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地方戏文

地方戏文

“传承与传播: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精彩瞬间回顾

2022-09-22 13:27:04作者:白先勇衡文觀史
研讨会历时两天,季国平、刘梦溪、周育德、华玮、傅谨、郑培凯、田青等戏曲研究名家以及姚继焜、汪世瑜、俞玖林等昆曲艺术家就白先勇与昆曲研究、昆曲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青春版《牡丹亭》研究、传统与现代:昆曲新美学实践与研究、张继青、华文漪的昆曲艺术、昆曲的传承与传播研究等主题展开研讨交流。
2022年9月17日至18日,东南大学与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联合举办“传承与传播: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eritage and Revival of Kunqu Opera: The Youth Vers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历时两天,季国平、刘梦溪、周育德、华玮、傅谨、郑培凯、田青等戏曲研究名家以及姚继焜、汪世瑜、俞玖林等昆曲艺术家就“白先勇与昆曲研究”“昆曲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青春版《牡丹亭》研究”“传统与现代:昆曲新美学实践与研究”“张继青、华文漪的昆曲艺术”“昆曲的传承与传播研究”等主题展开研讨交流。
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
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嘉宾、学者合影

“青春版《牡丹亭》
正向500场迈进”

“昆曲以最美的形式来表现中国人最深刻的感情。青春版《牡丹亭》正向500场演出迈进,它让无数年轻人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情感的表现是这样动人、含蓄、深刻。”9月17日,85岁的白先勇教授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在“传承与传播:青春版《牡丹亭》与昆曲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发表感言。
白先勇
白先勇视频连线发言

秉承着“正宗、正派、正统”创作理念,按照“尊敬、遵从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的创作理念,2004年,由白先勇先生联合两岸三地昆曲学者和艺术家精心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首演便引起轰动,尤其受到大批年轻观众的热爱,足迹遍布中国、美国、英国、希腊等国家。2021年,纪录片《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亮相上海、北京国际电影节,青春版《牡丹亭》迎来第400场演出。
青春版《牡丹亭》海报
青春版《牡丹亭》海报

“我其实早该退休,但对民族的文化艺术,我有一种不舍。我更希望在21世纪,随着国家日益强大,我们迎来属于中国的‘文艺复兴’。”回顾数十年来担当“昆曲义工”的历程,白先勇表示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初衷既是出于当时昆曲式微弱、观众老化,也是因为昆曲是他心中以最美形式来表现中国人最深刻感情的传统文化艺术,应该让中国的更多年轻人看到。于是,白先勇在通过青春版《牡丹亭》将昆曲传播到海外的同时,更将昆曲带入校园,以青春的观众赋予昆曲新的生机与活力。

继走进北京大学后,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在全国各个大学巡回,“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甚至于安徽的合肥的中科大,从来没演过昆曲的,我们去全国各地差不多三十多所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从来没有演过昆曲的,都是几千几千学生看,看了以后都非常非常地兴奋,他们发觉中国传统文化原来这样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情感的表现是这样的动人、这样的含蓄、这样的深刻。”令白先勇感到欣慰的是,无论是昆曲的美学,还是昆曲中的情感,现在的青年学生都广泛接受了:“我觉得这是中国青年学生一种集体的文化觉醒”,“让昆曲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是我们的宗旨,我希望借着昆曲,希望这些学生亲近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中国文化有所启发,看到了‘美’,看到了‘情’”。
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剧照
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剧照

关于青春版《牡丹亭》,他们这样说

研讨会上,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邢纪红代表东南大学致欢迎辞,介绍了昆曲与东南大学的百年渊源。百年前,著名戏曲理论家、教育家吴梅先生曾在国立东南大学担任教授,第一次在大学的讲台上讲授昆曲,并组织学生们成立“潜社”,学习词曲创作,成就了东南大学与戏曲的一段佳话。
吴梅
吴梅

江苏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李鸿良追溯昆曲发展历史,强调白先勇与苏州昆剧院合作推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对新时代下昆曲振兴及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州昆剧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沈丰英感慨:“十多年前播下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在大学生的心目中,昆曲是一个高雅艺术,他们对昆曲的热爱,越来越浓烈。以往我们昆曲演出,台下的观众都是老年人居多,但是自从青春版《牡丹亭》昆曲复兴之路走下来,大学生看了之后,走上社会。上班之后,他们会买票进剧院看昆曲,所以,台下的观众基本都是年轻人。”
苏州昆剧院演员在研讨会现场演绎青春版《牡丹亭》
苏州昆剧院演员在研讨会现场演绎青春版《牡丹亭》“游园”选段

而在观看过纪录片《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两地三校学生线上联动,各自分享青春版《牡丹亭》对他们的影响。

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吴麟桂从文学理论的角度解读,她感谢科技的赋能,以影像的方式记下这一段美好的过程,由此可以看见一代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
南京大学博士生吴麟桂
南京大学博士生吴麟桂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黄韵茜讲述了她对昆曲文化的三重体会,认为昆曲的古典与现代融合恰切,令人深刻感受到昆曲艺术构筑的“有情”之境。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张芬祎回忆自己与昆曲结缘的过程,认为当代青年应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为非遗艺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大家不约而同提到,青春版《牡丹亭》既是他们打开昆曲大门的一把钥匙,又是他们传承昆曲的一束火把。作为新一代青年学生,会用自己的力量促进昆曲在校园传播,守护昆曲、传承昆曲,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力量。
纪录片《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
纪录片《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剧照

青春版《牡丹亭》
点燃昆曲复兴火把,
还需更多人接力守护

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掀起了昆曲复兴运动,在昆曲经典剧目的传承、昆曲新美学的建立、昆曲进校园的尝试、昆曲传播的新尝试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昆曲艺术在新时代的振兴,甚至被称为“牡丹亭现象”而载入史册,但白先勇也认为,昆曲前途依然存在危机,并呼吁能有更多人接力加入“昆曲义工”和传统文化传播的队伍中来。
白先勇教授寄语
白先勇教授寄语

青春版《牡丹亭》亲历者、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指出:“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各个高等学校推广,这个起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的确对昆曲的振兴,对昆曲的复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老一代的演员年龄大了,一定要有年轻的演员继承发扬。有一大批的青年演员在老演员的培养之下,成长起来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昆曲没有继承人,没有接班人的话,你说再好也没有用。它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是青春版的‘青春’两个字的重要作用。”

《情与美:白先勇传》作者、南京大学教授刘俊亦呼吁青年学子继续将昆曲传承传播下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赵天为 刘俊
赵天为教授(左)主持,刘俊教授(右)发言

苏州昆剧院原院长蔡少华表示,在后疫情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也应该对昆曲的传承和传播产生新思索、探索新思路。

“中华文化5000多年,昆曲也有6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些都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南京市玄武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许恺希望广大青年学子都能参与到这场文化的“接力赛”中,共同将昆曲这面古老旗帜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共同促进昆曲的保护、传承、发展与创新。
吴新雷
吴新雷教授参与线上研讨
文字整理自《新华日报·交汇点》
《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