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闲话梨园

闲话梨园

往事钩沉:昆剧《李太白与杨贵妃》

2023-01-09 21:54:29作者:彭林刚
昆剧《李太白与杨贵妃》以创新为主,同时尽可能保持《彩毫记》和《惊鸿记吟诗脱靴》中最精彩部分的原貌,甚至第四折《醉写》则完全移植《吟诗脱靴》原剧。
“云想衣裳想花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现,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自唐以来在中国文坛享有着至高无上、无人可以逾越的优尊地位,他以气势磅礴的手笔,书写出无数个惊天地泣鬼神之传世不朽绝句。杜甫这样称赞道:“惜年有狂客豪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戏曲舞台上关于李白的剧目并不多。“文革”结束不久,湘剧女老生刘春泉带着她的代表作《李太白戏权贵》,曾经在南京人民剧场演出,受到行家与观众的广泛好评。昆曲舞台上则有《彩毫记》和《惊鸿记·吟诗脱靴》(简称“吟脱”)。俞振飞在演出其代表作品《吟诗脱靴》时,将剧名改为《太白醉写》,197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为戏曲电影,至今久演不衰。
昆剧李太白与杨贵妃
昆剧中还有一出新编的李白戏,那便是由姚继焜在《彩毫记》和《惊鸿记·吟诗脱靴》基础上新创作的《李太白与杨贵妃》。

1979年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胡耀邦同志转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任中宣部部长。他以实事求是的胆略和勇气,拨乱反正,落实干部政策,特别是在平反冤假错案和解放知识分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胡耀邦坚持真理,身体力行、心系群众、大公无私、光明磊落,反对讲大话、空话、假话、废话,尤其是尊重和爱护专家、学者和知识分子的工作作风,令姚继焜夜不能寐,激动不已。在此精神鼓舞感召下,姚继焜自编自演了新编昆剧《李太白与杨贵妃》。“欲济苍生、安社稷,皇帝不容;欲求仙学道,乞求长生,又觉生命不朽之欺罔,不如及时行乐;欲借酒浇愁,又难耐酒醒后的痛苦。”全剧述说了李白从充满着热情与理想,由希望走向失望,最后回归田园的过程。

昆剧《李太白与杨贵妃》以“创新”为主,同时尽可能保持《彩毫记》和《惊鸿记·吟诗脱靴》中最精彩部分的原貌,甚至第四折《醉写》则完全移植《吟诗脱靴》原剧。

说到《吟诗脱靴》还有一则小故事:早年间,苏州评弹大师钟月樵从老先生处继承手抄本《吟诗脱靴》话本,一直小心珍藏着。钟月樵与昆剧“传”字辈老先生沈传芷私交甚好,于是将手抄本赠于了沈传芷,以后沈传芷又传给了江苏省昆剧院朱喜,朱喜再传于昆剧老生名家姚继焜,顾笃璜获悉《吟诗脱靴》抄本辗转代代相传的故事,欣然出面介绍,请沈传芷向姚继焜亲传了该剧。如今姚继焜珍藏的《吟诗脱靴》抄本为诸家曲家与曲友视为珍宝。
昆剧李太白与杨贵妃
昆剧《李太白与杨贵妃》说的是:天宝元年,被人称为谪仙人的李白,应召来到长安,并得到玄宗亲下御座步迎的待遇。此时,又恰逢南蛮使臣挑衅,李白当殿朗读番书,挫败南蛮国的阴谋,挽回玄宗的颜面,在杨贵妃的提议下,玄宗封李白为翰林学士,并赐御马御酒。其实翰林学士并非实职,不过是为皇帝修文作词、歌功颂德的清客而已,根本无法完成李白“辅弼天下”的抱负。
再说玄宗认为天下太平,便终日纵情于声色,不理朝政,大权实际已经落入杨国忠、高力士等人手中。胡儿安禄山亦借机结交杨贵妃、高力士、杨国忠等权贵,不仅身登王位,还领了边关三镇的实权。而李白一身傲骨,对群奸侧目而视,在宫中不到二年的时间内,屡次引发各种冲突,由此得罪权贵,遭群奸忌恨。他们借李白的所作《清平乐》三首,联合进谗,终令玄宗以“赐金放还”而将李白贬出了长安。

1979年江苏省昆剧院首演,编剧:姚继焜,导演:刘卫国,艺术顾问:郑传鉴,音乐设计:钱洪明、许晓明,舞美设计:潘中英,舞台设计:毛民强、吴继静,灯光设计:朱竹安。主要演员有:李太白:姚继焜、李清:张寄蝶、艄翁:姚继荪、杨国贵:沈永良、高力士:王亨恺、唐玄宗:黄小午、杨贵妃:张继青、贺知章:王德林、韩国夫人:吴继静、虢国夫人:项元雪、酒保:周世琮、杜甫:王国荣、郭子仪:居兆林、安禄山:林继凡。

全剧共七场,分别为“奉诏”“殿试”“酒楼”“醉写”“进谗”“遭贬”“南归”。

姚继焜先生创作态度严谨,在创作过程中,曾经查阅大量史料、剧本,并仔细对比《彩毫记》《惊鸿记·吟诗脱靴》之后,在继承借鉴传统昆曲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改编,如李白出场演唱【倾杯玉芙蓉】“收拾好,琴剑书箱一担挑”的唱句,其实是《千忠戮·惨睹》“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挑”的演变。姚继焜回忆起《李太白与杨贵妃》的创作过程这样说道:“戏曲艺术总是相互借鉴,如《活捉罗根元·下山》一场,导演徐子权就是全盘照搬了《寄子》”,然后又谦虚地说,“《李太后与杨贵妃》系本人习作,文笔粗鄙不堪入目,仅供参考,不值得一观”……此外,在导演构思和音乐设计,也是即遵循传统,又借鉴一切可以利用的艺术手段,做到“守正创新”和“移步不换形”,诸如此类种种,如此严谨创作态度想来也是该剧成功的重要因素。

不过那个时候的昆曲还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贝疙瘩,只有极少数的“高雅”人士视为珍宝,昆剧演出市场极为不景气,昆剧演员生存都成了问题,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青年演员需要养家糊口,不得不外出另谋一份职业,开婚介、跑歌厅、做小买卖……因此“昆剧院”被人们戏称为“混剧院”。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仍然有执着昆剧的艺术工作者,他们默默坚守,痴痴奉献,才迎来今天昆剧的繁盛。

《李太白与杨贵妃》得到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的推崇,演出时正值新春佳节,江苏省属各大院团在南京各个剧场献演。吴新雷陪着匡亚明在南京各个剧场转了一圈,几乎看遍省属院团的精彩演出,最后来到了位于夫子庙的秦淮剧场观看新编昆曲《李太白与杨贵妃》。匡亚明观后给予极高的评价,又无不感慨地说:“我在南京各个剧场转了一圈下来,还是你们这出昆曲最吸引我,也是最好看的”……1983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将昆剧《李太后与杨贵妃》拍摄出版为图书画册。
昆剧李太白与杨贵妃
当然昆剧《李太白与杨贵妃》上演后,因为“酒楼”讽刺吃喝之风,某位文化主管领导认为,该剧是借古讽今,有影射他本人之嫌,因此使用各种行政段进行强制干预。昆剧《李太白与杨贵妃》在许多知识分子一片鼓励声和某文化主管领导的竭力否定中,不得不偃旗息鼓,最终《李太白与杨贵妃》成为昆剧的历史一叶。

如今已是年近九十的老翁姚继焜,仍然心心念念这出剧目,拟传授给其弟子屈斌斌……“屈斌斌跟蔡正仁正式跪头,先学小生、官生,后改老生,我很希望他能将该剧很好地继承下来,而且苏昆团有沈丰英、俞玖林这样的好演员,他们都能担负起其中的角色……”。

本文根据昆曲名家姚继焜回忆写作,特此感谢。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