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名家零距离

名家零距离

于魁智:京剧传承,与宁同唱

2022-07-30 09:09:44作者:芮天舒
于魁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扎实的基本功让他得到了多位老师的传授,唱念做打四功日益精进。一般戏校的学生毕业时能掌握十几出剧目,他却学会了近20出戏。
于魁智 南京市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名家
于魁智 南京市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名家

京剧的未来,属于年轻人。年轻一辈的京剧演员,既然选择了京剧这一行,就要认准一个目标,坚定一条信念,朝着目标去奋发努力,总有一天会达到你的理想目标。

7月22日,南京中山南路艺术大楼三楼排练厅,对南京市京剧团的青年演员来说,今天这场排练不同寻常。
“我们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南京市京剧团团长王珏说。
就在当天上午,南京市京剧团与京剧名家于魁智签约成立了“于魁智工作室”。
签约仪式结束后,下午于魁智即来到南京市京剧团,开展教学培训活动。
“汉刘秀在后宫坐卧不稳,寒风儿一阵阵好不惊人……”

台上,“90后”青年演员周以恒唱起于魁智的经典唱段之一《打金砖·太庙》选段。
台下,于魁智认真听着,时不时起身示范:“小周,你唱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前快后缓,要将刘秀错杀功臣的懊恼体现在里面……”
细节一个一个地抠,唱腔一句一句地过。
不觉间,所有人的衣衫都已被汗水浸湿。
于魁智
于魁智

1、对于京剧,我从未动摇过

“选择京剧艺术这门职业,是我不满11岁时做的决定。”
回顾自己50年的舞台生涯,于魁智这条路走得艰苦而漫长。

1978年,于魁智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是当时学校向全国招收的两名老生之一。

练功,是戏曲演员最熟悉的场景,也是最重要的日常。

于魁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扎实的基本功让他得到了多位老师的传授,唱念做打“四功”日益精进。一般戏校的学生毕业时能掌握十几出剧目,他却学会了近20出戏。

1982年,于魁智以各门功课全优的成绩毕业,进入中国京剧院(现国家京剧院)工作。

他边跑龙套,边向老艺术家们求教。

“京剧大师李少春先生是我们这些后辈学习的榜样,虽然我来到中国京剧院工作时,李少春大师已经去世了,但我有幸跟随曾经与李少春大师合作多年的前辈名师们学习,从中受益匪浅,对我后来艺术道路越走越宽帮助很大。”

跑了几年龙套后,于魁智的机会来了。

中国京剧院有一年在鞍钢演出《群借华》,扮演关公的演员因故无法演出,是京剧大师袁世海先生破格提拔了名不见经传的于魁智。

经过几天的认真准备,于魁智登台了,演出得到了观众与专家的认可。当地媒体评价于魁智的表演是“小关公轰动了大鞍钢”。

之后,他多次参加重大京剧比赛。1987年,他荣获首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1989年,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991年,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1993年,荣获梅兰芳金奖……

如今的于魁智已年过六旬,作为京剧名家,他称得上誉满梨园。

他固本守正,演绎了《杨家将》《伍子胥》《四郎探母》《打金砖》《野竹林》《将相和》《满江红》等经典剧目,让国粹经典代代相传。

他求新求变,创排了《梅兰芳》《袁崇焕》《走西口》《赤壁》《知音》《西安事变》等原创剧目,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

他载誉丰硕,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

他走出国门,2004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国粹之声,开创了中国京剧艺术的先河。

于魁智50年未曾离开京剧舞台半步,这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京剧艺术,我拿它当作自己的职业,也是我的事业、奋斗目标,对于京剧我从来没有动摇过。” 

2、每次到南京,都能感受观众的热情

京剧虽形成于北京,但南京也一直是京剧演出的大码头,演出场馆众多,几代名家都热衷在此登台献艺。

1956年,京剧大师梅兰芳来到南京人民大会堂表演《贵妃醉酒》《霸王别姬》《二堂舍子》和《抗金兵》等名剧,整个南京城万人空巷,争相一睹梅派风采。
梅兰芳在南京人民大会堂表演剧目《抗金兵》
1956年,梅兰芳在南京人民大会堂表演剧目《抗金兵》

1957年,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先生来宁演出,宋先生所扮演的红娘,让南京戏迷为之倾倒,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活红娘”从此不胫而走,声名远播。

时过境迁,京剧目前仍是南京的第一大剧种,南京城内不仅有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和南京市京剧团两家专业京剧院团,业余组织更是不计其数。

一次随团来南京的演出,让于魁智亲眼感受到了南京人对京剧的热情。

20世纪80年代,于魁智随中国京剧院来到位于南京杨公井的人民剧院(现南京光阳大舞台人民剧院)演出。眼前的景象让于魁智感动不已——在剧场窗口等着购票入场的观众排成了一字长龙。

据一位观众介绍,演出虽在晚上,但大家早早就来排队,生怕买不到票。

“现场观众非常热情,谢幕时要求我们多次返场。回到北京之后,我还收到过南京观众的热情来信和寄来的南京特产。”

于魁智说,这场演出让他感受到了南京观众对于京剧艺术的热爱。从那之后,无论是演出还是活动,南京都是他演出安排中的重要一站。

“每次到南京,都能感受观众的热情。”于魁智笑称。

2004年11月,于魁智推出了《于魁智老生唱腔专辑》,同年12月17日在南京紫金大戏院举办签售活动,在当时的南京票友圈里刮起了一阵“于魁智旋风”。
于魁智老生唱腔专辑
《于魁智老生唱腔专辑》

于魁智回忆,自己刚走进签售大厅,票友们的掌声就响了起来。
在60分钟的签售活动中,他的笔几乎没有停过。
“有的票友签了名,还要拉着我合影;有的票友自己买了一套签名专辑,还要给朋友带一套。”

3、工作室要守正创新,薪火相传

“我每年至少来南京两次。”于魁智说,他见证了南京观众对京剧的热情不断升温,也见证了南京本土京剧团的快速发展。

南京市京剧团团长王珏,是于魁智在中国戏曲学院读书时的学弟。

一次闲聊,王珏对于魁智说,青年演员们学戏,光看录像肯定不行,还是要通过名师们的“口传心授”,让这些青年演员能够近距离地接受名师的指导,这对他们的艺术发展有很大帮助。

“这和我想到一块去了。”于魁智说。

2018年1月,南京市京剧团与国家京剧院在南京签订了结对共建合作协议。国家京剧院从剧目创作、人才培养、艺术指导等多方面对南京市京剧团予以支持。

从那之后的近4年时间里,南京市京剧团与于魁智、李胜素两位艺术家,以及国家京剧院一团合作演出了传统京剧《凤还巢》,折子戏《李逵探母》《霸王别姬》,现代京剧《红灯记》,原创京剧《大明城墙》《梅园往事》等,先后在南京和杭州等地举办了京剧名家演唱会。其中《大明城墙》《梅园往事》均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项目资助,得到了观众和市场的认可。

“从去年开始,我和于魁智老师就在谋划成立南京市文化名家工作室,因地制宜地开展艺术传承活动。”王珏说,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扶持资助下,在南京市文投集团、南京市演艺集团的支持下,这一想法最终在今年7月22日变成了现实。
于魁智工作室
“于魁智工作室”签约启动仪式现场

在于魁智眼中,工作室成立的意义在于“守正创新,薪火相传”。

“京剧讲究薪火相传,艺术作品和风格是需要传承的,一个剧团的优良艺术作风、创作态度也是需要传承的。”

于魁智说,我们这一代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事京剧艺术工作的,就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掌握的表演技能和舞台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迅速成长,尽快站到舞台中央来。

“守正创新”重在守住京剧艺术的思想内核。于魁智说,京剧宣扬的是真善美、忠孝仁爱、仁义礼智信。像《四郎探母》《岳母刺字》《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满江红》等剧目都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高尚气节。“我们传承京剧作品,就是在守护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根’。” 于魁智说。

4、京剧的未来,属于年轻人

在南京,喜爱京剧并不意味着被贴上“中老年”这个标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被这门古老的艺术深深打动。
南京市京剧团成立于1962年,近年来不断吸收和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京剧优秀人才,目前中青年演员已成为剧团的中坚力量。
“南京市京剧团的青年演员有‘80后’‘90后’甚至‘00后’,每个人都富有朝气,敢于拼搏,这让我看到了京剧传承与创新的希望。”于魁智说。
在“于魁智工作室”签约启动仪式上,于魁智对台下的青年演员们提了要求——既然决定学习和传承京剧艺术,就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拿出百分之百刻苦钻研的精神,争取学有所成,学有所长。
于魁智授课
于魁智(右)授课中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于魁智工作室”首期培训将以于魁智为领衔名家,联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胜素,集结国家京剧院老中青艺术家,对南京市京剧团老生组、青衣组、武生组、花脸组及乐队进行系统教学和技艺传授,实现生、旦、净、丑所有行当的全面提升。

“工作室首年内陆续合作及传授剧目有《打金砖》《文昭关》《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秦香莲》《战马超》《闹天宫》等。这些剧目的学习与排练活动将在南京和北京两地开展。” 王珏说。
王珏
王珏

王珏介绍,于魁智工作室计划于2023年春节前后在南京和北京开展“于魁智工作室教学成果汇报演出”,届时南京市京剧团青年演员将与于魁智和李胜素老师联合演出。

“如今,走进剧场观看京剧演出的绝大部分都是中青年观众。这让我感到欣慰。”于魁智勉励南京市京剧团的年轻演员,“京剧的未来,属于年轻人。既然选择了京剧这一行,就要认准一个目标,坚定一条信念,朝着目标去奋发努力,总有一天会达到你的理想目标。”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