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闲话梨园

闲话梨园

跟“录老师”学戏行不行?

2022-06-29 21:51:05作者:鲁东刘
过去的科班在教学上十分严格,教师手拿教具,学的不对就要挨打,业界称为打戏,在京剧师傅授业的传统里有不打不成才的观念,所以在科班里学戏被称为七年大狱。过去看戏,城市里的人要花钱进剧场,乡间多是看野台子戏班,一年看不了几场,演戏更是专业演员的专利。
在已知的京剧学习渠道有很多,早期的“富连城”、“崇雅社”、“斌庆社”等,都是著名的京剧科班,这些科班培养了大批京剧名伶,对京剧传承和发展所做出了很大贡献。在科班的教学中有严格的《梨园规约》,学艺者在《梨园规约》的约束下完成学业,七年学成,就可以以演戏为生了。

过去的科班在教学上十分严格,教师手拿教具,学的不对就要挨打,业界称为“打戏”,在京剧师傅授业的传统里有“不打不成才”的观念,所以在科班里学戏被称为“七年大狱”,说明学戏要经历十分艰苦的磨练。所以京剧演员要学到真玩意,不下苦功是不行的。京剧行讲究“口传心授”、“童子功”、“归门归派”,没有师承和童子功,想在专业戏班混,是很困难的。

票友下海,并能成为京剧名家确是个例外。京剧是一种程式化的表演艺术,对大多数演员来说,通过专业科学习京剧是进入京剧行的主要通道。但有些天资超群,喜爱京剧的票友,从喜爱京剧到下海,最终成为名家的也大有人在:如老生三杰之一张二奎、老乡亲孙菊仙、老四大名生言菊朋、新四大须生奚啸伯、老旦名家龚云甫、还有许荫棠、汪笑侬、王又宸、郭仲衡、孙钧卿、赵鑫培、金仲仁、卧云居士等等,这些人虽未经过科班,但凭着超人的天分和后天的勤奋,也成为了艺术大家。说明:京剧艺术最重要的还是天分加勤奋,只要努力学习,倾注心力,也可以终成正果。反之一些专业科班出身的演员,虽然经历了科班教育,因天资不足或缺乏敬业精神,不成“角”的也大有人在。

有一点是可以确定,那就是所有名家,无一例外地都是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过去看戏,城市里的人要花钱进剧场,乡间多是看野台子戏班,一年看不了几场,演戏更是专业演员的专利,在观众眼里,“角”是十分神秘的。票友活动一般都是在茶楼,票房,但凡有专业演出,看戏是一件很让人兴奋的事。但今天不同于以往,我们想看梅兰芳的戏,马连良的戏,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十分方便,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跟录老师学戏行不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看戏的渠道越来越多,要学习京剧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社会上有很多票友喜欢唱,甚至喜欢“扮上”。其中很多人是跟着“录老师”学戏。(这里说的“录老师”主要指一些老艺术家留下的录音、录像、电影等等)。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现在每个人都拥有一部手机,既可以播放录音,又可以播放录像。开辟了全新的学习渠道。5G技术的发展,元宇宙技术的应用,使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也更加有效,可以跨时空进行。现在衍生出大量的媒体宣传方式。如:音配像、像音像、空中剧院、网上直播、抖音、快手、QQ音乐等手机app等,这些传播方式,都给观众提供了了解京剧,学习京剧的很好通道。还有专家学者,通过现代音像技术,直观地把老艺术家的“真玩意”提供给大家,为学习京剧艺术打开方便之门。所以“录老师”在京剧的传播教学等方面,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但对于学习京剧来说,要从“录老师”那想学到真本事,得到京剧表演的真传还是很难的。主要的问题是:跟随“录老师”学戏,“录老师”可以教你唱,也可以教你形,却不能教您基本功,学唱也只能“口传”而不能“心授”。但就业余爱好者来说,跟随“录老师”学戏是最为直观和便捷的学习渠道,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渠道。

从传播京剧的角度,“录老师”开辟了全新的学习途径。

从早期老艺术家留给我们的一些录音资料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早期京剧的风貌,已知的最早的唱片由:克莱姆峰、百代、物可多等唱片公司录制。孙菊仙、汪桂芬、王笑奴、白文奎、王鹤寿、谭鑫培等老艺术家都有灌制的老唱片存世。后来出现的京剧名家几乎都留下了录音资料,特别是电影的出现,京剧老艺术家的表演风采被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如: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就是由谭鑫培先生演出的《定军山》,后来出版的电影:《群英会》、《秦香莲》、《穆桂英挂帅》、《穆桂英大战洪州》、《霸王别姬》、《宇宙风》、《野猪林》等等,这些老唱片和电影都是学习京剧,了解京剧的宝贵资料。

跟录老师学戏,虽然不能以偏盖全,但确实让许多京剧爱好者受益良多,但“录老师”在京剧教学中代替不了科班教育,但作为京剧艺术的传播方式,“录老师”能够展现京剧艺术的历史面貌,不仅是京剧教学的重要补充,还能够发挥传播、普及京剧艺术的作用。
跟录老师学戏行不行
跟“录老师”学戏,要注意不能“死学”,所谓“死学”就是刻意模仿。比如说:在业余京剧大赛中有的参赛选手,跟着余叔岩先生的《十八张半》老唱片学戏,把老唱片播放时形成的“走音”都学会了,就成了笑话了。有的票友喜欢“麒派”戏,在学周信芳先生的唱腔时,自己嗓音本来很好,为了像“麒派”,故意压着嗓子唱,最后把好嗓子唱坏了,也唱不出周先生的味道,这些都是学习观念不正确。

专业演员跟师傅学戏是不会简单模仿的,师傅也不会让徒弟和自己唱的一模一样。这些“录老师”不会跟你讲,但你要知道京剧是一种讲究演唱法则的艺术,什么是演唱法则?演唱的最基本法则是:音准、节奏、音质、咬字归音、流派特色、表达意思,当然还有京剧的演唱技巧,所以跟“录老师”学戏,首先要认真听、认真看,更重要的是“悟”。

齐白石先生教弟子学画画,齐先生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就是讲了一个要端正学戏的观念。“邯郸学步”学到最后,不会走路了,就成了笑料。前辈们留下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京剧教学就是其中之一,四大须生都“宗奎、谭”(张二奎、谭鑫培),四大名旦都“宗陈王”(陈德霖、王瑶卿),李和曾、李少春都拜周信芳为师,但唱出来的东西,各有特色,因而才形成了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艺术景观。

所以,跟着“录老师”学戏,要避免“死学”,要学习“录老师”的艺术法则,树立正确的学戏观念,从“悟”中学,从学中“悟”,才能掌握要领。跟随“录老师”的演唱法则学戏,“录老师”才会“高兴”。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