出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馆藏——1982年《三把刀》剧照(江苏省扬剧团演出)

在创作方法上,石来鸿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称他有三“怪”:一“怪”,石来鸿不是拟好提纲直接进行创作,而是先把不完整的故事提纲讲给别人听,观察听者的眼神和神态,找出吸引人的地方和松散拖沓的地方,从而进行修改取舍。每讲一次,修改一次,丰富一次,直到提纲基本上能抓住听众再动笔;二“怪”,许多剧作家构思作品偏爱安静的环境,石来鸿则爱往热闹的地方跑,如剧场后台、汽车、电车车厢里、繁华大街上,越热闹他思维越活跃,越能出灵感,一些精彩的情节和唱词往往就是在热闹的环境中冒出来的;三“怪”,先写唱词,后写对话。石来鸿认为这样可以做到当唱则唱,不是为唱而唱,更不是因为念白多了所以来段无关紧要的唱,而是从全剧唱腔的安排出发,在构思唱词的同时,把整出戏的对话也一并考虑进去。通过不断实践这三“怪”,石来鸿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石来鸿于1987年离休,1990年7月,吴白匋在为《石来鸿剧作选》一书写序时,希望石来鸿继续编剧,发挥余热,并赠诗写道:“息影词坛未是时,人言八十不稀奇,古今世态森森列,犹待淋漓大笔挥。”离休后,石来鸿依然笔耕不辍,坚持编写剧本,他曾说:“最大的乐趣——笔耕墨耘,最后的归宿——伏案而终。”这种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精神,正是石来鸿众多成功作品的魅力支点,同时使得他在创作的大道上不断前进,为扬剧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馆藏石来鸿作品一览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馆藏——石来鸿作品一览
参考资料:江苏文化艺术丛书——《石来鸿剧作选》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