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地方戏文

地方戏文

伴飞——​郭秋萍、张玉龙夫妇的扬剧舞台艺术

2022-01-15 09:33:12作者:彭林刚
郭秋萍和张玉龙均出生于梨园家庭。郭秋萍的父亲郭啸秋是扬剧名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张月娥在南京组建海清剧团(扬剧班社),邀请郭啸秋加盟,郭啸秋便从扬州到南京搭班演戏。1938年,郭啸秋在南京诞下次女,取名桂英。
舞台上他们是一对最佳拍档,一起演恩爱难舍恋人、一起演忠贞不渝的夫妻……现实中他俩丝萝同结。几十年来,夫妻俩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厮守终生,坚如磐石。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患难与共,始终不离不弃……他俩就是扬剧名家郭秋萍和张玉龙夫妇。

郭秋萍和张玉龙均出生于梨园家庭。

郭秋萍的父亲郭啸秋是扬剧名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张月娥在南京组建海清剧团(扬剧班社),邀请郭啸秋加盟,郭啸秋便从扬州到南京搭班演戏。1938年,郭啸秋在南京诞下次女,取名桂英。郭啸秋一生为艺,虽为名角,但却屡遭人白眼,饱受屈辱,他不愿让女儿们再做被人轻贱的“臭戏子”,这条路他自己走得已经够艰辛了。
郭秋萍
郭秋萍照片

1949年迎来了南京解放,海清剧团响应新政府号召,改造为公私合营的南京市力进扬剧团,团址设在南京夫子庙的鸿运楼里。剧团当时每月工资只有8毛钱,但每人每天可领两人的饭菜。恰在此时,郭夫人生了一场大病,每副药需花费一块元。郭啸秋既要给夫人治病,又要养育女儿,很快花光了全部积蓄,不仅夫人再无钱看病吃药,就连全家人吃饭生计都成了问题。这时,张月娥团长劝郭啸秋让小桂英学戏并加入剧团,这样不仅可以多领8角钱工资,还可以再领两个人的饭菜。迫于无奈,郭啸秋只得狠下心让桂英学戏并加入了剧团,他以自己名字中的秋字作为女儿的艺名——郭秋萍,期望女儿今后的艺术道路能够平安顺利。

11岁的小姑娘郭秋萍就这样参加了工作,并从此走上舞台艺术道路。由于郭啸秋在扬剧界名声大辈份高,开始谁也不敢收郭秋萍为徒弟。郭秋萍初随父亲学习基本功,之后父亲将其托付与王美云、房竹君两位大师姐,她就跟着师姐们的后面潜心苦学,大师姐细心调教,倾囊传授。张月娥通过悄悄观望认定郭秋萍有着与生俱来唱戏灵性,将来必定成角儿,也是郭秋萍舞台艺术天赋较高,学戏不久便能担任主要角色,13岁那年张月娥为了培养她,特意安排她担任早场的领衔主演,这期间她演出了《红娘》等剧,而晚场则让她跟着两位师姐后面挂B档头牌。同时还多次安排她参加田汉先生主讲的戏曲艺人学习班。
《荆钗记》郭秋萍饰钱玉莲
《荆钗记》郭秋萍饰钱玉莲

张月娥其人可谓是威风八面,戏里戏外都能纵横捭阖,素有“苏北梅兰芳”之称,不仅戏演得好,而且有文化,又能做到公私分明,还有极强管理剧团的能力。南京市力进扬剧团在他的领导下,成绩斐然。当年创作演出《枪毙恶霸肖月波》轰动南京。该剧取自于南京地区的真实故事,编剧:周镜泉、臧克秋,执导:张月娥,谱曲:臧克秋、张月娥、江腾蛟。主要演员:郭啸秋饰萧月波,张月娥、王美云饰谈泮芹,臧克秋饰王区长。

《枪毙恶霸肖月波》戏外也充满了戏剧性,该剧作者和音乐设计臧克秋因犯有政治错误被押解到芜湖,据说要判死刑,因为创作这出戏有反省立功表现,最终被释放出来,侥幸逃过一死。

郭秋萍在这样大好环境里茁壮成长,并从青年演员中脱颖而出,她全盘继承了两位师姐的看家戏《孟丽君》《秦香莲》等,还拥了自己的观众群。看着郭秋萍舞台艺术日趋成熟,两位师姐放心地经常以各种借口让台,她们不做红花甘为绿叶,或是亲自为郭秋萍把场,或是在剧中担任妈妈一类的老年角色。郭秋萍小小年纪挑起了剧团大梁,成为南京市最年轻的一块金子招牌。14岁时排演了第一出大型现代戏是《志愿军的未婚妻》,这是一出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现代题材大戏。剧情大意是郑永刚参加了志愿军,未婚妻赵淑华之母要求退亲,郑父无奈阻止永刚参加志愿军,要他回乡结婚。赵淑华闻知,一面写信安慰郑永刚,让他在前方立功;另一方面搞好两家的生产,照顾好两家的老人,彻底地解除了郑永刚的后顾之忧。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从题材来说本身就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再加上郭秋萍年方14岁,便能领衔主演大型现代戏,在南京文艺圈引起不小震动,从此奠定了郭秋萍在青年演员中的重要地位。以后郭秋萍还主演了《牛郎织女》《白蛇传》《刁刘氏》等传统戏。随后,郭秋萍又因成功领衔主演现代扬剧《刘胡兰》再次受到各方关注。15岁的郭秋萍饰演15岁的刘胡兰,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两个不同时期的少女在舞台上交汇,一个是英雄,一个演英雄。郭秋萍塑造的少年英雄刘胡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刘胡兰年龄虽小,却有着无比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她面对敌人的威胁毫不畏惧,为了解放全人类、为了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面对敌人的屠刀她视死如归,慷慨赴死,体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郭秋萍在塑造刘胡兰这个人物时,一方面运用传统戏曲合适的部分,另一方面借鉴话剧、电影的一些表现方法,最终成功地演活了刘胡兰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再次显露出她的舞台艺术潜质。郭秋萍由此也被南京市文化局列为重点培养的青年演员,并代表南京市参加了江苏省青年代表大会。
《白蛇传》郭秋萍饰白素贞
《白蛇传》郭秋萍饰白素贞

《刘胡兰》一剧的演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开启了全国巡演之路。1954年赴镇江演出刚刚散戏,张月娥、王美云就急忙迎上来拉着郭秋萍的手说:“小妹,现在放你的假,赶紧回南京看看爸爸……”郭啸秋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状况每日愈下,剧团出发演出前便住进了鼓楼医院,郭秋萍为了保证《刘胡兰》的演出质量,毅然随团出发,谁知没几天便传来父亲病危的消息。郭秋萍下了火车直奔医院,数几天后郭啸秋因病与世长辞。因为演出任务繁重,郭秋萍来不及悲伤,匆匆料理完后事,安顿好老母亲,揩干泪水又赶回剧团,继续完成《刘胡兰》的巡演。她要用实际行动,学英雄演英雄做英雄。

如果说郭秋萍起初的演艺之路顺风顺水,那么张玉龙则没有那么幸运。

张玉龙原名张根才,1932年出生,是苦水里泡大的孩子。其父张庆奎和姐姐张雪艳都是京剧演员,早年在杭嘉湖一带演出,后来父亲带着全家人来到江都仙女庙一个徽剧班搭班唱戏。这个戏班子说是徽剧,其实是什么剧种都有的杂剧班,戏班里有唱徽剧、唱京剧,也有唱扬剧、淮剧的……不料,张庆奎竟然病死于江都仙女庙,张雪艳挑起了养活母亲常氏和未成年弟弟根才的家庭重担。1939年姐姐带着母亲和弟弟到天长唱戏,正好遇到一个扬剧班子也在此唱戏,两个戏班子碰头,只能共用一个演出场地,最终商定:白天唱扬剧,晚上唱京剧,结果彼此的收入都很微薄,生活难以为继。张雪艳迫不得已和母亲商量,将7岁的弟弟根才写给扬剧演员秦玉兰为徒,学期三年,然后带着母亲去他乡讨生活,这一走从此杳无音讯。

母亲和姐姐走后,张根才无依无靠,学戏过程也是极其艰辛,幸而得到许多好心人提携帮助。扬剧名家石玉芳,将其收为入室弟子,时常带在身边;程亚梅收其为义子视为已出,一度改张为程姓;后来练功时受伤,不仅得到朱龙喜在日常生活起居等各方面的悉心照料,还收为弟子亲传技艺。扬剧名琴师颜琦觉得张根才这个名字叫不响,便取其师一人一字为艺名——程玉龙。若干年后程玉龙又恢复原姓张,即张玉龙。

张玉龙主工文武小生,40年代末独自闯荡上海,并在沪上崭露头角。1950年,扬剧名家蒋剑奎受剧团委托外出邀角儿,他发现张玉龙舞台艺术呈现成熟、干净,是个青年才俊,便引荐他到扬州加入苏北实验扬剧团。
《秦香莲》郭秋萍饰秦香莲

1953年江苏省拟成立省属扬剧团,调苏北实验扬剧团、镇江金星扬剧团、南京市实验扬剧团(原南京力进扬剧团)、南京市联友扬剧团在南京进行甄别,最终确立以苏北实验扬剧团为基础,成立了省属的江苏省扬剧团。张玉龙也随团从扬州来到南京,在省扬剧团期间,张玉龙作为优秀青年尖子演员,曾演出了《闹天宫》等剧。同年底,张玉龙因故离开江苏省扬剧团,扬剧名家蒋剑峰爱惜其艺术才华,便力荐他加入南京市联友扬剧团。张玉龙能文能武,扮相洒脱,演唱韵味纯正,当时南京市联友扬剧团当家小生林玉兰被省扬剧团调走,剧团正愁没有小生,张玉龙加盟联友扬剧团,即成为剧团当家文武小生,与青年演员黄春莺搭档。

1956年间,为了加强南京市扬剧的演出力量且能与省属扬剧团抗衡,在市里有关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南京市实验扬剧团与南京市联友扬剧团进行合并重组,更名为南京市扬剧团。

郭秋萍、张玉龙作为两家剧团的青年当家花旦和小生演员,因为剧团的合并,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一家人”,并成为最佳黄金搭档。

也就是在这一年剧团合并大会后,南京市文化局负责剧团工作的曹局长,将张玉龙拉到了郭秋萍的面前:“从现在起,你们俩正式成为一对搭档,你们在舞台上是夫妻,我也希望你们能成为舞台下的夫妻,我今天做你们俩的正式介绍人,你们俩会有共同的语言,也一会能携手人生。”

郭秋萍对张玉龙的艺术成就早有耳闻,知其人品中正,初次谋面,偷觑一眼,模样端正,英俊挺拔,不禁心中暗喜,尤其是了解到他凄凉身世后,善良的郭秋萍不觉对他充满无限的同情和好感。张玉龙和郭秋萍也是初次见面,但她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定睛一看,她长相清秀,端庄温顺。两人心有灵犀,牵手相约。一年多的相处,郭秋萍认定张玉龙是值得信赖托付终生之人,虽然张玉龙当时全部家当只有存折上的几十元钱,但郭秋萍丝毫没有嫌弃。而张玉龙觉得郭秋萍朴实无瑕,不追求荣华富贵,此生可以相守。于是他们结合在一起,相托终生,永结同心,共度白头。婚后,郭秋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各种途径,为张玉龙寻到了寄身于安徽省六安县京剧团姐姐家中的生母常氏,并与他一起去六安认母。

郭秋萍、张玉龙台上台下都是夫妻,这对夫妻搭档在这个期间,演出了大量剧目,如《东海最前哨》《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审刁刘氏》《秦香莲》等,好戏连台,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
《秦香莲》郭秋萍饰秦香莲、张玉龙饰陈世美
《秦香莲》郭秋萍饰秦香莲、张玉龙饰陈世美

正当郭秋萍、张玉龙夫妇艺术攀升到一个高峰,正准备攀登更高峰时,省、市扬剧团的合并,使他俩的艺术人生一下子跌入谷底。
张玉龙照片
张玉龙照片
1959年,江苏省扬剧团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扬剧首次晋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在京的文艺专家献演,省领导高度重视。为了加强演出阵容,先将南京市扬剧团主要演员王美云、房竹君和陈立祥借调至省扬,随后又进行了江苏省和南京市两家扬剧团的合并重组,从此南京市扬剧团不复存在,曾经拥有的辉煌成就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消失隐退。

郭秋萍、张玉龙夫妇进入省扬剧团后,虽然挂名在前,但在实际排练演出中,总是让B档演员先排先演,郭秋萍与张玉龙虽则是A档,不仅没有排演的机会,甚至连演出的机会都不给。郭秋萍、张玉龙夫妇从此坐上了冷板凳,艺术人生首次遇到了挫折,他们的艺术才华逐渐在复杂的人际关系被淹没。

1962年,时任泰县宣传部郑部长,与时任江苏省文化局长周邨是抗战时期的老朋友,因泰县扬剧团缺乏当家小生、花旦,目前面临解散的危险,郑部长与文化局长一起来到南京,求周局长支援两名省团的主要演员。听说要到下面支援县级剧团,几乎所有人不自觉地往后退缩躲藏,唯有被选上。这时候只有郭秋萍一个人往前冲,因为郭秋萍不愿继续坐冷板凳,更不愿看着丈夫窝囊受委屈,她向张玉龙提议支援泰县扬剧团。张玉龙深爱自己的妻子,她的提议总是能得到他的理解与支持。于是郭秋萍、张玉龙夫妇俩主动请缨要求支援泰县扬剧团。当时属于借调,因此郭秋萍、张玉龙的组织关系及母亲和孩子们的户口都没有迁出南京。

当郭秋萍、张玉龙夫妇来到泰县扬剧团后才知道,这里缺少的何止是当家小生、花旦这么简单?到处断壁残垣,满眼破败不堪,演员更是水平低下,行当不齐。即来之由安之,郭秋萍、张玉龙没有抱怨、叫屈,而是与团领导一起商量制定出了一整套剧团复苏计划。先从培训演员做起,郭秋萍、张玉龙无私地将全部技艺传授给泰县扬剧团同行们;同时奔走县委和文化局的领导,为剧团争取专项经费,添置行头、修补幕布等,并向社会再招一些演员;剧团当以演出为主,随后最关键一个动作就是排练演出,只有演出才能让剧团真正走出困境。
《秦香莲》郭秋萍饰秦香莲
《秦香莲》郭秋萍饰秦香莲

郭秋萍、张玉龙在泰县扬剧团所排演的第一出剧目,便是向昆剧学习的传统戏《十五贯》,这是张玉龙在南京市扬剧团时常演剧目。在没有导演的情况下,张玉龙亲自担任导演并担任领衔主演况钟,而郭秋萍担任艺术指导,还在剧中饰演苏戍娟一角。在郭秋萍和张玉龙精心指导下,通过全团上下齐心合力,该剧上演后在当地引起轰动,大家一致认为,县级剧团的演出也有了大团风范。县领导该剧给予高度肯定,对郭秋萍、张玉龙亦是赞不绝口。此后,郭秋萍、张玉龙夫妇将自己的看家戏《三审刁刘氏》《孟丽君》等全部交给了泰县扬剧团,丰富了剧团的演出剧目。郭秋萍塑造的孟丽君、刁刘氏等,张玉龙塑造的童文正和施子章等舞台艺术形像,在当地观众、领导与行家的记忆中,至今印象深刻。

两年弹指一挥间,郭秋萍、张玉龙不负使命,以最短的时间让泰扬走出濒临死亡的阴影,重新焕发生机,日后该团成为扬剧的主力军,并在苏北地区文艺团体中占有重要的席位。郭秋萍、张玉龙在泰县扬剧团的表现也是有目共睹,剧团已经离不开他们。两年期满即将离开返回南京的日子里,县委领导、文化局局长及群众均是强烈挽留。郭秋萍、张玉龙夫妻在泰县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在这里与同行及观众结下深厚的友情,特别是当地的领导,对他俩倍加关怀,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令他们感激不尽,县人大还刻意配给郭秋萍一名代表资格名额,以后又连任六届政协委员,并参加全省会议。人心都是肉长的,郭秋萍、张玉龙夫妇俩决定留下,再继续扶持泰县扬剧团两年。

1965年泰县扬剧团响应支持越南人民的斗争的号召,排演了越南题材的现代扬剧《阮文追》,由张玉龙担任导演,并担任阮文追一角。说到这出戏,还有一个小故事:在印制说明书时,设计人员将饰演党支部书记英姐的郭秋萍漏掉,这个角色戏份并不重,按理是排在后面,在重印的时候,只有张玉龙名字前面有空隙,所以只能将郭秋萍补印在张玉龙的前面。张玉龙说笑道:“我们夫妻搭档以来,我都是跟在夫人后面挂名,好不容易这次让我扬眉吐气,结果我又被你们排到后面”……其实张玉龙胸怀坦荡,从不计较排名,又如何会与妻子争名次前后呢?

郭秋萍、张玉龙在泰县扬剧团的第二个两年还没有结束,中国大地发生了动乱,传统文化遭到了严重破坏,大部分地方院团被迫改唱革命样板戏,泰县扬剧团被改名为泰县京剧团,全团学习并演出革命现代京剧。郭秋萍、张玉龙也被迫改唱京剧,还先后演出了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智取威虎山》等,毕竟不是学京剧出身,京腔中始终带着的是扬剧味道。一次回南京探亲,他们过去的一位小师弟已跻身江苏省扬剧团“革委会”主任的位置,郭秋萍向小师弟表达了希望落实政策回团唱扬剧的愿望,这位曾经唯唯诺诺的小师弟,一脸不屑,轻蔑地摆了摆手,性格刚强执拗的张玉龙不让郭秋萍再说第二句话,拉着她就愤然离开,张玉龙知道和这样的小人不会有任何共同语言。

熬过漫漫长夜,终于迎来黎明那一抹阳光。

1976年泰县扬剧团恢复建制,排演的第一出戏是由郭秋萍主演的《江姐》。这是根据阎肃创作的同名歌剧移植,由张玉龙担任导演,同时他还担任了剧中华为和沈养斋两个重要角色,该剧在三泰地区演出十分火爆。紧接泰县扬剧团率先移植由郭秋萍领衔主演、张玉龙担任导演的《蝶恋花》,该剧成功演出再次引爆三泰地区,每次演出结束观众都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郭秋萍需要多次出来谢幕,观众方才散去。恢复古装戏后,郭秋萍、张玉龙又恢复演出大量的古装戏。

1978年郭秋萍、张玉龙与泰县扬剧团,带着《狸猫换太子》《三审刁刘氏》《恩仇记》《秦香莲》等剧到泰州演出,受到泰州扬剧观众的热烈好评,其中《孟丽君》应观众要求一再加演,结果仅这一出戏就在泰州连演了近三个多月方才罢休。同年,郭秋萍因表现优异,在经历了各种波折面前,始终坚信党的领导,跟党走,终于实现多年来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次年,根据工作的需要,郭秋萍还被任命为泰县扬剧团业务团长。也是在这一年,郭秋萍、张玉龙与泰县扬剧团,带着《三审刁刘氏》《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等剧回到南京演出,一些老扬剧观众奔走相告,他们曾经熟悉并喜爱的郭秋萍、张玉龙又回来了。尤其是他们在欣赏郭秋萍艺术的同时,似乎又看到当年王美云、房竹君的舞台艺术风采,演出轰动石城,真是一票难求。江苏电视台一位导演看了《三审刁刘氏》现场演出后,对郭秋萍扮演的刁刘氏、张玉龙扮演的童文正赞不绝口,提出要录制电视舞台艺术片。很快一切录制工作准备就绪,但在经费方面有些缺口,电视台希望剧团能够提供一点费用。团长郭秋萍获悉后立即表示:电视台要录像可以,但让团里拿一分钱都不可能,这是我们大家的血汗钱,我不能以权谋私。张玉龙则说:“拿大家的钱为我们夫妻俩录像,做这种事情是要遭人骂娘的,我们宁可不录像也不能拿大家的钱。”因为经费问题,《三审刁刘氏》的录制计划最终流产,非常可惜地错过了一次留下珍贵舞台资料的机会。

以后郭秋萍、张玉龙还带团数次赴上海演出,每一次都受到沪上观众的热烈欢迎。
《隋炀帝看琼花》郭秋萍饰琼花公主、张玉龙饰隋炀帝
《隋炀帝看琼花》郭秋萍饰琼花公主、张玉龙饰隋炀帝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文化欣赏也越来越多元,随着歌舞、电影、电视剧的日趋火爆,戏曲慢慢淡出人们唯一注意的视线,戏曲演出市场日趋疲软。其结果便是一个紧接着一个的县级和市级专业剧团悲怆地被撤编解散。在这股大潮冲击下,郭秋萍、张玉龙怎么也想不到,为之战斗了二十几年的泰县扬剧团也在这股大潮中,于1984年式宣布解散。当然郭秋萍、张玉龙作为剧团的保护对象,被安置到县文化馆工作,郭秋萍还被任命为文化馆馆长,郭秋萍觉得自己从小学戏,文化水平不高,难以胜任馆长之职,因此婉拒了领导的好意。

对于郭秋萍、张玉龙来说舞台才是他们的理想归处,这次他们真的要考虑回南京,回到原本就属于他们的江苏省扬剧团,继续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演员。他俩找到江苏省文化厅和江苏省扬剧团的相关领导,尽管人事变迁,经过核查,郭秋萍、张玉龙夫妇组织关系,确实保留在江苏省扬剧团编制中,1985年按照相关政策,郭秋萍、张玉龙终于重新返回江苏省扬剧团的工作岗位。

郭秋萍、张玉龙在泰县扎根23年,得到了泰县领导和群众的一致肯定,他们要永远离开泰县的消息不胫而走,泰县的同行和领导是依依不舍,颇颇为他们送行。泰县人事局更是开出一份特殊的介绍信,恳切地写道:张玉龙、郭秋萍同志曾经为泰县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请务必妥善解决安排!

重新回到了江苏省扬剧团,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但一切又变得是如此的陌生。这期间,江苏省文化厅一度想调郭秋萍到江苏省戏剧学校任教,出于一些特殊原因,郭秋萍婉拒了组织安排。时任江苏扬剧团长曹声出于对郭秋萍、张玉龙夫妇的敬佩及落实相关政策的需要,对应郭秋萍原有的行政级别,任命她为省扬剧团演出一队队长。一些人垂涎队长的位置久矣,出于嫉恨结成利益小团体,频频向新来的演出队长暗中使绊子、背后耍阴谋。郭秋萍在某剧中担任一个小角色不过几句唱,缺乏职业操守的人,故意将里外弦不定在一个调上,让郭秋萍找不准调、摸不到音,然后再伙同一群人在背后说三道四,加上在职称评定、房屋分配等问题上的故意刁难等此恶劣种种,令郭秋萍寒心失望。郭秋萍对张玉龙说:我们夫妻俩的关系从来没有离开过省扬,但毕竟我们人离开省扬二十多年,怎么说我们已经是外来和尚,刚来的和尚就有水喝,肯定要招人忌恨,我们唱了一辈子戏,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气,看来戏是再也不能唱了,官更不能当了,我准备辞掉一切角色与职务,安度我们的晚年。

郭秋萍的想法再次得到张玉龙的支持,从此郭秋萍、张玉龙过着与世无争散仙般生活。1990年开始张玉龙身体每日愈下,经查,竟然罹患肝癌,当年便撇下郭秋萍独自而去,从此郭秋萍成了失群孤雁,独自继续人生的旅程。

如今,郭秋萍已是八十多的耄耋老人,但耳不聋眼不花,行动稳健,儿孙满堂,享受着天伦之乐。

真心祝愿郭秋萍老师健康长寿!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