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闲话梨园

闲话梨园

试谈“老戏”与“新戏”的走向

2022-06-25 16:47:38作者:刘向东
新戏的创作不应受到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在新戏创作中,如果照搬老戏的一些表演形式,就会让人感到很滑稽。比如说在现代戏中,把生、旦、净、丑搬上舞台来表现现代人。
在国家大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京剧作为“国粹”艺术,其传承与发展成为一项文化发展的重要工作目标,再一次提高了热度,京剧文化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业界从理论到创新做了大量有益地探索,努力解决京剧继承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力求突破瓶颈,寻求新的发展。
但京剧的创新发展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工作,很多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其中怎样解决好“老戏”与“新戏”在传承和创新发展中的关系,就是一个需要直面解决的问题。

七十年前,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对当时的京剧状态进行了论述,“京剧的好只好在形式,它的内容在今天已失去时代的意义与价值,而新的内容又不可能在这种形式里存在。人们今天慨叹京戏的老成凋谢、继起无人,这主因不是继起者的没出息,而是这无情的前进的时代判决了京戏的命运”。说这话的时候是1946年,到了今天京剧并没有亡,不仅没有亡,还涌现了大批的京剧新秀和新戏,说明这种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是旺盛的。但传统京剧毕竟是旧时代留下的产物,内容和形式比较古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那些“老戏”自然而然地成为舞台上的非主流艺术。尽管如此,京剧的能够走到今天,自有它存在的理由。吴祖光先生在文章中说:“京剧已经到了岁数,不可再“良”,更无可再“改”,好像一张古画,一件古玉器,说得更清楚些,是一件很高贵的古董,成就是登峰造极的了,但那无比的辉煌是属于过去的时代,未来的世界里它却没有插足的份儿”。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这样一种民族艺术,既然有着辉煌的历史渊源,也会有着非同一般的历史存在。

从国家京剧院到各地专业院团,在推进京剧的发展过程中,对京剧传承和创新工作始终没有停止,京剧艺术发展仍然在路上。我们不知道她能够走多远,但京剧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艺术“经典”,已经流淌于民族文化发展的血脉中,她的价值已远非一个剧种那么简单。从这一点看来,讨论京剧会不会亡似乎毫无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京剧作为民族文化“经典”,传统文化不亡,京剧就不会亡。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中,所有成为“经典”的事物,几乎都会流传下去,我们可以从中医和书法的传承中看到,作为“国粹”即使没有创新,也可以继承得很好。京剧也是一样,虽然辉煌也属于过去的时代,但今天依然能广为流传,真正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推进京剧艺术的发展,面对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很难找到以点盖全的结论。今天我们来试谈“老戏”与“新戏”在创新发展中的关系问题,也期望有关京剧的发展问题能被更多地提出来,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发展。

首先我们谈谈老戏与新戏的区别。

“老戏”源自艺人为了谋生而创造,演员只有成为“角”才能赢得观众,赢得市场。所以演员们在艺术上精雕细琢,极尽能事,创造了很多“绝活”和“流派”,并以“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舞”等程式化的艺术形式,以“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悌”的民族文化内核,形成了完美的艺术体系。很多流传下来的“老戏”历经数代,久演不衰,如:《群英会》、《锁麟囊》、《铡美案》、《搜孤救孤》等,这些戏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是因为在艺术上和主题价值观上,符合观众的审美情趣。经过几代人的创作演出,传统戏的艺术形态已经固定下来,就如吴先生说的那样:成就是登峰造极的了,要进行改革几乎没有可能,甚至可以说:一改就糟。由此看来,“老戏”存在的主要意义在于“艺术欣赏”和启迪戏剧的未来发展。

“新戏”是新时代的产物,提倡的是:文艺为政治服务,为社会文化建设服务,在内容上注重表现新时代的励志故事和社会精英,艺术形式与“老戏”相比,出现了很大差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早在建国初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确定的文艺方针真指引下,一些“新戏”相继登上舞台,比如《海瑞罢官》、《闯王进京》、《六号门》、《节振国》、《白毛女》等,这些“新戏”与社会主流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并大兴其道。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文艺创作出现了大量的现代京剧,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等,成为“文革”时期社会主流文化的载体,这些戏形成了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经过大力的宣传和推广,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一些唱段在社会上广为传唱,至今仍受到观众的追捧和喜爱。

“新戏”的产生体现了一个“变”字,这也是创新发展的结果。这个发展过程走过了七十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容纳了更多的新的艺术元素,留下了“新戏”发展道路上,可以追寻的辙痕。

近几年有大量的新戏被创作出来,一部分是新编历史剧,另一部分是现代戏,在艺术的水平和质量上,参差不齐,对于一些低劣的“新戏”,大家多有“诟病”,有说“现代京剧根本不是京剧”!也有说现代京剧是“话剧加唱”!还有说创作戏是对京剧艺术的“践踏”!不管褒也好,贬也好,产生这样的议论还是因为大家希望看到京剧艺术能更好地发展下去,本意都是好的,但有个问题是:拿“老戏”的标准看“新戏”怎么看怎么别扭。所以对“老戏”与“新戏”以区别对待的眼光来看,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容忍“差异化”发展,让创作拥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也许能减少对于创新问题上的不同声音。

事实上,这些年来京剧舞台出现了很多好戏,受到观众喜爱,如在新编历史剧中,国家京剧院创演的《大漠苏武》、湖北省京剧院创演的《徐九经升官记》、烟台京剧院创演的《戚继光》,这些戏很好地继承了传统艺术形式,把历史故事讲得很生动,人物塑造得很精彩,所以深受观众的喜爱,也为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树立了标杆。

现代戏的创作中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像江苏省京剧院创演的《骆驼祥子》、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吉林省交响乐团联合出品的《杨靖宇》,威海京剧团创演的《郭永怀》等等。这些戏主题鲜明,故事生动,人物塑造有血有肉,能让观众感动,这样的戏成为今天京剧艺术发展的亮点,如果这样的戏被不断创作出来,就会带来新的繁荣。

要推进京剧艺术的发展,就要解决好传承与发展的矛盾。对“老戏”和“新戏”应加以区分,关键是社会变了,观众的需求变了,“新戏”的发展从变中寻求答案,客观地对待变化结果,并从变中发现问题,容忍不足,也许可以在认识上让创新的思路更加清晰。

“新戏”的创作不应受到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在“新戏”创作中,如果照搬老戏的一些表演形式,就会让人感到很滑稽。比如说在现代戏中,把生、旦、净、丑搬上舞台来表现现代人,再比如:传统戏的表演是“无声不歌”,在念白上讲究有腔有韵,如果在“新戏”里也用这样的腔韵,年轻的观众听不懂,就很难接受。在这一点上,现代京剧“样板戏”就做了很好的创新,在现代京剧中既保留了京剧道白的韵律感,又改变了“湖广音”“中州韵”,大胆使用京腔京韵,时代感上与“老戏”有明显区分,这种创新成果,对“新戏”未来的发展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新戏”的创作最主要的难度在于“原创性”,原创的东西就像科学发明,要经历多次的失败才可能出成果。我们发现在“新戏”中,其内容、节奏、音乐、布景、光电技术的使用等,已经形成了一种“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这些为新时期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对于诸多艺术元素加以合理运用的“多元性”发展,也是一种“原创性”的探索,而这些对于传统戏来说确是一种颠覆,这种颠覆也是京剧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更是“新戏”发展的必然过程。

新时代要有新戏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大力提倡”“新戏”的创作是一条必走之路,只要这个“新戏”能体现我们新时代的文化,并赢得观众喜爱,就可以大胆推进。

从当今舞台上出现的创作戏来看,新戏的“多元化”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各专业院团不遗余力创作出来的“新戏”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就推进发展来说,是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的,创新虽然没有程式化的道路可走,但随着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创造出独立于艺术之林,体现新时代发展的艺术体系,当为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贡献。

总之,“老戏”在于传承,“新戏”在于求“变”。

“老戏”的传承方向在于保护,传承的重点在于学习和提高。

新编历史剧,创作在于“守正”,背离传统,就会让传统戏的创作变得不伦不类。

“新戏”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艺术发展形式,只要能彰显时代风貌,让观众喜欢,让年轻人愿意接受,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向前推进。

只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把握机遇,不断推进创新发展,京剧这棵老树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是可以期待的。

2022年6月22日星期三刘向东撰稿
试谈老戏与新戏的走向
国家京剧院创演的新编历史剧《大漠苏武》张建国扮演苏武剧照。
湖北省京剧院创演的新编历史剧《徐九经升官记》朱世慧扮演徐九经剧照
湖北省京剧院创演的新编历史剧《徐九经升官记》,朱世慧扮演徐九经剧照。
烟台京剧院创演的新编历史剧《戚继光》剧照
烟台京剧院创演的新编历史剧《戚继光》剧照。
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创演的现代京剧《杨靖宇》倪茂才扮演杨靖宇剧照
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创演的现代京剧《杨靖宇》,倪茂才扮演杨靖宇剧照。
威海京剧团创演的现代京剧《郭永怀》剧照
威海京剧团创演的现代京剧《郭永怀》剧照。
国家京剧院演出的传统京剧《锁麟囊》李海燕扮演薛湘灵剧照
国家京剧院演出的传统京剧《锁麟囊》,李海燕扮演薛湘灵剧照
山东省京剧院创演的现代京剧样板戏《奇袭白虎团》剧照
山东省京剧院创演的现代京剧样板戏《奇袭白虎团》剧照。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