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痴梦》到《马前泼水》——龚苏萍对荀派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2022-11-16 16:27:20作者:唐燕能
从一出京剧传统戏《痴梦》到整出《马前泼水》的改编与演出成功,两位艺术家就解决拓展荀派剧目的广度与宽度,以及表演程式的创新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著名戏剧理论家王家熙生前说:“以现代审美意识观照古典戏剧的探索,是非常有成效的,这是荀派艺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之一。”荀慧生的戏剧观就总体说,仍属于写意范畴,他在写意的基础上恰当地融入了写实因素,使程式化表演与生活化表演有机、适度地结合一体,荀派艺术“出新意于法度中”形成的独特风格,传递了一种崭新的审美理想。
而当代荀派艺术领军式的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先生,及其紧随其后的大弟子——江苏著名荀派名家龚苏萍女士,便是实现荀慧生审美理想的勇敢的开拓者与实践者。从一出京剧传统戏《痴梦》到整出《马前泼水》的改编与演出成功,两位艺术家就解决拓展荀派剧目的广度与宽度,以及表演程式的创新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本文试图对龚苏萍在继承恩师孙毓敏《痴梦》的基础上,增益首尾,改编、演出成功《马前泼水》的创作过程,作些浅显的分析,以就教于方家与荀派艺术的追随者。
一、从《痴梦》说起
荀慧生大师,由于他开创的荀派艺术贴近生活,且擅长借鉴、吸取兄弟剧种各种表演手段与技巧,为“我”所用,所以他除了精通青衣、花旦、刀马旦等各种类型的骨子戏300多出之外,一生创排新戏90余出,数量之多,在旦角四大流派中居首位。
他的得意弟子孙毓敏继承了老师的衣钵,虽然历经磨难,“文革”结束复出后,经几十年的努力,她不仅复演了荀师的代表剧目:《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勘玉钏》《荀灌娘》《霍小玉》等;还抢救了许多行将湮没的荀派剧目,如:《香罗带》《鱼藻宫》《埋香幻》《杜十娘》等。与此同时,她与人合作,创编的新剧目竟有数十出之多,如:《吼狮记》《陈三两》《一代贤后》《痴梦》《姐妹易嫁》等。
其中《痴梦》在庆祝孙毓敏60寿诞演出于上海逸夫舞台时,大获成功。此后,该剧被各地京剧院团竞相争演,久经不衰。
孙毓敏移植改编《痴梦》于1985年。它是昆曲《朱买臣休妻》中的一折,剧情很简单:汉代有个崔氏女,嫁于寒儒朱买臣,因朱二十载屡试不中,遂离异,改嫁张屠户,经常挨打受骂。前夫朱买臣高中状元,贵为太守。崔氏幻想与前夫重续前缘,做了一场“痴梦”。京剧界有装疯戏,如梅兰芳的《宇宙锋》,有真疯戏,如尚小云的《失子惊疯》;而孙毓敏则在《痴梦》中创造了半疯戏,极大地丰富了剧目类型,在革新手法上也突破了传统戏中行当的藩篱,别开生面,注入了当代人的生活气息,吹来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清凉之风!
由于主人翁崔氏属于多重性格,孙毓敏大胆地打破传统京戏中花旦的表演程式,运用青衣的韵白,昆曲泼辣旦的唱腔与大段歌唱的方法,偏重于性格化的表演,将时疯时醒的崔氏演活了。
在这一出戏中,崔氏最大的特点是跨行当,不管传统戏中对于行当的分类如何界限分明,凡有利于塑造崔氏这个人物的各种行当类型,如青衣、花旦、闺门旦、泼辣旦,都拿来融入自己的表演中,其跨度之大,引领了跨行当的潮流。也为她的爱徒龚苏萍将《痴梦》增益首尾,扩展成整出大戏《马前泼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题的深化与崔氏角色的精确定位
来自江苏京剧院的荀派名家龚苏萍,对孙毓敏老师的表演艺术痴迷之极,几可用“崇拜”二字来形容。她的一招一式,一笑一颦,都竭力模仿孙老师,通过二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无论演《红娘》《金玉奴》《埋香幻》,其荀派戏的唱念做打,与乃师可谓“一无二致”。
她特别喜欢孙老师的《痴梦》,也不至一次地演过这出戏。然而,经过数十年舞台与教育实践,她逐渐认识到,模仿得再像,充其量是个“小孙毓敏”,学的是外在的形态,没有学到艺术的真髓。关键是要真正演活戏中的崔氏,对这个人物必须加入个人的透彻理解,这样才能在学习、模仿孙老师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把所学的一切技艺化过来,对每句唱腔,一招一式,各种眼神、舞蹈、衣袖等表演动作,不仅“知其然”还必须“知其所以然。”惟其如此,方能把握角色的情感,并化为內在的东西,由里到外表演出来,将各种程式化的技术变成技艺,并且运用自如,从而将剧中的人物演得毕肖感人!
《痴梦》是孙毓敏根据北昆《朱买臣休妻》中的一折移植改编而来,又吸取了南方昆曲的演法,成了荀派剧目中的一颗明珠。此前,荀慧生大师并无留下《痴梦》的任何艺术资料,孙毓敏可谓白手起家。她根椐人物的性格及内心活动,从唱腔到身段,一招一式,都作了精心设计与安排,把崔氏演活了,对荀派艺术作出了特殊贡献。
综观孙毓敏的《痴梦》,作为一折独角戏,孙老师让崔氏这个人物先疯笑,再下场,处理得相当好,是神来之笔,对主题的深化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起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但光《痴梦》一折,看了似不过瘾,崔氏对朱买臣的凶狠薄情单凭几句唱词还不能给观众以直觉的认识。经过十多年的酝酿,荀门再传弟子龚苏萍的《马前泼水》,根据昆曲《烂柯山》和京剧《痴梦》于1997年9月改编而成,它改变了故事的叙述方式,并且着重从崔氏的角度与立场出发,重新解读诠释故事蕴含的意义。
《马前泼水》在《痴梦》一折之前加了《逼休》一折,通过人物关系,用舞台形象去展示,便为《痴梦》提供了人物心理矛盾与內心冲突的前提和依据。
诚然,《痴梦》是全剧的戏胆与核心,但崔氏致疯下场,似觉有些简单草率,对封建社会“官本位”思想加害于草根人物——如崔氏这样下层妇女的揭示,稍欠凌厉。《马前泼水》在《痴梦》之后,又加了《泼水》一折,提升了《痴梦》的思想内涵。主题由批判“嫌贫爱富”的势利小人,深化为揭露封建“官本位”思想对人心的毒害,且予以深刻的鞭挞与控诉。崔氏是一个被“官本位”思想严重戕害以致毁灭的下层民女,值得同情!此剧把生活中原本甜美的夫妇关系撕裂开来给人看,在今天尤有深层次的现实意义:一些人以为当了官,便拥有一切,忘了为民服务的初心。
《马前泼水》的主题思想与《范进中举》有相似之处:即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却比后者更为深刻!《马前泼水》反映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是儒生,进而毒害了底层的芸芸众生,尤其是草根妇女,在封建时代,“官本位”思想已成了统治小民百姓的主流意识。若从深化主题这个角度去认识,《马前泼水》整出戏的改编与演出成功,无疑对“官本位”主流意识的揭示更加淋漓尽致!它既是对《痴梦》,也是对荀派剧目的创新、完善与发展。
主题思想的深化必然涉及人物性格与人物之间关系的准确定位,它与演员后面用程式化与生活化的表演去精准、生动地演绎人物形象密切相关。
《马前泼水》中崔氏的性格、遭遇,以及她与丈夫朱买臣的关系,与《痴梦》中的崔氏同中有异,尽管这些差异并非很大,但它却影响到演员内心情感的不同体验,在舞台上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引起观众的悲悯程度也就深浅不一。
《痴梦》中的崔氏是一个山乡小市民。他虽有几分姿色,却生性懒惰,好吃懒做,嫌贫爱富,十分势利,对丈夫因不进仕途,极为蔑视,薄情寡义,终至分手,再嫁张屠户。她遭张屠户欺凌,避居王婆家中,依然本性难移,闲来无事,吃着瓜子,吐着瓜子皮上场。她的半疯状态是突发性的,在役人来报,得知前夫朱买臣高中状元,做了会稽太守之后,自己的窘迫现状与昔日常思向往要做高官夫人的愿景造成极大反差,心态徒然失去平衡所致。
《马前泼水》中崔氏与前夫朱买臣感情恶化,最终离异,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个渐变的过程。
婚前,崔氏受父母家教:出嫁后要孝敬公婆,侍奉丈夫。崔氏进了朱门,多年来也一直遵循父训,勤俭持家,善待丈夫;朱买臣对她也宠爱有加,夫妻感情还是不错的,崔氏并非是只图享乐的女人。这在该剧被中央电视台与江苏电视台合作拍成的戏剧电视片中可以找到依据。幕前曲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之后,曾出现他们夫妻恩爱的景头:崔氏为丈夫补衣,待买臣寒冬打柴回家,崔氏连忙将缝补好的衣衫给丈夫披上……
然而,二十年岁月蹉跎,朱买臣屡试不中,父母双亡,家道中落,生活日趋穷困,以至到了家无隔宿粮的窘迫境地。崔氏经日累月过着受冻挨饿的日子,对丈夫的前程失去信心。此间,她又数番受王婆挑唆,劝她改嫁,夫妻关系遂趋恶化。但崔氏鉴于丈夫的善良与二十载夫妻之情,仍处于犹豫不定之中,未下决心与丈夫彻底了断。
崔氏对丈夫无所作为的不满情绪几年来积压于胸,只是到了严冬腊月,朱买臣上不得山,打不得柴,家中已无米下锅的这一天,开始失望抱怨,继而又被朱买臣为平息妻子的埋怨善意耍笑而激怒,终于从衣袖内掏出王婆为她拟写的休书,逼他画押,改嫁屠户张西介,以此结束穷愁潦倒的生活。
由于对崔氏的出身、地位、处境、性格、心理状态,以及与丈夫朱买臣的关系摸准了,《马前泼水》在一折《痴梦》的基础上增益首尾,拓展到由《逼休》《改嫁》《路遇》《痴梦》《泼水》五折组成的大戏(《改嫁》《路遇》是过场戏,但也不可或缺),便有了充足的前提与依据,它为整出戏的创作编写、唱腔设计,与演员表演手段的准确而灵活运用,做了必不可少的准备。
三、艺术上的生活化表演,着力于塑造崔氏鲜活的个性
宋长荣先生说:“荀派艺术之所以到今天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即便是青年观众也喜欢,就在于她在艺术上的生活化追求。生活化是荀派艺术的精髓,鲜活的人物个性是荀派艺术之树得以常青的法宝。”
龚苏萍在《马前泼水》中,为了塑造好崔氏这个人物形象,她向孙毓敏老师学习,打破行当的界限,凡有利于演活崔氏复杂个性与心境的一切程式手段都借鉴过来,化为生活化了的荀派艺术,把程式表演变成有目的、具象的表演,做到了熟知传统又不被传统所拘束,掌握技术又不被技术所拖累,从而对传统表演技能作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体表现在该剧运用荀派艺术“唱念做打”诸多方面,下面试从微观的角度作些探讨。
第一场《逼休》是用舞台形象具体展示崔氏与朱买臣夫妻关系破裂的全过程。这场戏中的念白多于唱段。《痴梦》中崔氏瞌睡中朦胧所见,都是自己做了太守夫人戴凤冠披霞帔的洋洋得意,故而多用韵白。《马前泼水·逼休》,反映的是山乡里一对夫妻由吵闹至离婚的平民日常生活,故多用京白。但崔氏毕竟与秀才朱买臣生活二十载,在言语上多少受一点读书人的影响,所以有时在一定场合也讲些韵白,显得文雅些。如果全部念成韵白的话,便不足以表现崔氏这个人物的行事风格、作派与身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便用了京白韵白两掺和。这种念法叫“风搅雪”,也是荀派所特有的一种念白方式,与崔氏的身份很贴近。在戏中龚苏萍用哪一种念白比较妥帖,是根据场合与说话对象不同决定的。
《逼休》一开头,便是崔氏手拿王妈请人写好的休书,反复看,白口念道:“休书反复看,这掂来倒去的,哎(叹气)好心烦!”说明崔氏尚在犹豫中,割舍不了她与朱买臣廿载夫妻之情。此时,朱买臣因冰雪封山,上不得山,打不着柴,空手归来。他害怕不好向妻子交帐,犹豫片刻,横一横心一头撞进家门。崔氏上下观看,知丈夫空手而回,便瞪圆眼晴白了一眼。朱陪笑道:“啊,媳子,鄙人这厢有礼了!”崔氏瑞坐着,虎起脸,居高临下地问道:“朱买臣!”朱恭敬地应答“学生在!”崔:“你今儿个怎么空手回来啦?”并摊开手掌问朱要钱。朱道:“娘子你看,天降大雪,寒风凌厉,故而今日上不得山了。”崔氏用手指前方:“喔,上不得山?”又即起身横眉怒责:“打不得柴?”朱结结巴巴:“打打打不得柴。”崔氏拿起桃担恨恨地往地上一摔,厉声道:“你给我住了吧!这么一说,今儿个你又换不得米来,做不成饭了!”双手无奈地一摊,忽又捂住饥肠漉漉的肚子。朱讨好地:“喏喏喏!娘子不必如此,”拿起淘箩:“这里还有米粒数十。”崔氏哭泣。朱“烦劳娘子,多放些清水,熬一锅米汤。暖暖身,垫垫肚,耐它一天吧。”“呀啐!”崔氏一把将朱推倒在地。朱一面说:“有罪!有罪!”一面俯身去地上拾起米粒。崔生气地把座椅往他前面一放,挡住丈夫的去路,骂道:“我嫁你这穷儒,我好命苦哇!”然后用掌捶击丈夫后背,接着又将他朝前猛退,朱一个踉跄,险些儿跌倒。
这一切都是艺术化的生活中的动作,连同上述两人的对白,既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又把崔氏的性格特点与心境点明了!
崔氏依然哭泣,朱:“劝她不止呃(从袖内拿出书来),我只好读书!”崔氏上前一把夺过书来:“读书,读书,我教你读书!”掷书于地。朱:“娘子,你欺瞒鄙人则可,欺瞞它末——容不得的!”
崔氏责向:“容不得便怎样?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靠书能吃书么?我瞧你呀,不聋不哑,不痴不呆,整天价捧着一本书。”朱不搭理,继续看书。崔氏更急了:“哎呀呀,天哪!”一把拖过朱买臣:“这样的日子我可过够了,你快写一纸休,说到“休”字捂住口停住了。朱再问:“休什么?”此时龚苏萍扮演的崔氏,低低地支支吾吾地连说三声休……却一下子难以出口。显出一脸紧张的表情,深知这“休”字出口的份量。未了她才声音微微颤抖地轻轻地说:“一纸——休书。你把我给休了。”用食指指指地下。这是典型的荀派动作,却准确表现了崔氏的近乎惶乱又稍胆怯的心理,说明她此时尚未下决心与丈夫分手。此处是龚苏萍在《痴梦》中精确刻画崔氏的精彩一笔!
然而,朱买臣尚未明了妻子逼他在休书上画押是出于真意,希冀用来年金榜题名的愿景引得娘子开怀。未待朱说完,却被崔“哈”的一声喝住:“说了半天,你还想做官呐!”二十年的应试落空,崔已对丈夫极度失望,忍不住奚落了。她撩起腰带,上下对他打量一番,极尽讥讽道:“啊呀呀,看你这付嘴脸这好做……”朱:“官。”龚演崔氏先淡淡地撂一句:“梦!”朱不服气:“官!”龚又大声地连说“梦,梦,梦!”以示崔氏对朱的前程彻底失望。
这里夫妻间龃龉的对白与动作,贴近生活,是生活艺术化的舞台呈现。龚苏萍介于青衣、彩旦与泼辣旦之间的角色表演,张弛有致,恰到好处。
然而,崔氏毕竟是涉世不深的市井妇女,当丈夫用家中有件宝物,倘能压住妻子的头顶,便可时来运转的玩笑哄骗妻子时,她将信将疑,转怒为喜:“啊,什么宝贝?拿来试试!”龚苏萍表演崔氏喜孜孜地走到舞台中央,端端正正地坐好,用手势示意丈夫快去拿来,脸上呈现似信非信的表情。朱取来上盖红布的米箩套在崔的头上:“啊,娘子!这就夫人的凤冠!”因淘箩的重量,崔氏感觉沉甸甸的,恰似一顶凤冠,脸上露出喜不自胜的满足。朱问道:“娘子可压得住吗?”她高兴地:“嗯,压得住的。”朱也高兴地:“啊呀呀,娘子!这一品夫人是做定了哇!”
此时龚苏萍的表演是脸露笑容,身子得意地左右摇晃,叫一声朱买臣,我这一品夫人做定了。这一串连贯丰富的神态与形体动作完全体现了荀派旦角的表演特点:多姿多态、灵动活泼,惹人怜愛。
当崔氏高高兴兴地从头上取下“凤冠”翻转一看,原来是一只淘米的竹箩,知道丈夫是哄她、骗她,于是怒气,怨气像山洪似地爆发出来:“朱买臣,你你你,好!”拿起竹箩朝朱头上打去,被朱用双手挡住;崔又拾起地上的一段竹节欲打朱,朱围着桌子躲避。崔念韵白:“崔氏发怒气,你竟敢把我欺呀!(用竹节猛敲桌子)再欲用力击朱头,却见丈夫求饶,便将竹节掷于地。
此处可见龚苏萍把握崔氏的分寸感,崔氏虽求离婚,但对疼她宠她的丈夫,还是下不得重手。
朱忙陪不是:“娘子莫生气,我是与你耍笑的呀,耍笑的!”用肩轻撞崔,以示亲昵,反被火头上的崔氏打一记耳光。崔氏这时才严词厉色地对朱提出:“及早发落我,夫妻了断两分离。”说着从桌上拿出纸与笔,怒目圆睁,表明了与朱离异的决心。
至此,前面喜剧性的鋪垫为后面悲苦分离作了陪衬。龚苏萍在这一段情境戏中,表现崔氏由喜转怒的情绪变化,层次分明,拿捏得十分准确,为夫妻间矛盾激化,剧情急转直下,进入高潮打下了基础。
朱生气了:“啊呀,娘子啊,你左一个了断,又一个分离,鄙人不解其意,倒要请教!”龚演崔氏,并不正面说理,而指手中的纸,“这不是了断,”将纸掷于;又高举毛笔,这不是分离么?”又将笔掷于地。
这样演,戏显得紧凑,流暢;因剧情发展至此,观众早就明白崔氏要与丈夫离婚的原因了,无须再用唱词或台词去重复。有的传统戏却常犯这样的毛病,如伍子胥对自己身份与遭遇的重复叙说等。
在这里,龚苏萍演的崔氏用手指地,没有一句言语。朱弯腰拾起纸笔道:“敢是要鄙人写上八行九行与人家借贷么?”崔氏:“我也不要你写八行九行,只要你两行半,写一个休书,打一个手印,我要跟你离婚!”
朱这才明了妻子的真意,他毫无思想准备,猝不及防,惊讶得脱口而出:“啊?年过四十,难道真要嫁人不成么?”崔氏坚定地:“差也!不!不!”朱万分焦急地责崔:“啊呀,沈燕哪沈燕,娘子,你可知这休书二字……”朱意欲让崔氏明白这休书二字的分量,它将给家庭带来不堪后果。
龚苏萍演的崔氏此时狠狠心肠,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饥寒二十载,我,我,我也顾不得许多!”说这句关键性的念白,她先含情、怜悯地对朱买臣瞬息一瞥,随即收敛,说出上半句话。这一瞥眼神的精彩传神,只有当演员透彻分析并感悟崔氏昔日与朱的恩情,与下决心作出离婚决择时,方能精细入微地发自内心地表演出来。然后,才狠狠心肠,决然地从牙缝里挤出后半句话。
朱明白妻子铁了心要与他离婚了,还是规劝道:“他年我若发迹做了官呢?”龚演崔,蔑视地对朱从头到脚看了一眼,嘴里嘲弄似地“啧啧”连声,并用手直指朱的脑门:“你这穷酸,酸到骨髓,做官哪,嗨,只怕轮不到你!”对这种生活化的语言,龚无论在语气上还是表情上都作了适度的艺术夸张。
矛盾的激化与冲突的高潮,是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层层叠进的。龚苏萍很好地把握了剧情与人物情感变化的节奏。
朱买臣并未放弃最后的抵抗。尽管他被妻子的羞辱伤透了心:“娘子,你冷言冷语,三番两次逼迫于我,这休书我……”朱欲写,念及夫妻之情,还是咽下话头:“我不会写!”崔挖苦道:“休书都不会写,他还想做官呐?”进而逼迫:“我说你写是不写呀?”“不写!不写!我就是不写!”朱愤懣地抗拒。龚苏萍演的崔氏徒然转变了口气:“哎哟,哎哟,干么这么厉害?”这种语气由硬转软,是女性为解决眼前问题,从生活中借鉴过来的。演到这里,龚苏萍演崔氏,犹豫瞬间,便下定决心,从袖内抽出写好的一纸休书,高高举起,作亮相状,让观众看个明白。厉声叫道:“朱买臣!你来看!”
这一前一后,龚苏萍语气神情的陡转,表现出崔氏处事的厉害。
休书在崔氏手中,朱看休书二人转圜,用活传统程式。朱绝望地跌坐在椅子上,气极,唱(西皮原板):“见休书好一似霹雳厉震!”举拳欲打崔,龚苏萍用泼辣旦双手叉腰迅步迎上,表现了崔氏为了达到目的,已不顾一切的蛮横。
念及夫妻之情的朱买臣,用日后时来运转劝阻崔氏:“那时节你就会戴凤冠穿霞帔,做一个万民尊仰的诰民夫人。”崔氏把朱竖起的大姆指按下,再一推,接唱(西皮原板):“休要提起做夫人,提起夫人二字我好伤心,”“好”字是上扬,拖长,“伤”字下沉,声音含悲,“心”字完全是荀派短促的勾音。“当年也想封呀诰命,才滿怀幢憬——”龚退后一步,表现出曾经有过对丈夫锦绣前程的向往,用的是青衣与花衫相结合的动作,唱“嫁到你朱门”时,用兰花指直指朱的脑门,迅即回到了泼辣旦的作派。这种唱由情而出的声腔准确地表达了崔氏此时的复杂心态。
“料不到熬到了中年还要遭贫困,哎呀呀!老穷儒啊”,龚一字一耸肩,怒指丈夫前额,斥责丈夫无能,并用讽刺埋怨的语气唱完“我把你从头到脚再称一称哪!”朱劝说她少说几句酸话吧!龚就用京剧荀派花旦常用的剁板开始挖苦丈夫:“你柳冠头怎把那乌纱戴顶,窄肩膀红袍紫衫就难上身,水蛇腰紧不得蟒玉带呀,生就了一双八字脚,砍柴走山路,卖柴过小巷,怎能够登朝靴、立朝堂,手捧着光灿灿的黄金印,”在“有那”后面“人役簇拥,一呼百应,骏马得骑,高官得做,抖擞精神”,借用扬剧和淮剧中连续快唱叠字的大摞板了。直唱到“你就像死魚一条翻不了身”,停顿,吸口气,用长腔翻高,将“身”字唱完。
这段边念边唱边做的垛板与后面扬剧和淮剧大摞板相结合的唱段,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创新,完全唱在崔氏对朱买臣的挖苦讽刺的感情上,深深地刺伤了朱买臣的自尊。
书生朱买臣动粗不成,强压怒气,试图继续用昔日夫妻恩情软化崔氏的铁石心肠。此间,二人有一段十分精彩的快板对唱:“你与我风风雨二十春,冷嘲热讽我谅情,但求你固守清贫将我等,待等我来年应试上京城呐。”崔氏接唱:“说什么应試上京城,你穷愁潦到终此生。命中哪有做官命,不如即刻就离分。”朱接唱:“怎不念结发情意好,一夜夫妻百日恩。”崔接唱:“夫妻恩爱终何用,缺柴少米是怎度光阴。”朱接唱:“低声下气来恳请,求娘子千万莫绝情!”
崔接唱:“穷愁岁月何时尽,崔氏今朝铁了心!”朱接唱:“不离不离不能离!”崔接唱:“要分要分定要分!顺手拾起竹节棍——”用柴刀将竹节棍一劈为二,以示夫妻分离的决心,接唱:“打(声音拖长)一个(二字紧连荀派的唱法)手印我们两下分!”
这段西皮快板的对唱,节奏明快,流畅,又显示了逼休与拒休的对峙性矛盾,脍炙人口,几可与《坐宫》、《武家坡》的对唱媲美!
这场戏至此进入高潮。
朱买臣:“哎呀,娘子啊,你刀劈竹节,势在分开。青云有路,他年我若得中高官,你可不要拦住马头,道为丈夫断情绝义啊!”这句台词是剧作者为最后一场“泼水”戏中“覆水难收”的悲惨结局作了警示。
但龚苏萍演的崔氏,心中只想到“离婚”二字,对丈夫的警言充耳不闻,反而演得更加张狂,怒骂道:“老匹夫,老穷儒!我和你从此大海捞针,离难再见!你若得中做高官,十字街头跨马还,我崔氏就是做叫花,也不来找你!给我打(指印)!”她演的崔氏语气决断,说了绝话,还拍着竹节,连说三声“打、打、打!”朱买臣不愿,连连躬身叩拒。龚苏萍表演此时的崔氏似乎吃了称砣,她一手抓着朱的手,一手拿着半截竹节,将朱拉到桌前,迅速磨墨,把休书摊在桌面上,无言,用手指休书,示意朱快摁指印。朱无奈用大姆指摁了墨汁,高高举起,但仍在犹豫中,崔氏迅捷上前,双手用力将朱高举的姆指一下摁在休书上。
朱买臣被逼摁下指印,却双手紧按休书不肯交出,这里,扮演崔氏的龚苏萍为使休书到手,不是与朱争抢,而是一改怒气,竟用意想不到的柔和语气,先叫了一声朱买臣,又甜甜地叫了一声朱老爷,然后用手指指休书不再言语。这些动作是从哑剧中借来的。迫使朱的男儿血气顿消,虽不情愿却丟不起男儿的脸面,把休书推给了崔氏。
朱买臣撕心裂肺与朝夕相处二十载的妻子分手的《逼休》,为第四场《泼水》作了形象的铺垫,也为夫妻恩断义绝打了伏笔。
显然,这一段“逼休”的戏借用了《坐楼杀惜》一剧中阎婆惜逼宋江写休书的表演形式。但同中有异:阎婆惜因为有了外遇,想嫁给张文远,又掌握了宋江私通梁山的铁证,故有恃无空,凶狠蛮横毒辣至极,逼着宋江离婚,而且还要加害于他。《逼休》中崔氏说的话,与丈夫朱买臣抡休书,按着他的手指摁指印,这些动作有点类似阎婆惜,是借鉴了《坐楼杀惜》的表演手段与处理方法。但这段戏是循序渐进的。崔氏并非与丈夫性格不合、感情破裂而离异,恰是她经不住常年累月、饥寒煎熬的困苦,为生计所迫,又受王婆挑唆,对丈夫前程无望,而逼朱买臣在休书上摁下指印。两者在处理手段与表演情绪上是有区别的。龚苏萍情绪的把握控制得很好。
崔氏与朱买臣夫妻生活二十载,尽管丈夫穷困潦倒,却对她宠爱有加,逆来顺受,所以崔氏对他仍有几分留恋之情。
龚苏萍演崔氏离家前收敛了“逼休”时泼辣的一面,怀旧地环视了徒剩四壁的破旧老屋,伤感地对朱说:“朱买臣呐,你这个人呐只求读书有趣,却不管为妻冻熬。常言说得好,‘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呐,都怪你,你,你逼我逃死求生!也罢,我这里有白花花纹银一锭,放在桌上,从今以后休要纠缠!这正是未犯三从和四德,只是难耐饥和寒!”龚苏萍双臂交叉捂胸,作寒意状,无奈地下场。这种创造性的神态与动作,十分符合崔氏离别时的几许愁绪,它借用话剧中生活化的写实手段,却是艺术化的荀派表演。以此显示崔氏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而崔氏留下的这锭纹银,却帮助朱买臣度过了寒冬腊月,也解决了他次年上京赶考的川资路费,为最后一场他中仕返乡,“马前泼水”,将整出戏推向悲剧性的终场,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场《逼休》朱买臣力求用夫妻温情劝阻崔氏不要离婚;崔氏因朱屡试不中,穷酸无能,家贫如洗,饥寒难忍,决意离婚。离与不离构成了《逼休》这场戏的主要戏剧冲突。
四、尊重《痴梦》的探索成果,为全剧的完整稍作合理调整
孙毓敏先生在创作、演出《痴梦》的实践中,为塑造好崔氏这个性格复杂的山乡民女,对荀派的艺术精神与先师的创新理念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打破旦角行当的隔阂,合理地吸取了各种程式与表演技巧,为创编荀派新剧目,闯出了一条在荀派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新路。对于《痴梦》结出的丰硕成果与艺术经验,她的爱徒龚苏萍是十分尊重与倍加珍借的。
《逼休》之后所加的《再嫁》《路遇》是两折简短的过场戏。前者揭示崔氏再婚所嫁的张屠夫,是一个凶狠、吝啬而凌辱妇女的山村野夫。后者让观众知道,朱买臣从喝得醉酗酗的地方嘴中得知崔氏再嫁后,受尽打骂与屈辱,生活并不如意,心中爱恨交集,而生愧疚之心。它为第五场《 泼水》中,朱买臣是否相认前妻,内心动摇不定作了铺垫。这里不予详析了。
第四场《痴梦》是重头戏,也可以说是独角戏,难度非常大。一个演员连唱带演,将近四十五分钟,很吃功夫,唱念做表,喜怒哀乐,悲怨恐惊,人物的各种情感都有了,对演员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演好了,可以提升演员的功力。
然而,《马前泼水》是由五折组成的大戏,由于在《痴梦》之前加了《逼休》《再嫁》《路遇》三折,将崔氐的身世与朱买臣矛盾的原由作了交代,所以崔氏一出场那段自报家门的大段念白,便删去了。此外,割爱了“我本当一马一鞍守本份”那个二黄流水的唱段。
主要考虑到整出戏的连贯性。崔氏要做梦,她唱的二黄流水后边有一个高腔。唱完紧接着睡觉,似乎编排的不太合理,没必要重复,就只能舍去。
尽管对《痴梦》作了必要的“修剪”,却保留了《痴梦》的主要内容,以及全部经典唱段与表演手段,精华之处无一遗漏。只是因《马前泼水》的崔氏与《痴梦》的崔氏,性格、行为方式上如前所述,稍有不同,龚苏萍在刻画崔氏时表演上有所收敛。但基本上还是忠于恩师的原创路子,尽力做到“原汁原味”。
为了演好这场重头戏,龚苏萍,不敢稍有懈怠,全力以赴了!
朱买臣中试,当上会稽太守,报喜的差役遇崔氏,打听朱老爷府上的住址。崔氏得知前夫得中高官,外放会稽太守时,猛然一惊,呀的一声,脱口而出:“朱买臣,他他他居然得中做官了!”在“了”字后面,龚苏萍眼睛突然放大,放光。她先是使惊眼,转而耷拉眼皮,渐渐变成直勾勾的呆眼,茫然回答公差:“他不住这里了,喏喏,烂柯山上”,显然她的眼神看去上有点神经质了。同一个语气词“诺诺”用法不同,此处是同公差交流,眼珠盯住一处不转了。
说:“喏喏喏!前面烂柯山下——”他左右搖晃,似乎连站都站不往,这种滞呆的眼神让观众感到崔氏精神上已受了剌激。当她第三次说“烂柯山下”时,那个“山”字的声音又高又长,突然以半弯腰的姿态静止不动。猛又清醒,回到现实中来,用拳击掌,以示猛省,咕白:“哎呀呀,想不到这个穷酸竟然得中做官了!”接着叹口气,深深自责:“崔氏啊,崔氏,都是你有眼不识泰山!(松下眼皮)想当初若非撕破脸面,逼他写下休书,喏喏喏——”最后一个“喏”字大声,脸露喜色,(眼睛一亮,叫起锣鼓)得意洋洋地:“刚才报喜的到来么,是何等的欢喜(亮相),是何等的快活(亮相)!喏喏喏,(喜眼,撕边一锣)这夫人么——哈哈哈(浪笑,喜眼)稳稳当当是我做的!我不免前去会他与他陪个笑脸。”这里前后两个“诺诺诺”,眼神都冲着前排,是提醒观众注意下面的重点台词或表演,以引领观众,进入她特意营造的戏剧氛围。荀慧生先生昔日惯用的眼神技巧,在再传弟子龚苏萍的表演中得以再现神韵。这是她受恩师孙毓敏指点,经过长期锻炼,用后脑勺使劲,先将眼光收敛,“充电”蓄势,然后突然睁大,放光,使观众为之震动、惊艳的技巧。
关于荀派眼神运用的秘诀,龚苏萍受益于恩师的无私传授:使眼神的着力点,不在眼珠,更不在眼皮眼眶,而是在后脑勺。有了后脑勺使劲支撑,眼皮眼眶就会松弛下来,眼珠才能灵活转动。但表现半眯时的悲眼、朦胧时的梦眼,力点却在眼眶;表现惘然时的呆眼,力点则在两边的太阳穴。龚苏萍为了掌握这一绝技,练得很苦。在苦练中她领悟到,在后脑勺着力的同时,越用力往后“吸光”,眼珠就越能向外放光。这也是龚苏萍那对漂亮的眼眸在舞台上尤显光亮的秘密所在。
眼神的运用是有程式的,演员表演角色喜怒哀乐的眼神形态决不会雷同。龚苏萍谙熟眼神程式的运用,绝不乱用,角色哪种心境该用哪种眼神,她拿捏得十分准确。《痴梦》中,她眼神的运用还有多次精彩表演。
龚苏萍演崔氏闻报喜讯后,由吃惊、半信半疑直至欣喜若狂,演来层次分明,脉络清楚。
龚苏萍在说上面几句念白时,心存幻想,以为夫妻旧情还在,情绪比较放松。再看看自已穿着张屠户给的破旧衣衫,脸上露出一丝羞赧的表情,唱(二黄散板):“只是奴受尽饥寒娥眉蹙损,衣衫褴褛哪像个夫人!纵然相见怎相认哪!自惭形秽(作自怜状)事到临头心急如焚!”焚字长腔结束,念白:“想当初他虽不得意,对奴家知冷知热一片痴心。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龚苏萍说这一句台词时,似乎得着了心灵自慰的“鸡汤”,她又自得地欢笑起来。这种笑她在表演中显得稍许夸张。
崔氏回到家中,龚苏萍始唱《痴梦》“忆往事”(二黄原板)中那段经典唱段了:“忆往事眼前又现我那买匠的身影,(“影”的顿腔全是创斩的荀派唱腔),思量他也难忘枕上恩深(荀派的尾声)。求上苍助我夫妻重圆破镜,怕只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至此,龚苏萍脸上略显担忧,再深情回忆,念白:“记得我出嫁的时节,爹娘敬我一杯酒说道:‘你嫁到这家去么,千万要做个好媳妇,与爹娘呃争口气!’是这样说的。哇呀呀,是这样讲的呀!”
“忆往事”这段唱给人的那种感觉如同空谷回音,孤鸿轻鸣,感人至深。龚苏萍把重音、滑音、装饰音、擞音掌握得恰到好处,又令人印象深刻,实在是功力非凡!
龚苏萍的嗓音本来就甜美、清丽、浏亮、华美,又不失醇厚。清亮到没有一丝杂质;华美到自然流畅之极!有些唱似觉在吟,轻重有致,和道白揉在一起,让剧中人的喜怒哀乐得到了充分渲泄。她能用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将观众带入到角色的心境中去,随着人物懊恼、悔恨、希冀,让观众产生对崔氏又怜又恨的复杂感情。
关于唱腔,龚苏萍自己也曾说过:“唱腔最高境界:一个是要唱得圆润、流畅、婉转。除了天赋条件之外,要靠苦练,练就一付好嗓子。还有一个叫唱‘情’,我觉得这是最难的。唱‘情’,你要把人物内心活动唱出来,这对演员是最高的要求。所以说,不是模仿得像不像就算把戏演好了,而是说,我自己演的这个角色能不能唱到位,在舞台上去准确地诠释这个人物。同样演这个戏,为什么有的好,有的不好,道理就在这里。京剧为什么有的戏百看不厌?如传统戏《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因为每位好演员对角色都有相似或有差异或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气韵与风采。”
崔氏接着打哈欠,睡着,陷入梦境。梦见衙役与家院送凤冠霞帔上门。老家院、老院婆:“奉了新官命,迎接旧夫人。乃此已是,夫门开门来!”崔氏唱(西皮导板转原板):“朦胧间又听得叩门声紧(音色华美,浏亮,不窄,显得宽亮),我这里满腹疑云轻启柴扉。”崔氏开门。当院丁、院婆请安还礼后,两衙役前来请安,她却表现出惊惶失措的神情,那是一种做错前事的下意识反应。十分符合弗洛伊德的“梦境说”。她慢慢起身,在梦中游走。然后问道:“你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家啊?”众役:“我们奉了朱老爷之命迎接朱老爷上任的。”龚苏萍表演崔氏心情愉悦地重复公差的话:“真的?果然?”
搓手,得意高兴地转了一圈,竟情不自禁地抚掌狂笑:“咦,嗨嗨!”侍娘说:“现有凤冠在此。”崔氏唱(南绑子)“飞来福从天降将信将疑,”接凤冠,用手掸去凤冠上的微尘,以表珍惜,半披霞帔唱:“好官人哪,念姣妻未忘旧情,(情字荀味十足)红霞帔裹玉体洋洋得意,彩凤冠映粉面胜似王妃,”此时,龚苏萍的眼神随着手势的指向,躲闪之间轻轻一扫,以示得意眼神的光芒由收敛而逐渐放出。
“香车宝马载不尽柔情蜜意。今日里喜荣归夫唱妇随。见买臣荒唐事休再提起,好夫妻叙旧情重入罗帏。”龚苏萍抖肩,但不过分,这是荀派表现兴高彩烈的特有方式。
张屠夫执斧子上赶走众差役,崔氏从美梦中半醒。说着梦话:“众人们取我的凤冠来,取我的霞帔来,来呀,来呀!”狂笑中梦醒,双手模头,看看自己的破旧衣衫,悲切切地说道:“原来一场好梦。”一狂风吹进门,崔氏双手搂臂,以示寒意。唱“冷汗淋伏枕边心头滴血。梦醒时依稀见破壁残灯零碎月。”龚苏萍唱完最后一句,表演崔氏步履踉跄,以示梦醒,用几个得意的简单手势流连残梦中的甜蜜,再看身上破旧衣衫,美好的梦境与窘迫的现状反差巨大,遂失声痛哭(发自内心自悔的痛苦的吟哭),下场!这种对崔氏心态准确把握的精细表演,令人叫绝。
龚苏萍荀派艺术最可贵的表演特征是,牢牢把握一个“度”,强调“分寸感”,不温不火,恰到好处,一招一式,张弛有度,十分准确地理解所演角色的性格特征与彼时此境的心理状态,并用生活化了的程式手段,精准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温不火,不啻没有激情,激情来自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深切感悟,有激情才能激活程式,赋予程式以生命力。但感情的冲动必须把握戏中每个场景与人物内心变化的节奏,由内而外地运用富具内涵的程式,有时表演还不能过头,点到为止,给观众的想象留有余地。
刘长瑜老师说得好:“情真意切的、含蓄的、深刻的、耐人寻味的艺术,这是荀派表演艺术的核心。”龚苏萍数十年的从艺之路,让她从掌握荀派演技发展到表演荀派技艺,进而由艺而入道,步入了用荀派艺术刻画人物的化境之地。
而当代荀派艺术领军式的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先生,及其紧随其后的大弟子——江苏著名荀派名家龚苏萍女士,便是实现荀慧生审美理想的勇敢的开拓者与实践者。从一出京剧传统戏《痴梦》到整出《马前泼水》的改编与演出成功,两位艺术家就解决拓展荀派剧目的广度与宽度,以及表演程式的创新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从《痴梦》说起
荀慧生大师,由于他开创的荀派艺术贴近生活,且擅长借鉴、吸取兄弟剧种各种表演手段与技巧,为“我”所用,所以他除了精通青衣、花旦、刀马旦等各种类型的骨子戏300多出之外,一生创排新戏90余出,数量之多,在旦角四大流派中居首位。
他的得意弟子孙毓敏继承了老师的衣钵,虽然历经磨难,“文革”结束复出后,经几十年的努力,她不仅复演了荀师的代表剧目:《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勘玉钏》《荀灌娘》《霍小玉》等;还抢救了许多行将湮没的荀派剧目,如:《香罗带》《鱼藻宫》《埋香幻》《杜十娘》等。与此同时,她与人合作,创编的新剧目竟有数十出之多,如:《吼狮记》《陈三两》《一代贤后》《痴梦》《姐妹易嫁》等。
其中《痴梦》在庆祝孙毓敏60寿诞演出于上海逸夫舞台时,大获成功。此后,该剧被各地京剧院团竞相争演,久经不衰。
孙毓敏移植改编《痴梦》于1985年。它是昆曲《朱买臣休妻》中的一折,剧情很简单:汉代有个崔氏女,嫁于寒儒朱买臣,因朱二十载屡试不中,遂离异,改嫁张屠户,经常挨打受骂。前夫朱买臣高中状元,贵为太守。崔氏幻想与前夫重续前缘,做了一场“痴梦”。京剧界有装疯戏,如梅兰芳的《宇宙锋》,有真疯戏,如尚小云的《失子惊疯》;而孙毓敏则在《痴梦》中创造了半疯戏,极大地丰富了剧目类型,在革新手法上也突破了传统戏中行当的藩篱,别开生面,注入了当代人的生活气息,吹来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清凉之风!
由于主人翁崔氏属于多重性格,孙毓敏大胆地打破传统京戏中花旦的表演程式,运用青衣的韵白,昆曲泼辣旦的唱腔与大段歌唱的方法,偏重于性格化的表演,将时疯时醒的崔氏演活了。
在这一出戏中,崔氏最大的特点是跨行当,不管传统戏中对于行当的分类如何界限分明,凡有利于塑造崔氏这个人物的各种行当类型,如青衣、花旦、闺门旦、泼辣旦,都拿来融入自己的表演中,其跨度之大,引领了跨行当的潮流。也为她的爱徒龚苏萍将《痴梦》增益首尾,扩展成整出大戏《马前泼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题的深化与崔氏角色的精确定位
来自江苏京剧院的荀派名家龚苏萍,对孙毓敏老师的表演艺术痴迷之极,几可用“崇拜”二字来形容。她的一招一式,一笑一颦,都竭力模仿孙老师,通过二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无论演《红娘》《金玉奴》《埋香幻》,其荀派戏的唱念做打,与乃师可谓“一无二致”。
她特别喜欢孙老师的《痴梦》,也不至一次地演过这出戏。然而,经过数十年舞台与教育实践,她逐渐认识到,模仿得再像,充其量是个“小孙毓敏”,学的是外在的形态,没有学到艺术的真髓。关键是要真正演活戏中的崔氏,对这个人物必须加入个人的透彻理解,这样才能在学习、模仿孙老师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把所学的一切技艺化过来,对每句唱腔,一招一式,各种眼神、舞蹈、衣袖等表演动作,不仅“知其然”还必须“知其所以然。”惟其如此,方能把握角色的情感,并化为內在的东西,由里到外表演出来,将各种程式化的技术变成技艺,并且运用自如,从而将剧中的人物演得毕肖感人!
《痴梦》是孙毓敏根据北昆《朱买臣休妻》中的一折移植改编而来,又吸取了南方昆曲的演法,成了荀派剧目中的一颗明珠。此前,荀慧生大师并无留下《痴梦》的任何艺术资料,孙毓敏可谓白手起家。她根椐人物的性格及内心活动,从唱腔到身段,一招一式,都作了精心设计与安排,把崔氏演活了,对荀派艺术作出了特殊贡献。
综观孙毓敏的《痴梦》,作为一折独角戏,孙老师让崔氏这个人物先疯笑,再下场,处理得相当好,是神来之笔,对主题的深化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起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但光《痴梦》一折,看了似不过瘾,崔氏对朱买臣的凶狠薄情单凭几句唱词还不能给观众以直觉的认识。经过十多年的酝酿,荀门再传弟子龚苏萍的《马前泼水》,根据昆曲《烂柯山》和京剧《痴梦》于1997年9月改编而成,它改变了故事的叙述方式,并且着重从崔氏的角度与立场出发,重新解读诠释故事蕴含的意义。
《马前泼水》在《痴梦》一折之前加了《逼休》一折,通过人物关系,用舞台形象去展示,便为《痴梦》提供了人物心理矛盾与內心冲突的前提和依据。
诚然,《痴梦》是全剧的戏胆与核心,但崔氏致疯下场,似觉有些简单草率,对封建社会“官本位”思想加害于草根人物——如崔氏这样下层妇女的揭示,稍欠凌厉。《马前泼水》在《痴梦》之后,又加了《泼水》一折,提升了《痴梦》的思想内涵。主题由批判“嫌贫爱富”的势利小人,深化为揭露封建“官本位”思想对人心的毒害,且予以深刻的鞭挞与控诉。崔氏是一个被“官本位”思想严重戕害以致毁灭的下层民女,值得同情!此剧把生活中原本甜美的夫妇关系撕裂开来给人看,在今天尤有深层次的现实意义:一些人以为当了官,便拥有一切,忘了为民服务的初心。
《马前泼水》的主题思想与《范进中举》有相似之处:即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却比后者更为深刻!《马前泼水》反映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是儒生,进而毒害了底层的芸芸众生,尤其是草根妇女,在封建时代,“官本位”思想已成了统治小民百姓的主流意识。若从深化主题这个角度去认识,《马前泼水》整出戏的改编与演出成功,无疑对“官本位”主流意识的揭示更加淋漓尽致!它既是对《痴梦》,也是对荀派剧目的创新、完善与发展。
主题思想的深化必然涉及人物性格与人物之间关系的准确定位,它与演员后面用程式化与生活化的表演去精准、生动地演绎人物形象密切相关。
《马前泼水》中崔氏的性格、遭遇,以及她与丈夫朱买臣的关系,与《痴梦》中的崔氏同中有异,尽管这些差异并非很大,但它却影响到演员内心情感的不同体验,在舞台上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引起观众的悲悯程度也就深浅不一。
《痴梦》中的崔氏是一个山乡小市民。他虽有几分姿色,却生性懒惰,好吃懒做,嫌贫爱富,十分势利,对丈夫因不进仕途,极为蔑视,薄情寡义,终至分手,再嫁张屠户。她遭张屠户欺凌,避居王婆家中,依然本性难移,闲来无事,吃着瓜子,吐着瓜子皮上场。她的半疯状态是突发性的,在役人来报,得知前夫朱买臣高中状元,做了会稽太守之后,自己的窘迫现状与昔日常思向往要做高官夫人的愿景造成极大反差,心态徒然失去平衡所致。

婚前,崔氏受父母家教:出嫁后要孝敬公婆,侍奉丈夫。崔氏进了朱门,多年来也一直遵循父训,勤俭持家,善待丈夫;朱买臣对她也宠爱有加,夫妻感情还是不错的,崔氏并非是只图享乐的女人。这在该剧被中央电视台与江苏电视台合作拍成的戏剧电视片中可以找到依据。幕前曲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之后,曾出现他们夫妻恩爱的景头:崔氏为丈夫补衣,待买臣寒冬打柴回家,崔氏连忙将缝补好的衣衫给丈夫披上……
然而,二十年岁月蹉跎,朱买臣屡试不中,父母双亡,家道中落,生活日趋穷困,以至到了家无隔宿粮的窘迫境地。崔氏经日累月过着受冻挨饿的日子,对丈夫的前程失去信心。此间,她又数番受王婆挑唆,劝她改嫁,夫妻关系遂趋恶化。但崔氏鉴于丈夫的善良与二十载夫妻之情,仍处于犹豫不定之中,未下决心与丈夫彻底了断。
崔氏对丈夫无所作为的不满情绪几年来积压于胸,只是到了严冬腊月,朱买臣上不得山,打不得柴,家中已无米下锅的这一天,开始失望抱怨,继而又被朱买臣为平息妻子的埋怨善意耍笑而激怒,终于从衣袖内掏出王婆为她拟写的休书,逼他画押,改嫁屠户张西介,以此结束穷愁潦倒的生活。
由于对崔氏的出身、地位、处境、性格、心理状态,以及与丈夫朱买臣的关系摸准了,《马前泼水》在一折《痴梦》的基础上增益首尾,拓展到由《逼休》《改嫁》《路遇》《痴梦》《泼水》五折组成的大戏(《改嫁》《路遇》是过场戏,但也不可或缺),便有了充足的前提与依据,它为整出戏的创作编写、唱腔设计,与演员表演手段的准确而灵活运用,做了必不可少的准备。
三、艺术上的生活化表演,着力于塑造崔氏鲜活的个性
宋长荣先生说:“荀派艺术之所以到今天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即便是青年观众也喜欢,就在于她在艺术上的生活化追求。生活化是荀派艺术的精髓,鲜活的人物个性是荀派艺术之树得以常青的法宝。”
龚苏萍在《马前泼水》中,为了塑造好崔氏这个人物形象,她向孙毓敏老师学习,打破行当的界限,凡有利于演活崔氏复杂个性与心境的一切程式手段都借鉴过来,化为生活化了的荀派艺术,把程式表演变成有目的、具象的表演,做到了熟知传统又不被传统所拘束,掌握技术又不被技术所拖累,从而对传统表演技能作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体表现在该剧运用荀派艺术“唱念做打”诸多方面,下面试从微观的角度作些探讨。
第一场《逼休》是用舞台形象具体展示崔氏与朱买臣夫妻关系破裂的全过程。这场戏中的念白多于唱段。《痴梦》中崔氏瞌睡中朦胧所见,都是自己做了太守夫人戴凤冠披霞帔的洋洋得意,故而多用韵白。《马前泼水·逼休》,反映的是山乡里一对夫妻由吵闹至离婚的平民日常生活,故多用京白。但崔氏毕竟与秀才朱买臣生活二十载,在言语上多少受一点读书人的影响,所以有时在一定场合也讲些韵白,显得文雅些。如果全部念成韵白的话,便不足以表现崔氏这个人物的行事风格、作派与身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便用了京白韵白两掺和。这种念法叫“风搅雪”,也是荀派所特有的一种念白方式,与崔氏的身份很贴近。在戏中龚苏萍用哪一种念白比较妥帖,是根据场合与说话对象不同决定的。
《逼休》一开头,便是崔氏手拿王妈请人写好的休书,反复看,白口念道:“休书反复看,这掂来倒去的,哎(叹气)好心烦!”说明崔氏尚在犹豫中,割舍不了她与朱买臣廿载夫妻之情。此时,朱买臣因冰雪封山,上不得山,打不着柴,空手归来。他害怕不好向妻子交帐,犹豫片刻,横一横心一头撞进家门。崔氏上下观看,知丈夫空手而回,便瞪圆眼晴白了一眼。朱陪笑道:“啊,媳子,鄙人这厢有礼了!”崔氏瑞坐着,虎起脸,居高临下地问道:“朱买臣!”朱恭敬地应答“学生在!”崔:“你今儿个怎么空手回来啦?”并摊开手掌问朱要钱。朱道:“娘子你看,天降大雪,寒风凌厉,故而今日上不得山了。”崔氏用手指前方:“喔,上不得山?”又即起身横眉怒责:“打不得柴?”朱结结巴巴:“打打打不得柴。”崔氏拿起桃担恨恨地往地上一摔,厉声道:“你给我住了吧!这么一说,今儿个你又换不得米来,做不成饭了!”双手无奈地一摊,忽又捂住饥肠漉漉的肚子。朱讨好地:“喏喏喏!娘子不必如此,”拿起淘箩:“这里还有米粒数十。”崔氏哭泣。朱“烦劳娘子,多放些清水,熬一锅米汤。暖暖身,垫垫肚,耐它一天吧。”“呀啐!”崔氏一把将朱推倒在地。朱一面说:“有罪!有罪!”一面俯身去地上拾起米粒。崔生气地把座椅往他前面一放,挡住丈夫的去路,骂道:“我嫁你这穷儒,我好命苦哇!”然后用掌捶击丈夫后背,接着又将他朝前猛退,朱一个踉跄,险些儿跌倒。
这一切都是艺术化的生活中的动作,连同上述两人的对白,既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又把崔氏的性格特点与心境点明了!
崔氏依然哭泣,朱:“劝她不止呃(从袖内拿出书来),我只好读书!”崔氏上前一把夺过书来:“读书,读书,我教你读书!”掷书于地。朱:“娘子,你欺瞒鄙人则可,欺瞞它末——容不得的!”
崔氏责向:“容不得便怎样?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靠书能吃书么?我瞧你呀,不聋不哑,不痴不呆,整天价捧着一本书。”朱不搭理,继续看书。崔氏更急了:“哎呀呀,天哪!”一把拖过朱买臣:“这样的日子我可过够了,你快写一纸休,说到“休”字捂住口停住了。朱再问:“休什么?”此时龚苏萍扮演的崔氏,低低地支支吾吾地连说三声休……却一下子难以出口。显出一脸紧张的表情,深知这“休”字出口的份量。未了她才声音微微颤抖地轻轻地说:“一纸——休书。你把我给休了。”用食指指指地下。这是典型的荀派动作,却准确表现了崔氏的近乎惶乱又稍胆怯的心理,说明她此时尚未下决心与丈夫分手。此处是龚苏萍在《痴梦》中精确刻画崔氏的精彩一笔!
然而,朱买臣尚未明了妻子逼他在休书上画押是出于真意,希冀用来年金榜题名的愿景引得娘子开怀。未待朱说完,却被崔“哈”的一声喝住:“说了半天,你还想做官呐!”二十年的应试落空,崔已对丈夫极度失望,忍不住奚落了。她撩起腰带,上下对他打量一番,极尽讥讽道:“啊呀呀,看你这付嘴脸这好做……”朱:“官。”龚演崔氏先淡淡地撂一句:“梦!”朱不服气:“官!”龚又大声地连说“梦,梦,梦!”以示崔氏对朱的前程彻底失望。
这里夫妻间龃龉的对白与动作,贴近生活,是生活艺术化的舞台呈现。龚苏萍介于青衣、彩旦与泼辣旦之间的角色表演,张弛有致,恰到好处。
然而,崔氏毕竟是涉世不深的市井妇女,当丈夫用家中有件宝物,倘能压住妻子的头顶,便可时来运转的玩笑哄骗妻子时,她将信将疑,转怒为喜:“啊,什么宝贝?拿来试试!”龚苏萍表演崔氏喜孜孜地走到舞台中央,端端正正地坐好,用手势示意丈夫快去拿来,脸上呈现似信非信的表情。朱取来上盖红布的米箩套在崔的头上:“啊,娘子!这就夫人的凤冠!”因淘箩的重量,崔氏感觉沉甸甸的,恰似一顶凤冠,脸上露出喜不自胜的满足。朱问道:“娘子可压得住吗?”她高兴地:“嗯,压得住的。”朱也高兴地:“啊呀呀,娘子!这一品夫人是做定了哇!”
此时龚苏萍的表演是脸露笑容,身子得意地左右摇晃,叫一声朱买臣,我这一品夫人做定了。这一串连贯丰富的神态与形体动作完全体现了荀派旦角的表演特点:多姿多态、灵动活泼,惹人怜愛。
当崔氏高高兴兴地从头上取下“凤冠”翻转一看,原来是一只淘米的竹箩,知道丈夫是哄她、骗她,于是怒气,怨气像山洪似地爆发出来:“朱买臣,你你你,好!”拿起竹箩朝朱头上打去,被朱用双手挡住;崔又拾起地上的一段竹节欲打朱,朱围着桌子躲避。崔念韵白:“崔氏发怒气,你竟敢把我欺呀!(用竹节猛敲桌子)再欲用力击朱头,却见丈夫求饶,便将竹节掷于地。
此处可见龚苏萍把握崔氏的分寸感,崔氏虽求离婚,但对疼她宠她的丈夫,还是下不得重手。
朱忙陪不是:“娘子莫生气,我是与你耍笑的呀,耍笑的!”用肩轻撞崔,以示亲昵,反被火头上的崔氏打一记耳光。崔氏这时才严词厉色地对朱提出:“及早发落我,夫妻了断两分离。”说着从桌上拿出纸与笔,怒目圆睁,表明了与朱离异的决心。
至此,前面喜剧性的鋪垫为后面悲苦分离作了陪衬。龚苏萍在这一段情境戏中,表现崔氏由喜转怒的情绪变化,层次分明,拿捏得十分准确,为夫妻间矛盾激化,剧情急转直下,进入高潮打下了基础。
朱生气了:“啊呀,娘子啊,你左一个了断,又一个分离,鄙人不解其意,倒要请教!”龚演崔氏,并不正面说理,而指手中的纸,“这不是了断,”将纸掷于;又高举毛笔,这不是分离么?”又将笔掷于地。
这样演,戏显得紧凑,流暢;因剧情发展至此,观众早就明白崔氏要与丈夫离婚的原因了,无须再用唱词或台词去重复。有的传统戏却常犯这样的毛病,如伍子胥对自己身份与遭遇的重复叙说等。
在这里,龚苏萍演的崔氏用手指地,没有一句言语。朱弯腰拾起纸笔道:“敢是要鄙人写上八行九行与人家借贷么?”崔氏:“我也不要你写八行九行,只要你两行半,写一个休书,打一个手印,我要跟你离婚!”
朱这才明了妻子的真意,他毫无思想准备,猝不及防,惊讶得脱口而出:“啊?年过四十,难道真要嫁人不成么?”崔氏坚定地:“差也!不!不!”朱万分焦急地责崔:“啊呀,沈燕哪沈燕,娘子,你可知这休书二字……”朱意欲让崔氏明白这休书二字的分量,它将给家庭带来不堪后果。
龚苏萍演的崔氏此时狠狠心肠,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饥寒二十载,我,我,我也顾不得许多!”说这句关键性的念白,她先含情、怜悯地对朱买臣瞬息一瞥,随即收敛,说出上半句话。这一瞥眼神的精彩传神,只有当演员透彻分析并感悟崔氏昔日与朱的恩情,与下决心作出离婚决择时,方能精细入微地发自内心地表演出来。然后,才狠狠心肠,决然地从牙缝里挤出后半句话。
朱明白妻子铁了心要与他离婚了,还是规劝道:“他年我若发迹做了官呢?”龚演崔,蔑视地对朱从头到脚看了一眼,嘴里嘲弄似地“啧啧”连声,并用手直指朱的脑门:“你这穷酸,酸到骨髓,做官哪,嗨,只怕轮不到你!”对这种生活化的语言,龚无论在语气上还是表情上都作了适度的艺术夸张。
矛盾的激化与冲突的高潮,是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层层叠进的。龚苏萍很好地把握了剧情与人物情感变化的节奏。
朱买臣并未放弃最后的抵抗。尽管他被妻子的羞辱伤透了心:“娘子,你冷言冷语,三番两次逼迫于我,这休书我……”朱欲写,念及夫妻之情,还是咽下话头:“我不会写!”崔挖苦道:“休书都不会写,他还想做官呐?”进而逼迫:“我说你写是不写呀?”“不写!不写!我就是不写!”朱愤懣地抗拒。龚苏萍演的崔氏徒然转变了口气:“哎哟,哎哟,干么这么厉害?”这种语气由硬转软,是女性为解决眼前问题,从生活中借鉴过来的。演到这里,龚苏萍演崔氏,犹豫瞬间,便下定决心,从袖内抽出写好的一纸休书,高高举起,作亮相状,让观众看个明白。厉声叫道:“朱买臣!你来看!”
这一前一后,龚苏萍语气神情的陡转,表现出崔氏处事的厉害。
休书在崔氏手中,朱看休书二人转圜,用活传统程式。朱绝望地跌坐在椅子上,气极,唱(西皮原板):“见休书好一似霹雳厉震!”举拳欲打崔,龚苏萍用泼辣旦双手叉腰迅步迎上,表现了崔氏为了达到目的,已不顾一切的蛮横。
念及夫妻之情的朱买臣,用日后时来运转劝阻崔氏:“那时节你就会戴凤冠穿霞帔,做一个万民尊仰的诰民夫人。”崔氏把朱竖起的大姆指按下,再一推,接唱(西皮原板):“休要提起做夫人,提起夫人二字我好伤心,”“好”字是上扬,拖长,“伤”字下沉,声音含悲,“心”字完全是荀派短促的勾音。“当年也想封呀诰命,才滿怀幢憬——”龚退后一步,表现出曾经有过对丈夫锦绣前程的向往,用的是青衣与花衫相结合的动作,唱“嫁到你朱门”时,用兰花指直指朱的脑门,迅即回到了泼辣旦的作派。这种唱由情而出的声腔准确地表达了崔氏此时的复杂心态。
“料不到熬到了中年还要遭贫困,哎呀呀!老穷儒啊”,龚一字一耸肩,怒指丈夫前额,斥责丈夫无能,并用讽刺埋怨的语气唱完“我把你从头到脚再称一称哪!”朱劝说她少说几句酸话吧!龚就用京剧荀派花旦常用的剁板开始挖苦丈夫:“你柳冠头怎把那乌纱戴顶,窄肩膀红袍紫衫就难上身,水蛇腰紧不得蟒玉带呀,生就了一双八字脚,砍柴走山路,卖柴过小巷,怎能够登朝靴、立朝堂,手捧着光灿灿的黄金印,”在“有那”后面“人役簇拥,一呼百应,骏马得骑,高官得做,抖擞精神”,借用扬剧和淮剧中连续快唱叠字的大摞板了。直唱到“你就像死魚一条翻不了身”,停顿,吸口气,用长腔翻高,将“身”字唱完。
这段边念边唱边做的垛板与后面扬剧和淮剧大摞板相结合的唱段,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创新,完全唱在崔氏对朱买臣的挖苦讽刺的感情上,深深地刺伤了朱买臣的自尊。
书生朱买臣动粗不成,强压怒气,试图继续用昔日夫妻恩情软化崔氏的铁石心肠。此间,二人有一段十分精彩的快板对唱:“你与我风风雨二十春,冷嘲热讽我谅情,但求你固守清贫将我等,待等我来年应试上京城呐。”崔氏接唱:“说什么应試上京城,你穷愁潦到终此生。命中哪有做官命,不如即刻就离分。”朱接唱:“怎不念结发情意好,一夜夫妻百日恩。”崔接唱:“夫妻恩爱终何用,缺柴少米是怎度光阴。”朱接唱:“低声下气来恳请,求娘子千万莫绝情!”
崔接唱:“穷愁岁月何时尽,崔氏今朝铁了心!”朱接唱:“不离不离不能离!”崔接唱:“要分要分定要分!顺手拾起竹节棍——”用柴刀将竹节棍一劈为二,以示夫妻分离的决心,接唱:“打(声音拖长)一个(二字紧连荀派的唱法)手印我们两下分!”
这段西皮快板的对唱,节奏明快,流畅,又显示了逼休与拒休的对峙性矛盾,脍炙人口,几可与《坐宫》、《武家坡》的对唱媲美!
这场戏至此进入高潮。
朱买臣:“哎呀,娘子啊,你刀劈竹节,势在分开。青云有路,他年我若得中高官,你可不要拦住马头,道为丈夫断情绝义啊!”这句台词是剧作者为最后一场“泼水”戏中“覆水难收”的悲惨结局作了警示。
但龚苏萍演的崔氏,心中只想到“离婚”二字,对丈夫的警言充耳不闻,反而演得更加张狂,怒骂道:“老匹夫,老穷儒!我和你从此大海捞针,离难再见!你若得中做高官,十字街头跨马还,我崔氏就是做叫花,也不来找你!给我打(指印)!”她演的崔氏语气决断,说了绝话,还拍着竹节,连说三声“打、打、打!”朱买臣不愿,连连躬身叩拒。龚苏萍表演此时的崔氏似乎吃了称砣,她一手抓着朱的手,一手拿着半截竹节,将朱拉到桌前,迅速磨墨,把休书摊在桌面上,无言,用手指休书,示意朱快摁指印。朱无奈用大姆指摁了墨汁,高高举起,但仍在犹豫中,崔氏迅捷上前,双手用力将朱高举的姆指一下摁在休书上。
朱买臣被逼摁下指印,却双手紧按休书不肯交出,这里,扮演崔氏的龚苏萍为使休书到手,不是与朱争抢,而是一改怒气,竟用意想不到的柔和语气,先叫了一声朱买臣,又甜甜地叫了一声朱老爷,然后用手指指休书不再言语。这些动作是从哑剧中借来的。迫使朱的男儿血气顿消,虽不情愿却丟不起男儿的脸面,把休书推给了崔氏。
朱买臣撕心裂肺与朝夕相处二十载的妻子分手的《逼休》,为第四场《泼水》作了形象的铺垫,也为夫妻恩断义绝打了伏笔。
显然,这一段“逼休”的戏借用了《坐楼杀惜》一剧中阎婆惜逼宋江写休书的表演形式。但同中有异:阎婆惜因为有了外遇,想嫁给张文远,又掌握了宋江私通梁山的铁证,故有恃无空,凶狠蛮横毒辣至极,逼着宋江离婚,而且还要加害于他。《逼休》中崔氏说的话,与丈夫朱买臣抡休书,按着他的手指摁指印,这些动作有点类似阎婆惜,是借鉴了《坐楼杀惜》的表演手段与处理方法。但这段戏是循序渐进的。崔氏并非与丈夫性格不合、感情破裂而离异,恰是她经不住常年累月、饥寒煎熬的困苦,为生计所迫,又受王婆挑唆,对丈夫前程无望,而逼朱买臣在休书上摁下指印。两者在处理手段与表演情绪上是有区别的。龚苏萍情绪的把握控制得很好。
崔氏与朱买臣夫妻生活二十载,尽管丈夫穷困潦倒,却对她宠爱有加,逆来顺受,所以崔氏对他仍有几分留恋之情。
龚苏萍演崔氏离家前收敛了“逼休”时泼辣的一面,怀旧地环视了徒剩四壁的破旧老屋,伤感地对朱说:“朱买臣呐,你这个人呐只求读书有趣,却不管为妻冻熬。常言说得好,‘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呐,都怪你,你,你逼我逃死求生!也罢,我这里有白花花纹银一锭,放在桌上,从今以后休要纠缠!这正是未犯三从和四德,只是难耐饥和寒!”龚苏萍双臂交叉捂胸,作寒意状,无奈地下场。这种创造性的神态与动作,十分符合崔氏离别时的几许愁绪,它借用话剧中生活化的写实手段,却是艺术化的荀派表演。以此显示崔氏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而崔氏留下的这锭纹银,却帮助朱买臣度过了寒冬腊月,也解决了他次年上京赶考的川资路费,为最后一场他中仕返乡,“马前泼水”,将整出戏推向悲剧性的终场,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场《逼休》朱买臣力求用夫妻温情劝阻崔氏不要离婚;崔氏因朱屡试不中,穷酸无能,家贫如洗,饥寒难忍,决意离婚。离与不离构成了《逼休》这场戏的主要戏剧冲突。
四、尊重《痴梦》的探索成果,为全剧的完整稍作合理调整
孙毓敏先生在创作、演出《痴梦》的实践中,为塑造好崔氏这个性格复杂的山乡民女,对荀派的艺术精神与先师的创新理念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打破旦角行当的隔阂,合理地吸取了各种程式与表演技巧,为创编荀派新剧目,闯出了一条在荀派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新路。对于《痴梦》结出的丰硕成果与艺术经验,她的爱徒龚苏萍是十分尊重与倍加珍借的。
《逼休》之后所加的《再嫁》《路遇》是两折简短的过场戏。前者揭示崔氏再婚所嫁的张屠夫,是一个凶狠、吝啬而凌辱妇女的山村野夫。后者让观众知道,朱买臣从喝得醉酗酗的地方嘴中得知崔氏再嫁后,受尽打骂与屈辱,生活并不如意,心中爱恨交集,而生愧疚之心。它为第五场《 泼水》中,朱买臣是否相认前妻,内心动摇不定作了铺垫。这里不予详析了。
第四场《痴梦》是重头戏,也可以说是独角戏,难度非常大。一个演员连唱带演,将近四十五分钟,很吃功夫,唱念做表,喜怒哀乐,悲怨恐惊,人物的各种情感都有了,对演员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演好了,可以提升演员的功力。
然而,《马前泼水》是由五折组成的大戏,由于在《痴梦》之前加了《逼休》《再嫁》《路遇》三折,将崔氐的身世与朱买臣矛盾的原由作了交代,所以崔氏一出场那段自报家门的大段念白,便删去了。此外,割爱了“我本当一马一鞍守本份”那个二黄流水的唱段。
主要考虑到整出戏的连贯性。崔氏要做梦,她唱的二黄流水后边有一个高腔。唱完紧接着睡觉,似乎编排的不太合理,没必要重复,就只能舍去。
尽管对《痴梦》作了必要的“修剪”,却保留了《痴梦》的主要内容,以及全部经典唱段与表演手段,精华之处无一遗漏。只是因《马前泼水》的崔氏与《痴梦》的崔氏,性格、行为方式上如前所述,稍有不同,龚苏萍在刻画崔氏时表演上有所收敛。但基本上还是忠于恩师的原创路子,尽力做到“原汁原味”。
为了演好这场重头戏,龚苏萍,不敢稍有懈怠,全力以赴了!
朱买臣中试,当上会稽太守,报喜的差役遇崔氏,打听朱老爷府上的住址。崔氏得知前夫得中高官,外放会稽太守时,猛然一惊,呀的一声,脱口而出:“朱买臣,他他他居然得中做官了!”在“了”字后面,龚苏萍眼睛突然放大,放光。她先是使惊眼,转而耷拉眼皮,渐渐变成直勾勾的呆眼,茫然回答公差:“他不住这里了,喏喏,烂柯山上”,显然她的眼神看去上有点神经质了。同一个语气词“诺诺”用法不同,此处是同公差交流,眼珠盯住一处不转了。
说:“喏喏喏!前面烂柯山下——”他左右搖晃,似乎连站都站不往,这种滞呆的眼神让观众感到崔氏精神上已受了剌激。当她第三次说“烂柯山下”时,那个“山”字的声音又高又长,突然以半弯腰的姿态静止不动。猛又清醒,回到现实中来,用拳击掌,以示猛省,咕白:“哎呀呀,想不到这个穷酸竟然得中做官了!”接着叹口气,深深自责:“崔氏啊,崔氏,都是你有眼不识泰山!(松下眼皮)想当初若非撕破脸面,逼他写下休书,喏喏喏——”最后一个“喏”字大声,脸露喜色,(眼睛一亮,叫起锣鼓)得意洋洋地:“刚才报喜的到来么,是何等的欢喜(亮相),是何等的快活(亮相)!喏喏喏,(喜眼,撕边一锣)这夫人么——哈哈哈(浪笑,喜眼)稳稳当当是我做的!我不免前去会他与他陪个笑脸。”这里前后两个“诺诺诺”,眼神都冲着前排,是提醒观众注意下面的重点台词或表演,以引领观众,进入她特意营造的戏剧氛围。荀慧生先生昔日惯用的眼神技巧,在再传弟子龚苏萍的表演中得以再现神韵。这是她受恩师孙毓敏指点,经过长期锻炼,用后脑勺使劲,先将眼光收敛,“充电”蓄势,然后突然睁大,放光,使观众为之震动、惊艳的技巧。
关于荀派眼神运用的秘诀,龚苏萍受益于恩师的无私传授:使眼神的着力点,不在眼珠,更不在眼皮眼眶,而是在后脑勺。有了后脑勺使劲支撑,眼皮眼眶就会松弛下来,眼珠才能灵活转动。但表现半眯时的悲眼、朦胧时的梦眼,力点却在眼眶;表现惘然时的呆眼,力点则在两边的太阳穴。龚苏萍为了掌握这一绝技,练得很苦。在苦练中她领悟到,在后脑勺着力的同时,越用力往后“吸光”,眼珠就越能向外放光。这也是龚苏萍那对漂亮的眼眸在舞台上尤显光亮的秘密所在。
眼神的运用是有程式的,演员表演角色喜怒哀乐的眼神形态决不会雷同。龚苏萍谙熟眼神程式的运用,绝不乱用,角色哪种心境该用哪种眼神,她拿捏得十分准确。《痴梦》中,她眼神的运用还有多次精彩表演。
龚苏萍演崔氏闻报喜讯后,由吃惊、半信半疑直至欣喜若狂,演来层次分明,脉络清楚。
龚苏萍在说上面几句念白时,心存幻想,以为夫妻旧情还在,情绪比较放松。再看看自已穿着张屠户给的破旧衣衫,脸上露出一丝羞赧的表情,唱(二黄散板):“只是奴受尽饥寒娥眉蹙损,衣衫褴褛哪像个夫人!纵然相见怎相认哪!自惭形秽(作自怜状)事到临头心急如焚!”焚字长腔结束,念白:“想当初他虽不得意,对奴家知冷知热一片痴心。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龚苏萍说这一句台词时,似乎得着了心灵自慰的“鸡汤”,她又自得地欢笑起来。这种笑她在表演中显得稍许夸张。
崔氏回到家中,龚苏萍始唱《痴梦》“忆往事”(二黄原板)中那段经典唱段了:“忆往事眼前又现我那买匠的身影,(“影”的顿腔全是创斩的荀派唱腔),思量他也难忘枕上恩深(荀派的尾声)。求上苍助我夫妻重圆破镜,怕只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至此,龚苏萍脸上略显担忧,再深情回忆,念白:“记得我出嫁的时节,爹娘敬我一杯酒说道:‘你嫁到这家去么,千万要做个好媳妇,与爹娘呃争口气!’是这样说的。哇呀呀,是这样讲的呀!”
“忆往事”这段唱给人的那种感觉如同空谷回音,孤鸿轻鸣,感人至深。龚苏萍把重音、滑音、装饰音、擞音掌握得恰到好处,又令人印象深刻,实在是功力非凡!
龚苏萍的嗓音本来就甜美、清丽、浏亮、华美,又不失醇厚。清亮到没有一丝杂质;华美到自然流畅之极!有些唱似觉在吟,轻重有致,和道白揉在一起,让剧中人的喜怒哀乐得到了充分渲泄。她能用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将观众带入到角色的心境中去,随着人物懊恼、悔恨、希冀,让观众产生对崔氏又怜又恨的复杂感情。
关于唱腔,龚苏萍自己也曾说过:“唱腔最高境界:一个是要唱得圆润、流畅、婉转。除了天赋条件之外,要靠苦练,练就一付好嗓子。还有一个叫唱‘情’,我觉得这是最难的。唱‘情’,你要把人物内心活动唱出来,这对演员是最高的要求。所以说,不是模仿得像不像就算把戏演好了,而是说,我自己演的这个角色能不能唱到位,在舞台上去准确地诠释这个人物。同样演这个戏,为什么有的好,有的不好,道理就在这里。京剧为什么有的戏百看不厌?如传统戏《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因为每位好演员对角色都有相似或有差异或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气韵与风采。”
崔氏接着打哈欠,睡着,陷入梦境。梦见衙役与家院送凤冠霞帔上门。老家院、老院婆:“奉了新官命,迎接旧夫人。乃此已是,夫门开门来!”崔氏唱(西皮导板转原板):“朦胧间又听得叩门声紧(音色华美,浏亮,不窄,显得宽亮),我这里满腹疑云轻启柴扉。”崔氏开门。当院丁、院婆请安还礼后,两衙役前来请安,她却表现出惊惶失措的神情,那是一种做错前事的下意识反应。十分符合弗洛伊德的“梦境说”。她慢慢起身,在梦中游走。然后问道:“你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家啊?”众役:“我们奉了朱老爷之命迎接朱老爷上任的。”龚苏萍表演崔氏心情愉悦地重复公差的话:“真的?果然?”
搓手,得意高兴地转了一圈,竟情不自禁地抚掌狂笑:“咦,嗨嗨!”侍娘说:“现有凤冠在此。”崔氏唱(南绑子)“飞来福从天降将信将疑,”接凤冠,用手掸去凤冠上的微尘,以表珍惜,半披霞帔唱:“好官人哪,念姣妻未忘旧情,(情字荀味十足)红霞帔裹玉体洋洋得意,彩凤冠映粉面胜似王妃,”此时,龚苏萍的眼神随着手势的指向,躲闪之间轻轻一扫,以示得意眼神的光芒由收敛而逐渐放出。
“香车宝马载不尽柔情蜜意。今日里喜荣归夫唱妇随。见买臣荒唐事休再提起,好夫妻叙旧情重入罗帏。”龚苏萍抖肩,但不过分,这是荀派表现兴高彩烈的特有方式。
张屠夫执斧子上赶走众差役,崔氏从美梦中半醒。说着梦话:“众人们取我的凤冠来,取我的霞帔来,来呀,来呀!”狂笑中梦醒,双手模头,看看自己的破旧衣衫,悲切切地说道:“原来一场好梦。”一狂风吹进门,崔氏双手搂臂,以示寒意。唱“冷汗淋伏枕边心头滴血。梦醒时依稀见破壁残灯零碎月。”龚苏萍唱完最后一句,表演崔氏步履踉跄,以示梦醒,用几个得意的简单手势流连残梦中的甜蜜,再看身上破旧衣衫,美好的梦境与窘迫的现状反差巨大,遂失声痛哭(发自内心自悔的痛苦的吟哭),下场!这种对崔氏心态准确把握的精细表演,令人叫绝。
龚苏萍荀派艺术最可贵的表演特征是,牢牢把握一个“度”,强调“分寸感”,不温不火,恰到好处,一招一式,张弛有度,十分准确地理解所演角色的性格特征与彼时此境的心理状态,并用生活化了的程式手段,精准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温不火,不啻没有激情,激情来自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深切感悟,有激情才能激活程式,赋予程式以生命力。但感情的冲动必须把握戏中每个场景与人物内心变化的节奏,由内而外地运用富具内涵的程式,有时表演还不能过头,点到为止,给观众的想象留有余地。
刘长瑜老师说得好:“情真意切的、含蓄的、深刻的、耐人寻味的艺术,这是荀派表演艺术的核心。”龚苏萍数十年的从艺之路,让她从掌握荀派演技发展到表演荀派技艺,进而由艺而入道,步入了用荀派艺术刻画人物的化境之地。
很赞哦! ()
相关文章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