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闲话梨园

闲话梨园

红氍毹上凯歌亮——京剧青年马派老生张凯专场观后

2021-12-19 11:06:58作者:雷雨
马派唱念并重,做更是亮点。《四进士》的“盗书”,《春秋笔》的“杀驿”,及集马派艺术之大成的《赵氏孤儿》等,都有极为出色的表现。据说,学余派的王珮瑜就专门向马派优秀传人张学津先生学过做派。
回顾2021年观剧经历,印象最深的莫过于9月13日至15日、长安大戏院的《凯歌嘹亮马骁骁——纪念马连良先生诞辰120周年·北京京剧院马派老生张凯个人专场演出》

作为酷爱京剧马派的戏迷,对马派新生代张凯不可能不关注。却只看过他与师父朱强合作的《群英会·借东风》,再就是几次清唱,总体印象不错。然而,看了张凯专场演出后,对其认知却发生了颠覆性改变——这可不是一般的好演员,而是可遇不可求、前途无量的优秀马派传承人。

马派最难学,为业内外公认。因为马派艺术最全面、最美观。她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谨严、精致,无懈可击。惟其如此,马连良先生才能荣膺四大须生之首,被誉为“继谭鑫培、余叔岩之后的老生行当的第三座里程碑”(《北京日报》2016年9月1日文)。

要问鼎老生行的珠穆朗玛峰,其艰难程度不言而喻。因此,近年来,攀登这条险路者寥寥,而能够到达相当高度者,更是凤毛麟角。青年演员张凯选择这条崎岖险路,既勇气可嘉,又彰显其信心。

张凯拜的是张学津先生之高徒朱强。毫无疑问,张学津、朱强属马派嫡传、再传弟子中的佼佼者。名师出高徒,此话不谬。

再者,张凯具备了过硬基础。有专家讲,若拿书法作比,余派属正楷,马派为草书。学草书当然需打好楷书基础。在多年的戏校学习及舞台实践中,张凯打下了坚实的余派基础。

更重要的是,张凯具有谦虚好学、勤奋刻苦的优秀品格。他尊敬师长,尊重观众,脚踏实地,孜孜以求。丝毫没有不少年轻人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的毛病。

功夫不负有心人,梨园界尤显。古往今来,执菊坛牛耳者,非真本事不可,来不得半点虚漂,金钱、傍捧都不好使。此次张凯专场的巨大成功更是明证。

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次专场,观众步入长安大戏院大厅,立刻为满堂的花团锦簇、贺仪锦幛惊艳;谭孝曾全家、杨少彭夫妇、吕勋福伉俪及更多的戏迷纷纷致贺——张凯的人缘怎会这么好?更出乎意料的是,在疫情及临时更换演员的不利情况下,三场戏上座率竟在八成以上,头场《赵氏孤儿》更是罕见满堂!实践再次证明:戏剧不是没观众,而是缺乏好演员。

直到看完《赵氏孤儿》《苏武牧羊》《战宛城》三场演出,我才真正服气——张凯,年轻的马派新秀,完全当得起观众如此盛情。



众所周知,京剧是综合艺术,唱念作表并重,马派艺术尤其如此。

过去不少老观众把看戏说成“听戏”,可见唱的分量。张凯的唱完美体现了马派阔口满音、满宫满调的特点,而且,吐字发音讲究,气息运用科学,俏丽委婉,高低自如,充分展示了马派唱腔潇洒飘逸、爽朗舒展的特色。

张凯有条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又甜又脆又亮。可贵的是,张凯不像某些青年演员那样因年轻气盛“撒狗血”,而是沉稳老道,火候尺寸拿捏恰到好处。寓情于音,以声传情,时而响遏行云,时而低回婉转,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千回百转。在遵循马派圭臬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条件,适度发挥,以求最佳艺术效果。

京剧的一切艺术手段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以唱功繁重的《苏武牧羊》为例,马连良先生成功塑造了苏武的音乐形象,其唱腔既富于生活气息,又极具韵律韵味美。张凯很好地承袭了马派特色,如戏剧专家崔伟老师所赞:《苏武牧羊》戏不是那么好唱的,张凯学马派不久,神韵足,唱法纯正,好听耐听。

说到《苏武牧羊》唱腔,绝不单是那两段脍炙人口的二黄唱段,即使几处简短的散板、流水,也绝不随意,而是细腻讲究,耐人寻味。

“斥律”一场,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苏武的一段西皮流水干脆利落、斩钉截铁:“卫兄把话讲差了,男儿志气当自豪。忠肝义胆天日照,平生不怕这杀人的刀。”这段快流水,语速迅疾、语调铿锵,有力地表现了苏武的义正辞严。

急于领功的卫律喋喋不休、软硬兼施,苏武面不改色心不跳,四句散板唱出了坚贞不屈的顽强意志:“荣华富贵全不要,我受贫穷也清高。要俺苏武归顺了,日从西起海枯槁!”这最后两句词,原为“劝你早早回避了,休得在此你絮叨叨。”这样的改动不改辙口、不伤原意,更利于苏武英雄形象的塑造。

气急败坏的卫律恼羞成怒:“你今来到北国了,量你插翅也难逃。”软的不好使,硬的更让苏武震怒:“一腔怒气上心梢。”指斥卫律“不顾社稷与宗庙,背主求荣降北朝。虽然目下风光好,留得个臭名万载难消!”这最后一句的拖腔激越高亢、顿挫有力,生动表现了苏武的义愤填膺,观众不由大声喊好。

“望乡”一折的四句二黄散板和二黄导板、回龙、反二黄原板成套唱腔,风行于世,有口皆碑。向以飘逸、潇洒著称的马派唱腔,其品位之高在于洒脱而有风骨、飘逸而不浮华。张凯的这大段唱,把这些特点表现得相当充分。散板“贤弟提起望家乡,不由子卿我两泪汪”,在这情绪低沉、泪眼婆娑之际,张凯发挥音色优美的特长,以简洁的旋律、亲切平易的口吻,突出了人物急于遥望家乡的迫切心情。唱腔给人和谐甚至轻松之感,其内涵却深沉而厚重。“贤弟带路头前往”的拖腔既曲折婉转,又酣畅豪放,生动展示了苏武的心理活动。

下边的导板“登层台望家乡躬身下拜”,冲口而出,爆发力十足,虽起调就拔高,且唱得满宫满调,但行腔依然收放自如,深切而又舒展。“乡”字的长拖腔,声音圆润、柔中有刚。这一导板,婉约、沉健兼而得之,气势磅礴,挺拔苍劲,有力地展示了苏武久困番邦、思念故土的心情。

回龙“望长空洒血泪好不伤怀”,一波三折,幽咽低徊。“伤怀”的拖腔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接下来的大段“反二黄原板”哀婉凄切,沉郁苍劲,将苏武的困厄处境与对君王和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一一道来,撼人心魄,动人心弦。

“叹苏武身困在沙漠苦海”一段可谓家喻户晓,惟其如此,演唱难度更大;稍有瑕疵,即显露无遗。实践证明,张凯对这样高难度唱段的把握是成功的。前两句慢板唱得凄凉悲壮,起句高亢嘹亮,结句幽咽委婉,充分展示了马派运腔高低自如、曲折多变的特点。后几句原板唱腔,忆往日情怀,叹今日厄运,思绪万千,感慨系之。“苏子卿持节髦把忠心不改”一句,坚定果敢,正气凛然,忠君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唱似念,念似说,似乎是京剧唱念的最高境界了。马先生的念白完美得无以复加,确如“无韵之《离骚》”,也就是无伴奏的优美乐章,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细细品味,胜似玉液琼浆。

马派艺术的全面,充分体现在唱念并重上。《四进士》《淮河营》《审潘洪》《甘露寺》等马派名剧,念甚至重于唱。此次张凯专场,最体现念工的莫过于《赵氏孤儿》“观画说破”一场了。

“千斤话白四两唱”,念好才称得上合格演员。说实话,目下不少青年演员,重唱而轻念。而张凯则堪称唱念俱佳。他在“观画说破”一场中的念白疾徐有致,层次分明,情绪饱满,感人至深,尽显马派神韵。

“观画说破”属于“人保戏”。演员既要有高超水准,又要具备丰富的舞台经验和阅历,缺一不可。

想不到,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演得如此老到。著名戏曲评论家张永和先生这样感慨。

当惊魂未定的程婴迎赵武进门后,一句“儿啊,你往哪里去了?”声调低沉、迟缓,黯然垂首,显得既老迈又茫然,与“报信”“盗孤”时的风风火火迥然不同。

当赵武说遇见了庄姬公主,程婴不由惊愕地高声反问:“唔,你……遇见了庄姬公主?”听赵武回答“提起爹爹和义父的名字,公主大怒”时,程婴胡须剧烈抖动,挥手击于桌面,一声“咳”字表现出无比沉痛之情。

为赵武讲解画册时,程婴的大段念白极为吃工。可谓字字血、声声泪,字字清晰,声声入耳,字字有力、句句铿锵,爱恨情仇,五味杂陈,痛彻心扉,肝肠寸断。念得抑扬顿挫、珠落玉盘,语气由镇定从容过渡到疾速匆促。念到“三百余口俱都斩尽杀绝了”最后三个字,用沙音、颤音竭力渲染了极度悲愤的心情。后边“摔……摔……摔死了哇”“被奸贼狠毒毒地一剑杀死了啊”两处尾音,泣不成声,感人肺腑。

悲惨的回忆如万箭穿心,程婴悲恸得无力继续述说,抄拢双手,闭上眼睛,垂头沉默,呆立台上。此时的“静”属于“抑”。直到赵武表示“愿替他全家报仇”,气氛由“静”转“动”,进入“扬”。

在这抑扬有致、节奏鲜明的起伏铺垫中,“痛”才能水到渠成、喷薄而出。当程婴高声念到“你就是那奸贼屡害不死的孤儿赵武”时,赵武痛极顿足,抓住程婴的手,程婴抖动胡须跺脚,将观众的情绪点燃至沸点,全场气氛达到最高潮。演员不动心,观众不动情。此时的观众看到的不是张凯,而是活生生的老程婴!



马派唱念并重,做更是亮点。《四进士》的“盗书”,《春秋笔》的“杀驿”,及集马派艺术之大成的《赵氏孤儿》等,都有极为出色的表现。据说,学余派的王珮瑜就专门向马派优秀传人张学津先生学过做派。

许多观众津津乐道马派的身段,而身段应该是做、表、舞的综合体现。马派的做,绝不是孤立地追求潇洒、漂亮,而是在严谨与凝重的基础上,从美学角度、刻画人物出发,以潇洒漂亮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因此,马派的做派是严谨凝重与潇洒漂亮的统一体。

张凯有非常扎实的武功基础,这非常利于他学习掌握马派的身段与做派。

在此次专场的《赵氏孤儿》中,张凯的做派同样有突出表现。

众所周知,《赵氏孤儿》是马派艺术集大成的扛鼎之作。其中的做表设计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张凯在程婴的八个上下场动作中,生动地展示了马连良先生的绝美风采。

第一个上场,也就是“报信”一场,正直壮年的程婴冒着生命危险为赵家通风报信,出场步伐迅疾。至场中,一个单腿垫步,配合锣鼓点,尽现程婴不顾路途坎坷、疾忙前行的情态。报信后,闻听人生喧嚷,与赵朔夫妇告别,转身左腿前弓,右手抖展水袖、甩动髯口,以极为边式漂亮的身段亮相,紧接着疾速下场。这一连串优美身段突出表现了程婴紧张、激动、焦虑、愤懑的心情,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盘门”一场可谓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张凯饰演的程婴与周恩旭饰演的韩厥配合默契,堪称完美。

程婴药箱内藏着孤儿,当然希望尽快离开这险象环生的宫廷之地,上场的步子与表情自然急切。而当看到把守宫门的韩厥后,程婴瞬间收住,强装镇定,从容走过。韩厥第一次叫他“转来”,程婴的念白与表情仍坦然自若,这样才能不露出破绽。随着韩厥一声“去吧”,程婴抬腿要走时,韩厥突又高喊“转来”,话音未落,程婴使了一个迅捷的转身身段,一下子就把程婴急于走脱而不能的焦急心态表现出来。

此次韩厥“要搜”,危急万分却别无选择,唯有听天由命,寄希望于强装淡定麻痹韩厥。韩厥果然为程婴若无其事的态度蒙蔽,只简单看看打开的药箱,再次挥手“去吧”。眼看化险为夷,程婴关上药箱,就要逃离的千钧一发之际,婴儿突然发声。魂飞魄散的程婴慌忙用手去捂药箱,这完全是下意识的动作,好像这一捂就能把婴儿的哭声捂住。韩厥惊闻,浑身一震,迅疾回身冲到跟前,边问边抬脚往药箱上踏去,程婴本能地往回缩手,却被半拔宝剑、怒目而视的韩厥踩住水袖。这组动作迅疾利落、一气呵成,两人必须配合得毫厘不爽、滴水不漏。

事已至此,再无挽回余地,只有破釜沉舟,拼死一搏。程婴抱着必死决心,以激越慷慨的语气叙述了救孤真相后坦言:“你若贪图富贵,将我献与奸贼,你你你请功受赏去吧!”随着这决绝话白,程婴右手抖动水袖,干脆利落地搭于左肩之上,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如雕塑般立于舞台之上。

韩厥的未泯良心为程婴感召,毅然挥手放其走。程婴去而复转,告诫韩厥“此事万万不可泄露”,熟料,刚直的韩厥竟拔剑自刎。悲愤的程婴跪蹉步扑向韩厥,闻远处人声鼎沸,慌忙站定、转身、远望人声处,一抖右边水袖,迅疾搭于左肩上,举步、快捷地逃离这是非地。这一下场动作既洒脱帅美,又实实在在地呈现出程婴此时此地应有的行为举止。人物的剧烈心理活动尽在这无声的动作中。



张凯专场的最后一出戏是《战宛城》。说实话,我对武戏并不感冒;之前看过的武戏,不过是文戏的垫戏或陪衬。此次看了张凯的表演,才陡然惊觉——原来武戏还可以这么好看、这么热烈火爆、这么引人入胜!

早知道文武老生须文武兼备,但像张凯这样,文戏这样帅美,武功又如此高超,实在太罕见了!由此不得不一再刷新对张凯的认知——这样全能的优秀青年才俊可遇不可求啊!

《战宛城》中的张绣本是武老生和武生两门抱的行当,前后和曹兵厮杀,分别与于禁、许褚、典韦开打,要求演员必须有长靠武生的基础。中间,从降曹开始改为文官装束,要求演员表现出老生的洒脱儒雅。随着剧情发展,还要展现张绣起伏多变的内在心理活动。没有过硬的文武全面功夫是很难驾驭这一人物的。

张凯的表现无疑让观众惊讶、惊喜、惊艳。

白靠、黑三的张绣一出场,顿时让人眼前一亮!儒将风度里蕴含着英武神采。后边战败降曹,换官衣、纱帽,身段、步法,举手投足,强颜欢笑、隐忍不发,又是十足的儒将风范。

张绣初战于禁、许褚,雄姿英发、风光无两,身段优美,身手敏捷,干脆利落,潇洒俊逸。“快枪”上下翻飞,疾如闪电,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接战典韦,张绣方知遇到劲敌,从胜利者的兴奋一下子转为惊讶、紧张。几个回合下来 ,张绣渐渐不敌,此时趋步勒马,依势下一个一字叉——执工执令,真打实凿、没丝毫水分;如此硬功夫,哪能不引来“炸窝好”?

校场观操一场,张绣始终为愤懑、压抑和无奈的情绪笼罩。面对许褚、典韦的骄横、蔑视,张绣一忍再忍。待送走二人,张绣以一组耍旗动作展示了内心的无比激愤。望着许、典的背影,张绣手执令旗,快速从头上右旋至背后,右手推髯口亮相,再反方向转令旗半圈至胸前亮相。转过身来,随着一声“咳”,同时顿足,右手顺势卷起令旗,左手接旗背至身后顺势转身,右手翻水袖至身后,同时甩髯低头亮相。随后,走下场去的张绣背影,微颤的帽翅、微摆的官衣和徐徐展开的令旗,把张绣愤懑却又无奈的心绪展露无遗。身后都有戏——这才叫真功夫。

为打探婶母是否为曹操掳占,张绣来至曹操帐中。当见到献茶的婶母丫环春梅时,怀疑得到证实,张绣的尊严再次受到极大侮辱,怒火中烧却不得发作。此时,张绣甩髯口,抖袖,浑身颤抖,目光凝滞。这组动作合情合理、恰如其分,观众不由鼓掌叫好。

最后的开打,张绣恢复了武将装束,头上还醒目地系上了为叔父戴的白孝巾,以示报仇雪耻的决心。

胡车盗戟成功,张绣斗杀典韦后,有一组极边式帅美的身段动作——穿厚底、扎大靠的张绣,高踢腿,轮银枪,上下左右前后翻飞,接着单腿垫步后退,再向前后仰90度,旋转360度,一个鹞子翻身亮相,漂亮威武极了!

张凯饰演的张绣,鲜活生动,真切感人。加之前两场光彩照人的程婴和苏武,不得不让人喟叹——张凯,多么难得的马派新锐!不难想象,这巨大荣耀的背后凝聚了多少心血与汗水!

还要特别点赞具有优良传统的北京京剧院,绝对是个超一流水准的优秀院团。在马连良等大师打下的坚实基础上,院团始终保持饱满旺盛的精气神,很好传承了马连良大师倡导的“一棵菜”精神。此次张凯专场,年逾古稀、德高望重的谭孝曾先生,张慧芳、韩巨明、梅庆羊、包飞等老师,以及李扬、方旭、朱虹、倪胜春、于帅、曹阳阳等青年演员,均以极出色的表现,为张凯这朵红花增添了无限光彩。

张凯主演《苏武牧羊》

作为痴迷马派艺术的马迷,最高兴的莫过于看到马派艺术后继有人,发扬光大。此次张凯专场令万千马迷倍感欣慰、心花怒放。

张凯,好样的!我们期待着,凯歌更加嘹亮,续写更大辉煌。

(本文得到著名剧作家、戏剧评论家张永和老师悉心指导,谨表诚挚谢意!)

(作者为原河北医科大学报副编审)

张凯主演《赵氏孤儿》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