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闲话梨园

闲话梨园

太湖县在京剧中的独特作用与贡献

2025-01-05 20:07:29作者:胡小明
古老的太湖方言、源自南戏的太湖曲子戏、湖广调皮簧等,共同孕育了京剧艺术的萌芽。从太湖方言中,我们可以窥见京剧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非遗 国粹 京剧
戏曲

在中国戏曲的璀璨星河中,京剧与黄梅戏是两颗最闪耀的明星,京剧鼻祖程长庚、米应先①,黄梅戏艺术家胡普伢②、严凤英、马兰、韩再芬等等,都是安徽安庆戏曲母土上孕育成长,位于安庆市西南的太湖县是戏曲圣地,这里的曲子戏、弥腔被称为“戏曲活化石”。太湖曲子戏③源自于南戏,在明朝又与江西弋阳腔结合,形成独特的声腔体系,从而为京剧湖广调特区诞生、黄梅戏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

①徐章程,郑炎贵,《徽班名伶米应先籍贯考辨》,《中国京剧》,2022年第11期。
②何慧冰,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庆市评论家协会理事,曾任太湖县文联副主席,黄梅戏剧本经王自诚改编后定名《胡普伢》,已经搬上戏剧舞台,参加中国(安庆)第八届黄梅戏艺术节。胡普伢是丁永泉的师父。
③许明迪,《安徽太湖曲子戏的保护传承研究》。
太湖曲子戏《降曹》
太湖曲子戏《降曹》

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融合的声腔体系、精美的服饰造型、百花齐放的传承派别,成为中国戏曲的瑰宝,当之无愧的“国粹”。近年来,随着科技和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宫廷资料、民间家谱相互佐证,学术研究、文化研讨相互碰撞,对京剧历史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京剧名家、京剧史学者、余派老生薛浩伟在纪念程长庚180周年时提出“湖广调特区”概念,明确指出太湖县就是湖广调特区中的“湖”、广济县就是湖广调特区中的“广”,湖广调者、皮簧是也,“安庆二黄戏”出生于皖鄂交界处,是为京剧之源、汉剧之源、徽剧之源。


古老的太湖方言、源自南戏的太湖曲子戏、湖广调皮簧等,共同孕育了京剧艺术的萌芽。从太湖方言中,我们可以窥见京剧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从太湖曲子戏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感受京剧剧目的多样性和戏剧性;从湖广调皮簧声腔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京剧音乐的韵律美和情感深度。

二黄,原称二簧,即胡琴别名。

京剧早先有很多叫法,内行人自称:梨园行,唱二黄的。外界人士则称呼它:京二黄、京调、平剧、国剧。建国后才正式命名京剧。据清代有关戏曲史料记载,唱二黄的艺人来自安庆、湖北两地,京剧早先既称二黄,其语言、口音自然要考证安庆、湖北两地了。

安庆府辖之太湖县与黄州府辖之广济县(今湖北武穴),虽属皖鄂两省,实处一地。语言相通,共本楚音,习俗相近,采茶小调、民间歌谣亦一脉相承。故流行于太湖、广济一带之民间曲调,时人均呼“湖广调”。——薛浩伟《湖广调者 皮簧是也》


太湖县,作为湖广调特区,直接催生了“安庆二黄戏”,是当之无愧的京剧重要发源地之一,也影响了徽剧、汉剧形成,其文化特色和历史地位不可忽视。

欧阳予倩在《京戏一知谈》中称二簧腔是“由弋阳腔同安徽的某些曲调相结合而成”“乃安徽艺人和湖北艺人杰出的集体创造,总名之曰湖广调”,明代时期,安徽艺人和湖北艺人结合太湖、广济方言“以字生腔”创造了二簧湖广调。京剧早期的起源发展之路,与黄梅戏如出一辙,同样是由安徽、湖北交界处人民创造,有如一母所生的双胞胎姐妹。

晚明时期,二簧早已在皖鄂交界安徽省会安庆、湖北黄州一带盛行,由于长江水路交通发达,以及战乱纷争,气候灾难等,湖广调二簧艺人开始四处流动,流向陕地与西秦戏班融合,流向当涂收编时剧。二簧收编时剧后,便将其中部分剧目改用胡琴伴奏,称为二簧四平调。明代,陕人流入安庆带来西秦腔,湖广调与西秦腔结合产生了“安庆梆子”;当西秦腔流入鄂地,形成“西皮湖广调”。所以,二簧湖广调始自安庆、黄州,西皮湖广调形成于鄂地。王梦生《梨园佳话》:“皮为黄陂、黄为黄冈,此调创兴于此,故曰二黄”非业内之考,实不足信也。薛浩伟论文中明确指出:京剧所唱之西皮二簧,实事求是地说,它是出生于皖鄂交界之“安庆二黄戏”。它,传到北京,与北京音结合,是为京剧;传到汉水,加重襄樊之音,是为汉剧;传到徽州,与徽州高腔合班,又逐渐衍变为徽剧。

梨园叶氏京剧宗师堂
梨园叶氏京剧宗师堂丨图源@江涛视觉

大约170年前,清道光年间,太湖人叶廷科带着夫人以及年幼的儿子叶中定、叶中兴走出小池驿北面的大山,搭坐同乡贩运茶叶的木船,离乡背井北上进京谋生。叶中定、叶中兴进入老嵩祝科班,专门学习二黄戏。

叶中定学净,工架子花脸,能演曹操、鲁智深、张飞、李逵及钟馗等角色。他演的曹操,惟妙惟肖,红极一时,观众时称“活孟德”。叶中定与三庆班钱宝峰、春台班庆春圃形成“三净鼎立”,多次为咸丰、同治帝、慈禧等演出。叶中兴学旦,英年早逝,二人出科后正式搭入四喜等名班,均奉旨入宫演出,享内廷供奉。

叶中定的大儿子叶福海,子承父业学净行。二儿子叶春善即富连成社创始人,早期在小荣椿科班学戏,郭春山、刘春喜、谭春仲、蔡荣贵、张荣奎、杨小楼、谭小培等都是这个科班培养出来的。1904年,由牛子厚出资,在北京成立京剧班社“喜连升”,后改名“喜连成”,叶春善任社长。1912年,班社改名“富连成”。1935年,叶春善去世,其长子叶龙章继任社长。直至1948年停办前,富连成社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八科十一班约800人和近20位开宗立派的京剧大师,侯喜瑞、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筱翠花、谭富英、叶盛章、叶盛兰、裘盛戎、袁世海、李世芳、毛世来、谭元寿、冀韵兰等人都曾在这里学艺。
富连成社
富连成社
在富连成社创办之初,叶春善就对天盟誓:“创办科班,不为发财致富、争名夺利,只为培养教育梨园后一代,永续香火,替祖师爷传道”。叶龙章继任后,一方面严守父训,完整保留了富连成社教学传统;另一方面锐意改革,为学生增设文化课、英文课,开设医务室、建立合同医院,召开家长会,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同时,还联系各大报社发布通告,建议举行童伶选举,让年轻的学员在更大的舞台上得到锻炼。百余年来,太湖人创办的富连成社是京剧教育史上办学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京剧科班,被称为京剧“第一科班”,被誉为京剧的“大师摇篮”。

富连成社的创办,是京剧教育和传承的里程碑。


除了富连成社培养的人才之外,据民国成书的程演生撰《皖优谱》记载,还有三庆班名伶宋全宝,外号碧云、碧筠,黄聊贵、稽永林、陈荣官等,以及众多名不见经传的艺人。按《京剧艺术》2022年第11期徐章程、郑炎贵文章考证,名伶米应先,又名米喜子,即京剧鼻祖程长庚的师傅,擅长昆腔与二簧调,是安徽太湖人。目前,北京安庆义园、名伶郝兰田故事、《梨园外史》、《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均提供了直接证据。此外,太湖人赵荣琛是京剧程派传人,也是京剧教育家,为振兴京剧程派艺术居功至伟。
程派二代传人赵荣琛
程派二代传人赵荣琛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人类的文化遗产之一。戏曲声腔格调的形成非经几代人的积累、深厚的文化土壤、多元交融的时空所不能为也,县太湖县也是黄梅戏人才的沃土:第一位黄梅戏女艺人胡普伢,第一位黄梅戏二度梅得主马兰,她们的艺术生涯和成就,为黄梅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国戏曲的多样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了宝贵财富。


如今,京剧和黄梅戏是最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戏曲形式。京黄一体,同根同源,都是中国戏曲之精华,从这个视角来看,安徽太湖县是当之无愧的“京黄故里戏曲圣地”,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全国戏剧生态保护区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更好挖掘太湖方言、太湖曲子戏、弥腔的历史价值,更全面的认识和传承安徽太湖的戏曲文化。

【资料来源】
1.薛浩伟,《湖广调者 皮簧是也》,纪念程长庚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1991年7月。
2.许明迪,《安徽太湖曲子戏的保护传承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2018年5月。

作者/胡小明
视频来源/@文旅太湖
注明/文中图片、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致谢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