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闲话梨园

闲话梨园

听不懂京剧是因为“韵白”不好吗?

2022-09-05 20:11:37作者:梨園雜志
京剧的特点很多,韵白乃是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所以有些地方戏曲也学用韵白中某些单字的读音,以提高地方戏曲的方音土语的质量,这都是事实,怎么能只凭个人的好恶出发而硬说韵白不好呢?
自从传统京剧恢复上演以后,有些听不大懂京剧唱念的人,动不动就说“韵白”不好,妨碍了他们听不懂戏。是不是还有什么其他原因,那就不管了。

 殊不知“韵白”乃是前辈艺人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从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创造出来,而又经过洗练、规范了的一种十分动听的艺术语言,“韵白”既有音乐性,又有节奏感,每个字音都有一定的音韵根据,不论南人或北人都能听得明白,而且感到铿锵悦耳,韵味盎然。

 京剧的特点很多,“韵白”乃是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所以有些地方戏曲也学用“韵白”中某些单字的读音,以提高地方戏曲的方音土语的质量,这都是事实,怎么能只凭个人的好恶出发而硬说“韵白”不好呢?

 “韵白”的好处还不仅仅是既好听,又好懂,而且有个最大的作用就是能突出人物的身分、地位和表达人物的性格、感情。

 比如《空城计》的诸葛亮, 他是一个庄严肃穆、老成持重、深谋远虑、用兵如神的丞相的艺术形象, 只有让他用“韵白”才能恰当地突出他那丞相地位的显要和职权的威严。假如让诸葛亮和两名打扫街道的老军一样都用“京白”, 试想一下, 台上的气氛,演出的效果该是如何呢?
杨宝森《失空斩》
杨宝森之《失空斩》

 又如《女起解》的苏三用的是韵白, 崇公道用的是京白, 这就把两个人物不同的身分、地位和各人的思想感情刻画出来了。

 “韵白”不但在京剧传统戏中的作用重大,就是在京剧现代戏中,有时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例如李少春演《白毛女》的杨白劳和张学津演《箭杆河边》的佟庆奎劝二赖子唱的那段〔反二黄〕,不都是用“上口字”组成的“韵白” 体系吗?《箭》剧反二黄中只有“在地主家……” 句中的“主”字;“劳累过度……”句中的“累”字;和“盼来解放……”句中的“解”字三个字未曾“上口”,从来也没有听说过两出戏“听不懂”嘛!

 不妨来研究一下:李少春、张学津两位同志演上述两出现代戏, 为什么不用“京白”而偏偏地要用“韵白”? 我看就是为了更好地塑造杨白劳,佟庆奎这两个老当益壮, 穷当益坚的人物形象而用的。
李少春、杜近芳《白毛女》
李少春、杜近芳之《白毛女》

 记得一九八〇年第一期《人民戏剧》上发表的《京剧向何处去》中, 有刘吉典同志的《我谈几个小问题》一文, 着重地提到了“韵白”问题, 他说:“有人建议京剧最好不要韵白 , 并取消尖团字、上口字等,还要考虑。中国戏曲的字韵在世界上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成就, 特别是元代以来经过多少代艺人的创造啊!” 又说:“在传统剧目中用湖广音上韵不宜改动……” 我完全同意以上的论点。

 话又得说回来, 事实上也是有些人平日很少观看京剧,对于“韵白”没有欣赏习惯,不知道它的作用在哪里。其实不懂京剧的客观原因多得很哪,诸加:

 一、有些传统剧目中的唱词,有的不够通俗,或是俗而不通,有的戏剧文学性偏高,艺术性较强,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历史故事又不大熟悉的观众就难以接受; 加上有些传统剧目大都是除头截尾的“折子戏”, 他们看了简直是莫名其妙。

 二、舞台上的伴奏乐器越来越繁复了。有时还来个中西合璧,搞得不伦不类,还有些音乐场面上有那个别的琴师一时高兴起来,有意识地把乐器音响加强放大,往往超过唱者吐字行腔之音。
李少春、袁世海《野猪林》
李少春、袁世海之《野猪林》

 三、有的演员嗓音本来就不够嘹亮,吐字又没有功夫,碰巧那位常嚷听不懂京剧的观众的座位距离舞台较远,台下又不静场。

 四、由于十年动乱的破坏,传统剧目全被禁锢,许多青年人大都没有看过几回京戏,偶然看到一两次,怎么能懂得演员所唱念的那些不同于生活语言的“韵白” 哩, 所以只怪“韵白” 不好!

 总而言之,其实并非“韵白”本身不好,倒是有些演员同志特别是青年演员对于吐字发音的功夫不够;如果再不认真把京剧字韵这一套基本功学习到家, 那么,大嚷:“京剧听不懂,韵白是不好!”的人,以后必然更多咧!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