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闲话梨园

戏迷票友发表自己的看法,沟通交流。

闲话梨园

  • 贺永华:金少山先生对我说

    贺永华:金少山先生对我说

    贺永华功底深厚,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悟性强,接受得快,故而尚和玉格外器重,不仅手把手地、一招一式细致入微地先后传授了《芦花荡》、《铁笼山》、《艳阳楼》、《四平山》等尚派名剧,而且亲自登台示范,演《艳阳楼》给他看。贺永华至死感念不忘的另一位恩师,便是大名鼎鼎的尚和玉先生。

  • 袁世海的艺术

    袁世海的艺术

    世海师兄入科初期学的是老生,萧长华先生看他长得很粗壮,脸盘儿也大,觉得他的体形和头形都近似于郝寿臣先生,不如学花脸更合适。于是就建议父亲为他改了工。这也正是他所企望的事,因而学戏非常用心、刻苦。正由于世海师兄自幼小学艺时就善于开动脑筋认真思索,而不是照猫画虎般地死学,所以,在科班里演戏时就别具一格。

  • 尚长荣三部曲·新史剧·时代精神

    尚长荣三部曲·新史剧·时代精神

    历史剧是中国戏曲重要的题材类型。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在戏曲“三并举”剧目政策指导下,大量优秀新编历史剧作品相继涌现,为相关戏曲的理论深入和创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资源。2008年,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曲学会、山西省文化厅和太原市委宣传部曾共同在太原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时期戏曲历史剧创作学术研讨会”,对历史剧创作和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2021年,中国戏曲学会与浙江传媒学院共同倡议举办“戏曲历史剧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得到广大学者、创作者热烈响应,会务筹备已较为充分,因疫情原因,此

  • 费玉平:从剖析余派唱腔到经典的十八张半

    费玉平:从剖析余派唱腔到经典的十八张半

    余叔岩在继承谭鑫培派艺术的基础上,将谭腔精雕细刻,把吐字发音、行腔、归韵的技巧推向极致。学习十八张半唱片, 我们应该从词句、腔法与剧中人物之间整体关系的角度作全面研究。总的说来, 余叔岩的演唱品质与技巧并重, 气势与韵味兼备。研究余叔岩, 即是揭示老生行当发声吐字、行腔归韵的典范规矩。

  • 京剧里的“前后四大须生”

    京剧里的“前后四大须生”

    20世纪2、30年代,京剧老生演员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各自创立了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被称为"四大须生"。20世纪30年代年代末期,高庆奎因嗓疾而渐退舞台,谭富英崛起替换了高庆奎。余叔岩和言菊朋均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声誉日盛,在专业和票友中影响颇大,"四大须生"的提法随即有所变化,"马、谭、杨、奚"的称谓在民间广泛地流行起来。

  • 京剧的“四大霉蛋”

    京剧的“四大霉蛋”

    第一位霉旦徐碧云,徐碧云是梨园世家,祖、父两辈都工小生,长兄徐兰沅是一代胡琴圣手。第二位霉旦朱琴心,朱琴心是《顺天时报》的旦角儿评选的第六号人物。第三位霉旦黄桂秋,黄桂秋是票友出身。他18岁时票了一出《起解》,唱出了名堂,陈德霖收其为徒,两年后正式下海。第四位“霉旦黄玉麟,黄玉麟出身仕宦之家,家道中落,九岁开始拜沪上名伶戚艳冰学花旦。

  • 梅派路数荀派骨——忆童芷苓演《坐宫》

    梅派路数荀派骨——忆童芷苓演《坐宫》

    童芷苓的唱,是那样的美妙动听,腔又是那么婉转,蕴含深情;做,更是她的优势强项,演技老到,运用自如,火候纯青,出神入化。童芷苓在“坐宫”中的念白,字字清晰,声声入耳,高低错落,起伏跌宕,轻重疾徐有致,抑扬顿挫分明,念出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情绪变化,念出了角色的内心世界、鲜明个性。她的念,铿锵有力,金声玉振,清脆悦耳,甜美无比,令观众如痴如醉。

  • 费玉平:杨宝森与余叔岩之比较

    费玉平:杨宝森与余叔岩之比较

    辨别余、杨的异同,我们可从两者的通处入手。杨宝森精研余叔岩下过苦功,用过心血,深得余中三昧。谭、余、杨三派从本质上说是一脉相传,总体风格规范是一致的。舞台实践证明:杨宝森的调门确实越来越低,节奏也越来越慢。

  • 尚小云:怎样才算演出成功

    尚小云:怎样才算演出成功

    我们在舞台上演戏,不管台下的观众有多少,必须遵守台上的规矩,严肃认真集中精神演出。在扮戏方面,要尽量给观众好的印象,感到你的扮相干净漂亮。我们旦角演员扮戏,讲究三白:手、脚、项。武生、小生的三白是:靴、袖、领。

  • 三位开创时代的老旦名家

    三位开创时代的老旦名家

    早期的京剧中,老年妇女的角色虽然也称为“老旦”,但一般没有专职的老旦演员,往往多由老生演员兼演。他们所使用的唱腔,基本上就是已经发展得比较充分,比较定型的老生唱腔。龚云甫、李多奎、李金泉三位艺术家在京剧老旦声乐艺术发展历程中起着里程碑作用的卓越艺术家。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首页/栏目广告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