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闲话梨园

闲话梨园

竹虚有亮节,弦和致远声--记天津京胡制作名家宋家维

2023-05-04 23:34:13作者:刘向东
在诸多制琴者中,被历史铭记的京胡制作名家不在少数,如:马良正、洪广源、史善鹏、李魁元、李万景、许学慈等前辈,他们凭着对京剧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敬业乐群、代代相传,延续着京胡制作技艺。
京胡,在京剧的艺术构成中,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

在京剧的表演中,京胡的伴奏与演员的演唱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京剧独树一炽的艺术特色。

在梅兰芳大剧院的演出前奏,京胡的独奏旋律,让观众产生一种:一洗凡尘、跨跃时空的感受。一把看起来如此简易的京胡,能够迸发出穿越历史,穿越时空的美妙之音,是神奇的,而制琴人那双灵巧的手和敬业精神,也是神奇的!

观众往往会为京剧美妙的音乐而陶醉,但很少有人理会发出这种天籁之音的乐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出自谁手。

与京剧表演代代相传一样,京胡的制作,也有着独特的技艺和代代传承的历史。

在诸多制琴者中,被历史铭记的京胡制作名家不在少数,如:马良正、洪广源、史善鹏、李魁元、李万景、许学慈等前辈,他们凭着对京剧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敬业乐群、代代相传,延续着京胡制作技艺。
天魁和老字号牌匾
《天魁和》老字号牌匾

在天津南开区南大道卫安中里,有一个很不起眼却声名远播的琴行,迎着门的墙上挂着一块老匾《天魁和》。从这块流传下来的匾额上,可依稀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厚重。《天魁和》是李魁元先生于一九一六年创建的琴行,一九三六年由其入室弟子李万景继承,继而,由李万景传给弟子宋家维,宋家维作为《天魁和》第三代传承人,接过师承,夙夜求新,实现了从京胡制作技术到京胡制作艺术的跨越,也让《天魁和》这个老字号成为“宋氏制琴”誉满业界的品牌。
 宋家维与恩师李万景
宋家维与恩师李万景(右)留影(1994年)

宋家维,早年在天津市民族乐器厂从事京胡制作兼原材料采购,因为痴迷京胡制作,拜在天津著名乐器制作名家李万景门下,成为李万景唯一的入室弟子,得其真传,制作京胡成为他一生钟爱的事业。 历经几十个春秋,宋家维专精师承,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鼎故励新,探索出属于他独有的,以创新发展为追求的制琴之路,因此“宋氏制琴”赢得社会广泛认可和喜爱,宋家维也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制作高级技师,天津市非遗传承人,当代中国京胡制作名家。
宋家维 
宋家维在工作中(2021年)

全国从事京胡制作的作坊不计其数,但真正能够代表一个时代高度的制琴品牌却凤毛麟角,这与京剧表演艺术一样,能够脱颖而出的京剧名家屈指可数,大多数人都流于青史之外,而“宋氏制琴”却能在当今众多的制琴作坊中脱颖而出,以鲜明的个性和艺术特征蜚声海内外。

曾经有一句很流行歌词:“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工花不开”。这句歌词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所有成功人生的背后,都是辛苦的努力和凝结智慧的结果,也都能折射出成功后面的人生和故事。

宋家维为制作京胡默默奉献了大半生,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千锤百炼。为了这份事业,他走南闯北,餐风沐雨,历尽艰辛,痴心不已。为了选择上好的制琴材料,他走遍大江南北,搜奇选优,广採博取;他涉深山,进竹林,以泉为饮,干粮充饥,顶着灼人的烈日,冒着蛇扰虫叮,经受了各种凶险,历尽了千辛万苦。数度春秋,宋家维对紫竹的生长产地、周期、生长规律及其品种、质地、音色等了如指掌。收获的上品竹材不计其数,囤积了充足的制琴原材料。他曾为了储备上品竹材,不惜卖掉住房,以缁制琴所需,任凭困苦,矢志不渝。宋家维制琴的所有用材都是按照严格的制琴标准亲自进行挑选,以饱和的存储条件为制作上品好琴提供了保证。
宋家维制作京胡材料
宋家维制作京胡材料一角

在长期的制琴道路上,宋家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出独到的制琴技艺,这些经验和技艺成为奠定他屹立于行业高地的坚实基础。

宋家维精心地揣摩用户需求,对京胡使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解决了许多难点问题。例如:大江南北因温度湿度差异,会产生调门的差异,在制作的时候,特别是蒙皮子的时候就要根据这些差异做预量调整,创造了一种能够满足不同地区演奏要求的制作工艺,解决了因地域不同产生的胡琴调门变化。一把新琴,往往要经过磨合期才能出现最佳的音色,但宋家维制作的新琴不需要经过磨合期就可以上台演奏,他以独门技术保证新琴就可以产生最佳音色。“宋氏制琴”的琴轴都是由宋家维亲自制作,他研究制作的琴轴微调功能极佳,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这些独门绝活让用户受益匪浅。

宋家维一直站在艺术的高度,带着自己的谦逊和勤恳,审视自己,要求自己,挑战自己,用今天挑战昨天,用创新挑战未来,不断完善着制琴技术。

宋家维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对制作深入研究,精益求精,注重细微处理,对每道制作工序都要亲力亲为,力求把每一把京胡都精心打造成艺术品。他说:“我做的每一把琴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他对自己制作的每一把琴都会爱不释手。他深知:让人爱首先要自己爱的道理。他制作的琴就像他的人格一样:在细微处见精湛,在质朴中见华彩。

宋家维做琴,立足于“诚信”原则,从不为利益背离原则。他始终坚持:诚信为本、客户至上,用料讲究,拒绝瑕疵;自己不满意的琴,绝不出手,出手的琴如果用户不满意可以随时退货,随时更换。他以诚信、品质、和贴心服务,赢得了用户的信赖。

“宋氏制琴”以其名优品质,声名远播,各地求购者从四面八方注目《天魁和》琴坊,因而形成了“宋氏制琴”不需要把琴作为商品推销,也不参加展销会。然而,“宋氏制琴”,却订单不断,供不应求。
 著名京剧演奏家燕守平在宋家维工作室交流指导
著名京剧演奏家燕守平(左)在宋家维工作室交流指导(1995年)
著名京剧演奏家何顺信在宋家维工作室交流指导
 著名京剧演奏家何顺信(右)在宋家维工作室交流指导(2002年)

宋家维深知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因而在几十年的制琴生涯中,不断挑战京胡制作的新高度,把制作当做艺术追求。当舞台上响起他亲手制作的京胡的时候,聆听着悦耳的声音,幸福感就会悠然而生,每当此时,他就会感受到之前付出的一切辛苦就会变成甜美地品味,这一刻也是他人生中美好的享受。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宋家维的夫人谢永惠,自从进入宋家就为宋家维担负起一切生活压力,全力支持宋家维的制琴事业,与宋家维甘苦与共,相濡以沫,付出了她的所能付出的一切,她乐观豁达,随和如水,各地来了朋友,她买菜做饭,做一桌家庭风味的菜肴,来一盆天津特色的炸酱面,使人倍感亲切温馨,如归如至。她以一个柔弱女子的坚韧,把宋家维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有了这样一位贤内助,宋家维得以专心致志研究制琴,一切后顾之忧,都被夫人主动承担,因而宋家维能够一门心思沉浸在自己钟爱的制琴事业中,而谢永惠则在一旁默默地欣赏宋家维的事业成果,以自己对宋家维的爱,品尝着自己的幸福。

宋家维没有辜负师承、没有辜负京胡制作事业,也没有辜负家庭的期望。他以“君子结于一”的用心,制作出一把又一把被用户喜爱的,被专家赞美的京胡。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吴炳璋、著名京胡演奏家:何顺信、姜凤山、王鹤文、燕守平、尤继舜、李亦平、周志强先生等,对宋家维制作的京胡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誉。这些名家地评价,也成为激励宋家维不断探求京胡制作新高度的动力,这一切也属于他独享的精神奖赏。 
宋家维向京剧演奏家姜凤山
宋家维向京剧演奏家姜凤山(左)征求意见(2004年)

生活中宋家维是一个可以给朋友们带来阳光和欢乐的人。

制琴之外,他吹、拉、弹、唱、书法等样样涉猎。在上海黄浦剧院举行的全国票友演唱会上,宋家维一曲《沙家浜》笛子前奏,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朋友聚会他的京西大鼓和东北二人转唱的有模有样,时常让朋友欢笑不止。

年逾花甲的宋家维,目前最大的心愿:要把京胡制作这门传统的技艺传承下去,让京胡制作事业面向未来、薪火相传!宋家维作为《天魁和》第三代传人,于今已培养儿子宋晓晖、内弟谢永强和青岛的朱壮壮为《天魁和》第四代传人,这是对传扬非遗文化的一种使命和责任。宋家维说:“我的技艺从不保密,所有技术和手法都可以公开,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京胡制作,我也愿意把我的所学教给他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有人向他咨询如何解决制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对每一位访友都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讲解自己的做法,从无保留。他说:“我真心希望所有制琴人,都能做出适合我们京剧演出需要的琴”。

宋家维的事迹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澳大利亚SBS电台、天津电视台、东南亚卫视、上海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威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采访并播出,报刊网络也有大量对宋家维的报道,他以令人信服的制琴手艺和敬业精神得到了社会认可和称赞。而坐落天津的《天魁和》,业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宋氏制琴”名坊。

“宋氏制琴”,口口相传,声名远播!

纵观宋家维几十年的制琴生涯,始终贯穿着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大国工匠情怀,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求索创新,实现了从传统制作工艺到制作艺术的超越,在传统文化的万花丛中一枝独秀,在京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焕发着奕奕光彩!

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默默无闻,锐意进取,自觉担当的人,从平凡中不平凡,从滴水中见太阳,以传承和创新精神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2023年4月【作者:山东省鲁东京剧文化促进会会长】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