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好戏分享

好戏分享

一出借古喻今、感召当下的好戏——京剧全本《孝感天》

2022-10-13 20:34:30作者:陆中秋
京剧《孝感天》取材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春秋时期,一代贤君郑庄公,因其母姜后偏爱其弟叔段并助弟谋反,而母子失和,并将姜后幽于颍地,发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
中国日报网10月11日电(记者 陆中秋)“十一”国庆期间,在北京吉祥大戏院上演了一出经典传统骨子老戏《孝感天》。看完后,观众直呼过瘾,并给出了“主题鲜明、情节感人、好剧本、好演员、好唱段,一出借古喻今、感召当下的好戏”的高度评价。并为北京京剧院多年来一直坚守、挖掘和整理传统骨子老戏的举措点赞。
京剧全本《孝感天》康静《孝感天》首演取得圆满成功 摄影:婉拉黛

据悉,北京京剧院“挖掘传统骨子老戏”的项目,给了演员很多自我创作的机会与空间。有的骨子老戏,还有音配像或一些录音作为参考;而有的骨子老戏,连剧本都不完善,更没有录音录像参照。比如这次演出的全本《孝感天》,老剧本有多个版本,录音录像更是残缺不全。那就只能靠剧中人物的饰演者,动脑筋琢磨,包括剧本、包括唱词以及唱腔设计。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极其考验和锻炼演员的综合素养与原创能力。
京剧全本《孝感天》康静
孝感天--还朝 摄影:傅帅

一、好剧本

京剧《孝感天》取材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春秋时期,一代贤君郑庄公,因其母姜后偏爱其弟叔段并助弟谋反,而母子失和,并将姜后幽于颍地,发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姜后到颍地后,哀伤幼子,也悔恨自己做事不当,愧对长子,故而终日啼哭。一夜,叔段夫妻双双入梦,劝母勿再悲啼,耐心等候,庄公不久将迎母还朝。事过境迁,庄公思母心切、深自悔之,经颍考叔斡旋,掘地见母,以应“黄泉相见”之誓,迎母还都。

该剧为京剧传统骨子老戏,前辈名家梅兰芳、尚小云、李多奎、高庆奎、叶盛兰、姜妙香、俞振飞等等先生,均演过此剧,并且有老戏单留存于世,但基本上都仅演其中一折或几折。康静的恩师李鸣岩先生,曾整理加工并演出过其中“梦会”一折。张艺谋导演也是根据此剧情,排演了京剧电影,取名为《天下归心》。

这次全剧的剧本,是由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派老旦名家康静,在结合不同版本的老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整合修订。同时,听取了在《孝感天》剧本论证会上,北京京剧院刘侗院长以及到场专家的意见与创作思路后,集结而成。全剧共有五个篇章组成,分别是:诀母、梦会、献计、思儿和见母。由于时长问题,删去了大量有关“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位、反目成仇”的情节和“拖沓冗长、不合时宜”的篇章。据了解,康静在整理剧本时,也刻意规避了非剧情需要的大场面制作和用人数来烘托剧情的问题,包括一些开打场面,尽量不占太多人。本次演出的班底,全部由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的成员组成。

这次整理的剧本,其“梦会”一折,基本上保留了李鸣岩先生演出版的完整框架不动。但在唱词上,又重新进行了调整。比如原来“梦会”一折,是四句慢板和四句原板,这次改为八句慢板和八句原板。因为原来只演“梦会”这一单折,人物关系仅仅定位在姜后与次子叔段之间。而这次是全剧,郑庄公是核心人物之一。所以,就不能照搬、照用原来的词,就得把剧情交代清楚,否则观众就会有点儿看不懂。另外,“孝感天”的“孝”字,主要讲的是“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而并非“叔段梦会”的情节。故而,在唱词上,就得进行符合全剧剧情需要的重新修改。

这次剧本最终呈现了“淡化宫斗、强化亲情,借古喻今、感召当下”的艺术效果,充满了情感温度。同时,弘扬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和彰显“父恩好报,母恩难补,养育劬劳,当思反哺”的孝亲文化。

二、好演员

这出《孝感天》最大的看点是:主题鲜明、情节感人、行当齐全、流派纷呈、演员优秀、唱段精彩。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派老旦名家康静饰演姜后,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当代著名叶派小生表演艺术家李宏图饰演共叔段,当红程派名家郭玮饰演卫云环,优秀裘派花脸演员王瀛政饰演郑庄公,优秀老生演员倪胜春饰演颍考叔,丑角名家黄柏雪饰演公子吕。鼓师是北京京剧院著名鼓师封千先生和优秀鼓师李明担任。琴师由京胡名家赵旭先生与优秀琴师吕勋福担任。

作为本剧主演之一的康静,是著名老旦表演艺术家李鸣岩先生的高徒。她是当今中青年老旦演员中的佼佼者,曾受教于李金泉、王玉敏、孙振泉、李鸣岩、王梦云、王晶华、高玉倩、赵葆秀、王树芳、李世英(李多奎之女)、高淑娟、刘莉莉,等多位老旦名家。她潜心研究并痴迷于李派的唱法,尤其热衷于老旦传统戏的演唱、挖掘和整理工作。这次康静在剧中扮演姜后一角,唱段繁重,充分展示了她深厚的唱功和符合人物身份的表演。

康静嗓音通透响堂,立音苍音俱佳,擞音衰音挂味儿。高音不喊,中音瓷实,低音不虚,唱法老道,行腔稳健,劲头足且节奏感强。现场观众也感言,康静的老旦行腔路子正、流派属性强,一听,就是老旦该有的音色、劲头和味道。听康静唱老旦,就和听她师父李鸣岩先生的唱一样,纯正上品,不媚不俗,有回味,有嚼头,是一种享受。而且康静的扮相好,一出场就是标准的老旦造型,包括台步和老旦表演技法的运用。另外,康静在台上,有一股子气定神闲和游刃有余的沉稳劲儿。难怪有观众说,康静在台上的艺术感觉和范儿,真像她师父李鸣岩先生,大方、自然、不做作、不出戏。

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叶派小生表演艺术家李宏图饰演的共叔段,在剧中展示了当今舞台上、非常少见的小生反二黄唱腔。有观众戏言:这段反二黄可是不好唱,虽然只有几句,但难度系数2.0,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力。老戏单显示,叶派小生创始人叶盛兰先生,曾唱过这段反二黄,只是没有留下录音资料。这次李宏图先生非常完美地呈现了一段,绝响舞台多年的小生反二黄唱腔,非常好听,值得大大点赞。更值得一提的是,李宏图作为当今小生行的领军人物,也已经是六十岁开外之人,但仍然能保持如此精湛的艺术功力和舞台呈现,这也是和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坚守与练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程派名家郭玮饰演的卫云环,因为剧情的安排,在剧中唱段虽然不多,但行腔的程派韵味十足。因为这段唱,程派前辈们并未留下任何资料(是否唱过,目前不得而知)。所以,唱腔基本上需要重新设计。据悉,郭玮为了唱好这段唱腔,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演出现场,也是受到了观众朋友们的高度肯定和一致赞许。郭玮作为当今程派艺术的优秀传承人,台上的艺术形象光芒四射,台下的为人处世非常低调,人缘好、台缘好、行腔正、台风稳,深受观众和戏迷朋友们的喜欢。

剧中饰演郑庄公的,是北京京剧院优秀裘派花脸演员王瀛政。他在本次演出中,可圈可点,可赞可誉。作为青年演员,演绎郑庄公这个人物,不那么容易。对演员唱、念、表,等方面的要求都极高,既需要具备铜锤花脸的唱功,也需要借鉴架子花脸的一些表演。另外,在人物情感的释怀上,火候的拿捏上,也不是那么好掌握。尤其最后一场“掘地见母”的表演和唱,既不能演的像李逵探母,也不能演的像四郎探母,难度系数,也是2.0。最后在“地穴”中的一段“汉调”(费玉明先生设计),更是行腔出自于肺腑,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听后潸然泪下,令人动容。有观众表示:这次王瀛政的表现,真是让人刮目相看。无论是唱,还是念,还是表演,既不温,也不过,也没有让人有“一惊一乍”的感觉,整场感觉非常之舒服。演出现场,观众也是多次给予热烈的掌声。花脸行当后起之秀,多多磨炼必成大器。

北京京剧院优秀老生演员倪胜春和著名丑角演员黄柏雪,在剧中分别饰演颍考叔和公子吕。他们在这次演出中,均有上乘表现。据悉,原来为颍考叔还设计了好几段唱,因为全剧时长的问题,必须压缩,倪胜春先生主动提出,减老生唱段,保其它角色的唱段。其实作为演员,基本都希望自己的戏份能够多一些,这是人之常情。但在关键时候,也必须做出“牺牲”和“取舍”。期待下一次演出,颍考叔这一角色,能有更多的戏份展现。因为,颍考叔这个人物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大孝”“至孝”之人。据原文记载:“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既然剧名叫《孝感天》,不妨可以考虑加一些情节,也适当体现一下颍考叔对其母的“孝”。当然,这只是笔者的建议。

三、好唱段

著名作曲家、京剧演奏家费玉明先生,担任艺术指导。全剧唱腔设计,由费玉明先生和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琴师吕勋福,共同完成。其中,北京京剧院京胡名家赵旭先生和著名鼓师王硕,参与了小生和青衣唱腔的润色与指导工作。

从演出现场的效果和观众的接受度来看。所有唱段,均受到了大家的高度欢迎和认可。一听,就是典型传统骨子老戏的感觉和味道。一出戏能否流传开,剧情和剧本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要看剧中的唱段能否被传唱。唱腔设计者之一的费玉明老师指出:任何一出戏,剧情再好,主题再鲜明,如果没有若干段“好听,好唱,好学”的唱段流传,那这个戏也立不住。如果排演一出戏,能有几段唱段被传唱,那这个戏至少不能叫失败。所以,这次所有的唱段,均紧紧遵循以传统唱法为基本设计原则。与此同时,根据剧情和唱词的需要,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也有一些变化。也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费玉明先生也指出,无论如何创新,都不能丢掉传统唱法的根。因为这是骨子老戏,不能弄来弄去像是新编戏。

据悉,费玉明先生在设计唱腔期间,曾因身体不适,住院多日。因为病症,导致疼痛难忍。费玉明老师也打趣地说,缓解疼痛的唯一方式,就是琢磨唱腔。在病床上,都放满了反复修改的数十份设计稿。因为老旦的剧目相对较少,可借鉴的唱腔素材也很有限。费玉明老师也表示:设计一段新腔并不难,但要设计一段不丢老味儿、又要有新意、还得符合演员唱法习惯、还得符合唱词意思的腔,就得动一番脑子。七拐八拐的、复杂繁琐的腔好编,但如果编出来的腔,旋律过于复杂,演员自己唱着都费劲,那也就没人学了,更谈不上传唱了。犹如“钓金龟”中的“叫张义”唱段,这类看似非常简单的腔,却能传唱百年而不衰,就是源于“好听、好学、好唱”。

费玉明老师是康静的恩师李鸣岩先生,默契合作了几十年的琴师,对李鸣岩先生的唱法了然于胸。而费玉明先生的爱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高淑娟老师,是康静的启蒙奶师,从小就给康静打下了坚实的老旦基本功。所以,费玉明先生和高淑娟老师,对康静的唱法及表演非常熟悉,以至于设计出来的唱腔,康静唱起来,自然也就感觉到非常的舒服与顺口。

“梦会”一折中,八句慢板和八句原板的唱腔,是由康静自行设计。牢牢秉承了“继承”和“守正”的原则,一点儿不试图去创新,甚至于京胡伴奏,连花过门都不要,就用“老味”的唱法和拉法。据康静介绍,这两段唱腔,与其说是自己设计的,不如说是借用的。因为真正的设计者,是李多奎大师。在旋律上,基本上都是李多奎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剧目中所用过的。这里面包含了一些李派特色非常鲜明的唱法,以及一些半音的运用。用康静的话说就是:老先生千锤百炼的腔,动一点都觉得不是那个意思,但又不能整段的拿来套用,毕竟唱词不一样、辙口不一样、人物情感也不一样。为了设计这两段唱,康静把李多奎先生的所有二黄慢板和原板,都反复听了不知多少遍,着实动了一番脑子。所以,一听,感觉唱腔似曾相识,但对照着细听,又不完全一样。康静还戏言,看谁能猜出这两段唱,一共借用了李多奎先生哪些唱段的哪些腔。

“梦会”一折中的“反二黄”唱段,根据戏理需要,在唱词上略有改动,但在唱法和旋律上,基本沿用了李鸣岩先生的风格。而且这一段,康静也是得到了李鸣岩老师生前的实授。

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琴师吕勋福,是著名琴师艾兵先生的高徒。他作为全剧的主要琴师和部分唱段的唱腔设计,也是任务量巨大。为了能更加完美的体现费玉明老师的唱腔伴奏技法和音乐设计思路,也是多次登门请教。有时为了给乐队提供相对准确的谱子,熬夜至凌晨也是常态。尤其是在十一期间,北京京剧院有三十多场演出,吕勋福先生也参与了好几场大戏的操琴任务。难怪吕勋福自己也坦言,这么短的时间内,能相对圆满的排演出《孝感天》,对自己还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演出现场,观众也是多次对吕勋福先生精湛的伴奏技艺,鼓掌、叫好。费玉明先生也给予了高度肯定。

还有全剧的导演徐帅帅,基本上是在没有任何参照的前提下,构思出整体的演出框架。其中,最后一场“掘地见母”的舞台设计和一些进出地穴的动作,北京京剧院的优秀花脸演员罗帅,也给了王瀛政很多好的建议。这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王瀛政和罗帅,同为北京京剧院的花脸演员,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但在这次排演的整个过程中,罗帅甘居幕后,为全剧提供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参与剧本整理、编写唱词和为花脸设计一些动作。在此,得为北京京剧院一棵菜的团队精神和融洽的协作氛围点赞。

所以,康静也感慨到,一出戏,如果没有集体的智慧、共同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任凭你是再大的角儿,你也唱不了。掌声和鲜花给了主演,殊不知,这些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所付出的辛苦,一点儿不比主演少。在采访中,康静也反复强调,要多写写这出戏的台前幕后、多写写大家的付出,少写她个人。

四、报师恩

据康静介绍,排演全本《孝感天》的起因,是源于前几年,她和恩师李鸣岩先生,共同参演了由张艺谋先生导演的京剧电影《天下归心》。剧中,李鸣岩先生饰演姜后,康静饰演颍母(颍考叔的母亲)。席间,李鸣岩先生曾对康静说,这个题材的戏很好,是讲孝道、讲亲情的戏,前辈很多名家都演过,值得好好挖掘,到时候可以请费玉明老师给设计设计老旦的唱腔。这个戏可以是小生挑梁,可以是花脸挑梁,可以是青衣挑梁,甚至可以是老生挑梁,当然也可以是老旦挑梁,关键是要看演哪一折,剧本怎么写。如果演全剧的话,完全可以重新修订老剧本,改由多行当联袂主演。而且李鸣岩先生还给了康静很多建议,包括一些唱词的调整和剧情的衔接。也正赶上北京京剧院有“挖掘传统骨子老戏”的项目。为此,康静就申报了此剧并得到了院里的批复同意。当时“艺术指导”一栏写的是:李鸣岩、费玉明。

令人惋惜和遗憾的是,李鸣岩先生未能看到最终的剧本,更未能看到这出戏的首演,就已于2021年8月11日故去。康静回忆时,也是动容地感慨到:师父生前曾一再告诫和叮嘱,艺术上要断奶、要学会自己创作,不能总吃老本,不能总吃现成饭,不能总躺在已经取得的一点儿成绩上,艺无止境,要不断奋进。还经常嘱咐康静,任何一出戏,不管自己在剧中是主演还是配演,都要认真对待。如果自己是主演,不可以时时处处想着突显自己,表演上要符合人物和戏理;如果自己是配演,在台上切不可一通高腔,搅了主演的戏。李老师还经常说,尤其是我们老旦演员,要认清这个行当,要摆正心态,虽然老旦也能挑梁、也能唱大轴,没问题,但主要还是要当好绿叶,让台上的红花更红。还说,你师爷(李多奎大师)一辈子甘当绿叶,辅佐了那么多流派创始人,最后自己也成了一代宗师……每每想起这些话,康静也是难止哽咽之声。同时感慨到,师父走了,才知道师父生前嘱咐的很多话,值金子!师父不在了,才知道演出有师父把场,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儿!

康静自己也略带激动地说,希望这次演出没给师父丢脸,也希望师父能和剧中“梦会”的情节一样,“托梦”告知,这次演出还有哪些不足,还需要怎么改进……

五、出精品

据悉,演出结束后,剧中主要演员,也给很多前来观看的老师和戏迷朋友们打电话,听取反馈意见。康静说:一出戏,不管是新编戏,还是挖掘整理的骨子老戏,不可能首场演出,就展现的无比完美,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不管别人如何夸,那只能当成是对演员的一种鼓励,必须要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要听专家的建议,也要听取合作者和戏迷票友们的建议。只有通过汇总各方面好的想法,然后再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和打磨,这样才能出精品、才能成为一出立得住、可传唱的戏。康静说,有好多来现场观看的朋友,演出结束后,私信给她,在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中肯的、而且非常可行的建议。其实大家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这个戏更加完善、更有看点。

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孝感天》这出极富正能量和情感温度的骨子老戏,继续打磨、不断完善,在今后的演出中,能有更为精湛的艺术呈现,最终能成为一出立得住、可传唱的经典好戏。

父恩好报,母恩难补,养育之劳,当思反哺。
受难十月,含辛茹苦,分娩如割,脱胎换骨。
叫一声娘,何等幸福,娘在家在,尚有归途。
儿离膝下,牵肠挂肚,孝感上天,掘地见母。

这是《孝感天》最后一折“掘地见母”中,母子出地穴时的一段旁白。借古喻今,愿:天下儿女膝前行孝、父母双亲福寿康宁。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