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艺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闲话梨园

闲话梨园

费玉平:杨宝森与余叔岩之比较

2022-03-14 16:43:15作者:费玉平
辨别余、杨的异同,我们可从两者的通处入手。杨宝森精研余叔岩下过苦功,用过心血,深得余中三昧。谭、余、杨三派从本质上说是一脉相传,总体风格规范是一致的。舞台实践证明:杨宝森的调门确实越来越低,节奏也越来越慢。
有关余叔岩、杨宝森的演唱艺术比较,一直是业内人士的研究课题。曾经有人把余、杨两个流派的差别归纳为:杨派调门低、节奏慢,而余派反之。其实调门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只是余、杨两派的表面差别,而不是余、杨差别的实质。
杨宝森与余叔岩之比较
辨别余、杨的异同,我们可从两者的通处入手。杨宝森精研余叔岩下过苦功,用过心血,深得余中三昧。谭、余、杨三派从本质上说是一脉相传,总体风格规范是一致的。而不同点在于:由“清”变“浊”的唱法和由“自然刚键”变为“沉雄醇厚”气质的转化,才是由“余”变“杨”的根本所在。余氏出音多源于脑上,贯顶而出;杨氏出音则泻于胸中,势大而声响。余氏行腔运气是脱口冲出,而杨氏行腔是错骨不离骨的柔中带刚处理。
杨宝森与余叔岩之比较
舞台实践证明:杨宝森的调门确实越来越低,节奏也越来越慢。但是他的韵味却是越来越浓,艺术张力也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醇厚宽响,气势越来越澎湃强悍。古而不拙,稳而不温,低而不弱,哀而不殇的悲、愤、哀、怨之情极为强烈,杨把这种情绪推到了极致,强化了演唱中的节奏变化而渲染了人物的情绪。可以说杨宝森的演唱又把余氏精髓延伸为:以古朴恬淡的韵味给人以醇美的印象,于心平气和中蕴含深厚的感染力。杨派《文昭关》即在谭、余的神韵中化入汪(桂芬)派唱法,成为杨派唱法再创造的典型。唱杨派戏如果没有这样的沉雄醇厚和响耳声势,没有浓烈的悲愤哀怨之气,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杨派风范。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京昆艺术网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