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闲话梨园
-
张君秋:谈京剧流派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京剧艺术的发展经过了许多艺术大师的努力,诸如早期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汪桂芬、孙菊仙、谭鑫培、陈德霖、王瑶卿,以至杨小楼、余叔岩和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京剧四大名旦,京剧艺术,直到今天,京剧艺坛本身就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园地,这里不断产生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流派。
京剧流派张君秋梅兰芳京剧传统戏京剧四大名旦京剧艺术 -
锣鼓不能乱捧人
音乐与演员的配合,首先应该服从剧情的需要,不能光为了突出主要演员而脱离整个戏。《黄鹤楼》周瑜上场的锣鼓,应是从前场的大锣抽头转长锤,直到周瑜开唱,不折不断,一气呵成,这样,戏也很顺畅、自然。
著名京剧小生王楞仙京剧黄鹤楼 -
叶金援主演京剧《连环套》导赏
京剧《连环套》由京剧武生名家叶金援主演。虽已古稀之年,但扮相仍然极其俊美,身手敏捷,嗓音质密瓷实、嘹亮,为武生行里佼佼者。叶金援时时提起恩师王金璐先生,对师父满怀深情,《连环套》的录制播出也是对恩师一份最好的纪念。
京剧像音像连环套京剧演员京剧武生名家叶金援京剧连环套老中青三代同台 -
探秘“幕表戏”
幕表顾名思义就是演员围绕剧本提纲(故事内容),从唱词、说白,到声腔和表演,再到舞台调度,即兴发挥,且灵活机动,可长可短。其实幕表这种表演形式在中国由来已久。汉唐时期的角抵戏就是即兴表演的一种,至宋元时期的南戏、杂剧有了固定的脚本,但宾白等部分还是允许演员现场编词、即兴创作。
幕表戏地方戏曲角抵戏 -
戏曲电影为戏曲普及与传播打开新维度
戏曲电影在表现戏曲的表演程式,即手眼身法步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如京剧电影《荒山泪》为了适应电影镜头语言,不得不将程砚秋上百种的水袖表演进行删减到只有几十种。戏曲电影作为一种最佳的保存形式,留下了戏曲最有价值的声、影、情,即声音、图情和表演,因此戏曲电影有着极其独特的优越性。
戏曲电影戏曲普及京剧李慧娘 -
魏寅初:京胡的伴奏与独奏
从京剧声腔诞生之时起,京剧音乐就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顺应了时代潮流,京剧音乐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慢慢地脱离开梆子、汉剧以及徽调的影子,形成了自己时尚、独特的风格,越来越受到北京乃至全国人的认同与赞赏。
-
舞台绝响:《魏征斩龙》和《赶山塞海》
《魏征斩龙》和《赶山塞海》这两出戏,曾经是香火戏(大开口)艺人常演的剧目,甚至可以说是必演剧目。遗憾的是,进入上海以后,大、小开口进行合并,演出多以丝弦戏为主,大开口逐渐失去市场。
香火戏洪山郝赵小楼潘喜云武麟童阮惠芳魏征斩龙赶山塞海 -
江苏京剧开山之作
江苏省京剧团在创立之初,便是人才济济、名家荟萃。除保留了原大众京剧团王琴生等名家,又不断吸纳周云亮、周云霞等名角的加入。1956年梅兰芳大师将爱徒沈晓梅改名沈小梅,推荐其加入江苏省京剧团,还亲自为其核定工资发放数额。
江苏省京剧团京剧倩女离魂苏南大众京剧团苏北实验京剧团 -
杨宝森红在死后 依然孤独
京剧老生一代宗匠杨宝森先生生前是一位寂寞、清贫的艺术家。尽管在40年代,他已名列四大须生,但是,那种红灯高悬、 满坑满谷的火红场面以及锦衣玉食、前呼后拥的名伶风采从来与他无缘。
京剧老生一代宗匠杨宝森戏班 -
闲话武戏专场演员更换
观十月四日,国京夜场《赵氏孤儿》之换角:孟宪腾代替邓沐伟。从艺术水平而论,孟与邓毫无可比性;从师承辈份而论,孟为孟广禄弟子,称邓为师伯(俗谓“师大爷”)。尽量魏绛之戏份少,活儿不重,既然初贴海报时,由名家饰演,若有更换,应择一足堪相埒者。
国家京剧院京剧武戏专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首页/栏目广告位二 |