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扬州谢氏昆曲韵,家学渊源耀乾坤
2024-07-21 21:44:44作者:扬州市青年昆曲协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谢也实、谢真茀兄弟共赴盛邀,参编《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此为全国民间自发编纂之昆曲大典,空前绝后。
扬州谢氏昆曲韵,家学渊源耀乾坤
历史上,昆曲在古城扬州曾一度十分兴盛,盐商多蓄昆曲戏班,文人也以清唱昆曲为时尚。至今扬州城里还有“苏唱街”的地名,原来是清代苏州昆曲优伶聚居之处。
清代中叶之后,扬州昆曲日益凋零,但是民间清唱依然绵延不绝,少数士大夫们坚守着昆曲,谢氏就是其中一个历时百年之久的昆曲世家。本文将通过介绍谢家昆曲著作,以窥见谢家昆曲艺术传承之深厚。
谢家传家宝——《莼江曲谱》

出自扬州吴道台宅第的吴白匋(征铸)先生,曾是谢莼江的门生。在《莼江曲谱序》中,吴先生备述其价值与艰辛:“吾师谢先生,讳庆溥,号莼江。本山东济南人,流寓扬州。毕生甘守清贫,不求利禄,舍昆曲外,别无嗜好。髫龄即学歌吹,旁及各种乐器。闻有能昆曲者,不问其为当代名家,为伶工,为里巷小民,辄拜访求教。昆曲分角色甚严,细习者往往专攻一门,不及其馀。师则生旦净丑,兼收并蓄,闻歌即学,遇谱必钞。考其源流正变,订其宫调板式,审其唱法字音,并记其场面锣鼓,必求其全备尽善可。竭数十年之精力,熟谙之曲,能不观谱而吹唱出者,近四百折。钞存之谱,多至千馀。大江以北能昆曲者,腹笥之广,盖无出其右者焉!扬州时有广陵曲社,推师为中坚,扬人之愿学者,争趋于门,座客常满,歌管终日不绝。”
1947年,日寇肆虐之时,谢家书稿随主人颠沛流离,历经风雨飘摇,虽历经散失之痛,然大部仍劫后余生,幸存于世。逃难途中,谢莼江先生溘然长逝,临终之际,心系昆曲,语重心长,嘱两子谢也实、谢真茀传承其一生心血。
在昆曲被诬为“封资修靡靡之音”之时,谢家人心惊胆战,虽焚毁众多“四旧”之物,然对于谢莼江之珍贵文稿、曲谱,却毅然决定冒险保存,以续先人之遗志。谢真茀夫人,虽不懂昆曲之韵律,然对保护家传之昆曲书稿,立下赫赫之功。书稿历经埋藏、转移,几经波折,最终藏于谢谷鸣工作之机关保险柜内,方得躲过那场空前之浩劫。
岁月流转,部分书稿流落民间,如明珠蒙尘。然谢真茀矢志不渝,努力赎回,使明珠重归故土。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将两本《莼江曲谱》慷慨赠予苏州昆曲博物馆,为昆曲史添上浓墨重彩之篇章,使后人得以领略先贤之遗风,共赏昆曲之韵味。
谢氏昆曲代代相传
谢真茀先生继承父亲谢莼江的家传,也花了一辈子心血继续深入研究昆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谢真茀和大哥谢也实联手著书,根据父亲遗留下来的讲义手稿,加上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了一本昆曲普及入门书《昆曲津梁》,后来正式出版。这是建国以来在古老昆曲濒临绝境的情况下,全国最早出版的昆曲专著,在寂寞的曲坛上激起了层层涟漪。

上世纪八十年代,谢也实、谢真茀兄弟共赴盛邀,参编《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此为全国民间自发编纂之昆曲大典,空前绝后。谢真茀任南曲乐式部分副总编,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于此艰巨浩大之工程。他遍寻曲谱,细加比对,于千变万化中探寻填词谱曲之规律,功力之深,令人叹服。谢谷鸣则助父“翻译”工尺古谱为简谱,其工作量之巨,业务之繁,超乎常人想象。全书四册,洋洋洒洒三百多万言,为昆曲传承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本文改编自韦明铧《昆曲全才谢莼江》《谢家三代著曲书》
很赞哦! ()
相关文章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