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闲话梨园

闲话梨园

浅谈京剧流派的传承与创新

2025-03-14 21:30:27作者:刘向东
京剧流派推动着京剧事业的发展,各个流派凭借着独特的表演风格,让京剧舞台精彩纷呈、绚烂多姿。
京剧,作为国粹,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流派,每一个流派都是特定时期京剧艺术家们心血的结晶。流派的形成是传承与创新的结果。

    京剧流派推动着京剧事业的发展,各个流派凭借着独特的表演风格,让京剧舞台精彩纷呈、绚烂多姿。

    但在流派传承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某种异化的东西,影响着流派的传承与进步。关注这些问题,认识这些问题的负作用,从而做到守正创新,对推动京剧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学习流派,不是简单的模仿。

    从前辈艺术家留下的录音资料中不难发现,同一唱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唱法。例如马连良先生的《借东风》,每一次录音都有变化,至少留下三个以上不同版本;奚啸伯先生留下的《白帝城》录音,同样也有多个版本。这表明,前辈艺术家始终坚持走探索创新之路。

    每一个流派的诞生都经历了探索创新发展的过程,从一个流派衍生出新的流派,更是不断探索创新,在学中破,在破中立的结果。

    例如四大名生都宗老谭派,但却形成了不同风格的 “马、谭、杨、奚” 四个流派,这是传承与创新的成果。所以,学习流派的关键在于学习前辈们的创新精神,如果一味的模仿,甚至连流派中的缺点都学得惟妙惟肖,就不会出现流派纷呈,也触及不了流派传承的真谛。

    如程砚秋先生男声唱女声,以小嗓演唱形成男女声转换的音质,而有的女演员在学习程派时,却刻意压抑女声的自然音质去模仿程先生的音色,这种转换,不仅失去了女声音色的自然美,还导致千人一声,限制了女声的自然音质,虽然学得像并不是错误,但却远离流派传承的原则。正如梅兰芳先生讲“学我者生,象我者死”,简单模仿是初学流派不可避免的过程,但如把模仿当流派,就会固步自封,刻舟求剑。

    李维康是广大观众喜爱的艺术家,她在学习 “梅、尚、程、荀” 各派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按照京剧创新发展的规律看,称之为 “李派” 也不为过,她自己却谦逊的称自己“没派〞。但她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创作的唱腔广泛流传,学习 “李派” 艺术的人众多。李维康在京剧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展现出了一位艺术家对艺术传承的深刻理解,因而能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她不借门派来装饰自己,而是沿着前辈艺术家走过的创新之路探索前行,是值得好好研究和学习的。

学习流派,不可 “以邻为壑”

    艺术流派若缺乏相互学习、相互包容、相互促进,道路就会越走越窄,艺术也会逐渐固化、衰退。曾经有位专业导演指出:“现在的流派有一种宗派倾向,人为设置一些壁垒,学本派就排斥学别的流派,这不利于艺术提高” ,这一观点似乎有些片面,但这种担忧却是对流派传承的一种警示。

    前辈艺术家们在拜师学艺时,常常会越过门墙广泛吸收各家之长,毫无门派之壑。马长礼先生先学习谭派,后经师傅谭富英先生推荐学习杨派,再后来又学习马派,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新 “马派”。李少春先生师从余叔岩、杨小楼,又拜周信芳为师,将各种艺术风格反刍吸收,形成了新的 “人物派”。这些艺术家都是传承立派的标杆,并对流派传承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家。天津京剧院王艳先后向刘秀荣,杨秋玲,杨荣环,李维康,梅葆玖等老师学习,以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了亦梅、亦尚、亦王的艺术风格,深受观众喜爱,成为当今炙手可热的艺术名家。因此,让年轻演员从不同流派中汲取营养,兼收并蓄,走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道路,突破门派蕃篱才有可能把传承创新的路走得更好。

    京剧流派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后辈演员从前辈艺术家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新流派不断涌现出来,使京剧这棵老树开出新的花朵,京剧的繁荣发展就有希望了。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